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大師》:血腥中盛開的惡之花
01
《記憶大師》大師上映許久,直到昨天才有空暇時間一睹影帝黃渤的風采,網上有人拿這部片子媲美兩年前徐錚主演的那部《催眠大師》。
從電影宣傳的噱頭來看,暗黑懸疑的主調,驚懼冰冷的人像,這兩部電影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光怪陸離的虛實結合,出人意料的結尾翻轉,只不過一個是從催眠夢境剖析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黑暗,一個是借用記憶重新加載來直面拷問人性。
雖說,有相似,但從劇情走向和涉及深度來說,兩部電影倒是截然相反的路數。
徐錚主演的《催眠大師》是為了喚醒遺忘的記憶,從而走出因愛而起,因悔而自責的困局,是執念,是放下。
而《記憶大師》則是為了遺忘而遺忘,拋掉過往,重新開始,只不過遺忘只是一個前端,重點是情感受挫后記憶的卸載和重裝,來引出兩個引人深思的社會話題。
一是血色陰影的家庭暴力,二是映照當代社會男女親密關系的如何相處和包容。其中,家庭暴力個貫穿始終的脈絡線,也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重中之重,是它所要宣言的主題和引人深思的精魂所在。
家庭暴力為何屢禁不止,家庭暴力對一個家庭的毀滅性打擊,這種傷害不僅是對夫妻關系的嚴重破壞,更是對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人的心里,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因果輪回,生死無常,只要心中植入了魔念,每個人都可能化身成一個殺人魔鬼。
02
影片一開始是黃渤主演的作家和妻子感情破裂后,利用新科技希望抹去自己的記憶,忘掉和妻子的感情,但陰差陽錯下,應妻子的要求在拿回記憶的過程中與一個殺人兇手互換了記憶。
只要一閉上眼睛陷入深眠,就會看見自己如一縷幽魂一般穿梭在一個又一個虛虛實實的夢境中,面前被丈夫暴打渾身是傷,但依然無法鼓起勇氣脫離暴力家庭的可憐女人。
酗酒夜歸狠勁砸門的男子,一臉兇相將開門的女人拖行在地橫沖直撞,屋子里嚇得哆嗦的孩子張著驚恐的眼睛求救般的望著他。
為什么不離開!為什么被打成這樣還不離開那個男人!
他瘋了般質問那個失手將丈夫撞暈的女人,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卻無能為力。
就像,多年前那場噩夢,風吹的海邊,笑鬧的男人和女人,暖黃的草叢里,追逐的女人和躲藏的孩子,天微微藍,水微微涼,人微微甜。
如果,永遠是那樣和諧美滿該多好。
可是,暴力的男人和遍體鱗傷的女人,驚嚇的孩子和浴缸里漸漸沉沒下去,變成冰冷尸體的女人。
鏡子里孩子哭泣的臉,顫抖的身體依偎在浴缸旁,慢慢撫摸著那水中蒼白的倩影。
“我再也不想看見,你被他打的模樣了。”
如果,在能離開的時候離開,從這個血腥暴力的家庭里脫身而出,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不過,不要緊,如果你無法下定決心離開這樣的丈夫和家庭,那我可以幫你解脫。
孩子擦干了眼淚,慢慢站起身子,變成了一個強健的男人。
他握住那個依然執迷不悟,不愿跟他離開的女人肩膀,手下用力,她就像一個麻袋一樣從十幾層高的樓梯滾落下去,女人癱軟在地上,絕望的向前攀爬,他拾起一個硬物,一下一下砸在她的腦袋上,直至那具身體僵硬的躺在地板上一動不動。
他保證她逐漸冷掉的身體,既是傷心又是欣慰的留下眼淚。
多好,多好,再也不用忍受丈夫的暴行了,多好。
03
看到這些夢境中穿插的黑白色回憶,只覺得腳底發涼,心里發憷,但更多是難以言表的震撼。為那些被家暴而不敢輕易離開的妻子,為那個尚是稚嫩幼童的孩子逐漸長成一個殺人兇手,為世間太多無法解脫的悲傷和迫不得已的罪行。
燒腦的劇情鋪設和出人意料的結尾,出彩的虛幻與現實交叉行進,以及一代影帝黃渤在儒弱寫書人與被記憶困擾性情大變成為冷血怪物之間的無縫切換,都為這部電影著色不少。
作為懸疑電影,《記憶大師》無疑是一步堪稱優質的上座佳片,在案件真相浮出水面的那一刻,另一條隱秘的夫妻感情線也露出端倪。
就像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自然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分崩離析。
所有穩定關系的破裂,一定是兩人在生活上的不協調所致。
一個家,男女雙方,一方成就,另一方妥協。
家庭還是事業,是無法端平的兩碗水,而在家庭中,女人更多的是犧牲的角色,為了成為人妻,為了成為人母,說是脫胎換骨,改頭換面也不為過,即使婚前堅硬如銅墻鐵壁,在進入婚姻的那一刻,也相當于放棄了自己身為妻子和母親以外的一部分單獨屬于自己的靈魂。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紛爭,無外乎責任和界限。
就算本身足夠強大如超人,可以既主內又主外,三頭六臂,可總會有心身懈怠和疲倦勞累的一天。
人夫人父位置的缺失,造成的喪偶式的家庭和單親媽媽的育兒,在現代婚姻中已經屢見不鮮。
苛責和質問都已是家常便飯,如果思想觀念不改變,家庭的悲劇還會不斷上演。
人與人相處,最難的是深入交往。
人與人最難的交往,恰恰是親密無間的夫妻關系。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站在彼此的位置互換一下角色。
只需要溝通和交流,尊重和理解而已呀。
人與人相處,最難的是深入交往。
人與人最難的交往,恰恰是親密無間的夫妻關系。
多一些溝通和交流,多一些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