搬家之后,陸陸續續開啟了家庭收納。
最近,收納師這個行業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有人覺得這不就是家政工作么,哪里值那么高的價錢;有人覺得收納完了又如何,收納師走了,主人又會把家里的空間變成原來擁擠的樣子……
真的是這樣的嗎?抱著“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態度和興趣,我開啟了第一次的家庭收納。
前情提要:搬進去的地方是另一半周末回去的家,已經住了幾年,家中累積了這幾年的各種生活、娛樂、學習等物品(另一半特別愛買各種東西,所以空間基本上都被占用了)。因為當時沒有想過會發布出來,所以沒有實景照片記錄,我盡量用畫的方式還原現場~~
1 衣柜
Before:衣柜的空間其實并不小,而且已經明確分割了不同的功能區域。但是問題還是存在:
a?衣服量大且不分季節堆疊,總是找不到要穿的衣服,扒拉得亂七八糟;
b?衣服沒有考慮拿取的場景,一抽就倒的情況,想必都遇到過吧;
c?動線混亂不合理,高頻用到的襪子需要彎腰和蹲下拿取,襪子和貼身衣物也出現在其他區域。
提升方案:
a?按季節放置,最方便的空間放當季衣物,且區分上裝、下裝。這樣季節交替的時候也好整體置換;
b?將衣服圖案或顯著區分的特點,疊在外面,同類衣物不宜堆疊過高,可使用分割籃,或者將常穿的放在上面,不常穿的放在下面;
c?這里我將原本放在地面的收納盒,放進了衣柜里,一層統一放襪子,一層統一放貼身衣物,這樣就不用彎腰了,也明確了物品的地點。
After:很多外在其實是我們內在的反映和投射,影響是相互的,外在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和我們的行為。
2 洗手間
Before:可以看到,為了解決收納的問題,墻面上粘了4個毛巾掛鉤組合。然而,還是掛滿了、堆滿了毛巾。洗手臺的空間也不小,然而也是滿滿當當,各種物品在顯眼處落灰。很顯然,空間被充斥著不需要的東西,自己的真實需求也被埋沒在了這堆東西里。
提升方案:“扔”和“藏”。
a?首先扔掉過期的物品;
b?其次根據生活習慣,將高頻使用的東西放在顯眼、方便拿的位置;
c?不常用的以及補充待用的物品,盡量做隱藏處理,放在柜子里;
d?根本用不到的、使用場景不合理的掛鉤,拆除;
e?習慣培養,設置顯眼的臟衣盆。
After:發現近半年到一年的牙膏都不用買了,太多全新沒開封的了;毛巾也不用買了,太多用了一下兩下就放到一邊的;洗發水也不用買了,放到過期的就好幾大瓶……收納不僅僅是讓空間變得更好,可能,也會讓錢包變得更飽滿哦。
3 儲藏間
Before:回收站?本該承受著最強收納功能的地方,卻散發著“被忽視”這幾個字。
提升方案:“扔”和“管理”。
a?舍棄無用的物品,比如一口無比大的鍋;
b?消毒與清潔;
c?依然是根據“高頻使用觸手可及,低頻使用爬高彎腰”的原則分配物品的位置。
After:儲藏間雖然是整個家相對低頻物品的集合空間,但卻也是最需要收納的空間。
總結
了解自己的生活習慣,設置合理動線和擺放方式。高頻使用觸手可及,低頻使用盡量隱藏。關注自己的實際需求,才能讓空間為我們服務、讓錢包不至于快速癟下去,甚至大到把控好我們自己的人生。
最后,收納是一個集腦力和體力的工作,有時甚至需要動用創意來讓空間變得有趣。用良好的習慣保持長期的舒適,而不是立一次破一次,依賴收納整理來結束一時的爛攤子,不然將會是無盡的煩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