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作業:
A1:關聯自己的經歷
今天技術部門的Y部長打電話給我,問某合同的問題。問我為什么要簽訂補充協議。我著急開會,匯報給了自己的科長,會議提前結束,科長問我原因。我拿出來原合同,對著合同條款指出因為他們現在簽訂的合同中第4條款中對費用的描述,雙方現在實際上存在重大差異——法務按照一般理解是包含樣件的費用,業務認為只是技術開發費用,是不包含樣件的,而且他們事先對此有過默認,但業務并未將這個情況在審批合同的時候反饋給法務,現在的條款如果不簽訂補充協議,從法律理解上來講公司存在為同一個東西雙重支付的風險。
跟科長匯報完畢之后,科長約了Y部長和合同的具體經辦人,我們召開了一個碰頭會。碰頭會一開始Y部長很不理解為什么要簽,一見面就是為什么不能簽的原因擺了一大堆。我試圖利用昨晚剛學會的“標準化提問”的方式,避免正面直接沖突,迂回啟發Y部長為什么要簽訂補充協議。Y部長并沒理解,仍然站在自己的角度,仍然沉浸在自己的邏輯里面。
A2:楊科長采取了不一樣的方式,他拿出原合同,我草擬的補充協議,還有因為補充協議之后而順理成章的C協議。然后楊科長指著原合同中的第4條,問Y部長,你看,現在這個表述,有什么問題呢?Y部長說沒有問題,只是一個日程而已。楊科又把存在問題的內容重點指出來,問:“這個情況你很清楚,一口就能說出來。如果你換崗了或者離開了,換了一個新人,會怎么理解呢?”這時候Y部長恍然大悟的說:“哦,我明白了,不了解業務的人就會不清楚。”這個時候楊科才說,我豆豆起草這個補充協議,是為了幫助你們把原來這個不清楚的,給規范了,說清楚了,這樣你后面的這些協議才能簽的順理成章,不會被誤解為雙重支付。
我的反思是:我怎樣才能像楊科那樣,采用啟發式的方式來幫助對方思考呢?我跟楊科的差異之處在于,我是直接用了“標準答案”的方式來回答業務人員的咨詢,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次還會犯錯;而楊科的方式是啟發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幫助對方看問題,是建立起來一種同盟關系,而我似乎在不自覺的把對方推到了對立面。客觀上我們都是讓業務更合規了,保護了公司利益,但是具體切入點上,楊科是幫助對方,而我似乎是只是為了把這個業務給合規了,并沒有幫助對方成長。
7.3自我反思和如何提問
今天會議談判,我下意識的想問對方:你這么設定這個合同的目的是什么/你為什么這么設定這個框架?想到了拆書課程上面講的:從為什么到怎么做。這個問題會讓我得到什么樣的答案?這個答案是我想要的嗎?我的真正的目的是想要了解對方的出發點,還是要一個答案。這個提問方法我能得到我想要了解的信息嗎?
通過自我提問反思后,我的提問變成了:xx先生,我想了解您是怎么樣看待這個項目的,您覺得這個項目怎么樣做才能順利推進,干擾最小,最快速的達成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