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國王,而是愷撒。”
《羅馬人的故事》第4、5冊《愷撒時代》(上、下)掀起了整套書的第一個小高潮。鹽野七生用了厚厚兩冊書的篇幅記述了愷撒這位開啟了羅馬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時代的偉人的一生。在任何場合的采訪中,這位醉心于羅馬文化的女作家都毫不掩飾她對愷撒的推崇與喜愛,她稱愷撒是古代世界中最具魅力的男人,“他注定不朽,卻是時代不能理解的孤獨者”。這兩部書也確是全套書的華彩樂章之一。
作者在后記中謙虛又實事求是地說:如果讀者覺得這兩冊書的內(nèi)容尤為精彩,那并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因為愷撒和西塞羅這兩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記錄,從而讓我們有幸見證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歷史畫卷。這兩部書當中也確實引用了愷撒所撰寫的《高盧戰(zhàn)記》、《內(nèi)戰(zhàn)記》和西塞羅《書信集》中的大量篇章,這也是文章精彩的原因之一。
全書內(nèi)容
《愷撒時代》(上)記述了愷撒從出生、成長,到結(jié)束高盧戰(zhàn)爭,率軍跨過盧比孔河,拉開內(nèi)戰(zhàn)序幕的內(nèi)容。(下)則記述了從愷撒與龐培的內(nèi)戰(zhàn),到擊敗龐培成為“羅馬第一人”,再到被暗殺,以及其繼承者屋大維與安東尼爭權(quán)的后話。
愷撒屬于大器晚成型的人物,40歲后才開始走上人生巔峰,其青壯年時期的故事并無甚可圈可點之處,所以第四冊前半部分非常沉悶。愷撒的青少年時期十分坎坷,先是經(jīng)歷了姑父馬略的殺戮,后又被卷入蘇拉的獨裁,遭受打壓,被迫流亡海外。回國后,他先后擔任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職,既沒有一鳴驚人的戰(zhàn)功,也沒有展現(xiàn)出橫空出世的才華。即使后來他擔任執(zhí)政官,并與龐培、克拉蘇確立起“三頭政治”,也好像只是在沾名氣更大的后兩者的光,并沒讓人產(chǎn)生太多好感。
不知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愷撒的人生本就是一部欲揚先抑的史詩級杰作。在讀到這本337頁的書的將近一半時,“高盧之戰(zhàn)”到來了。所謂時勢造英雄,歷經(jīng)七年戰(zhàn)爭收服高盧各地,擊退日耳曼,甚至遠征不列顛的愷撒,終于擁有了蓋世英雄的光環(huán)。在作者精妙的描寫和愷撒本人所著的《高盧戰(zhàn)記》的引領下,讀者從簡潔明快,又充滿條理和自信的文字中讀出了愷撒的人格魅力。
第四卷的故事終止于愷撒渡過盧比孔河。無視元老院的“最終勸告”,強行率軍對渡過羅馬的“國界”盧比孔河,就意味著將與整個國家為敵。“骰子已經(jīng)擲出了。不是靠言論,也非靠法律,而是以武力分勝負的時刻來臨了。”第四冊最后的一句話透著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味。
第五卷前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講述愷撒與龐培的內(nèi)戰(zhàn),從決定乾坤的“法薩盧斯會戰(zhàn)”到龐培逃到埃及,在亞歷山大意外被殺,再到愷撒介入埃及內(nèi)亂,無意中闖入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的溫柔鄉(xiāng)。此部分的戰(zhàn)爭描寫既比不上“漢尼拔戰(zhàn)記”的驚心動魄,也不如“高盧戰(zhàn)記”的大氣磅礴,作者對此的解釋是:這場羅馬人內(nèi)部的戰(zhàn)爭是愷撒不愿看到的結(jié)果,所以無論是愷撒本人所寫的《內(nèi)戰(zhàn)記》,還是作者的記述,整體風格都比較沉重。
接下來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描寫愷撒在內(nèi)戰(zhàn)勝利后獨攬大權(quán),在國內(nèi)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軍事改革,既肯定了愷撒的遠見卓識與非凡才干,又為他接下來的被暗殺埋下了伏筆。
最后的三分之一內(nèi)容描寫的是愷撒之死以及其死后安東尼、屋大維等人進行權(quán)利斗爭的過程。
作者的描寫手法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xiàn)實中的一切,大多數(shù)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現(xiàn)實而已。”
我在前面的書評中說過,稱作者為古羅馬“迷妹”實在是有失公允。因為縱觀前三冊書的內(nèi)容,作者的描述都是站在大量史實的基礎上,總體來說是理性和客觀的。在這兩冊書中,對于愷撒的政敵龐培、西塞羅,被她評價為“偽善”的屋大維,甚至暗殺愷撒的布魯圖,作者都站在他們的政治立場上給予了理解,在記述上也顯得充滿理性。
然而在涉及到愷撒的部分,作者的理性似乎蕩然無存了,可謂極盡溢美之詞。如果說愷撒年輕時舉債累累,風流成性被描寫為具有人格魅力尚可理解,將其以少敵多的作戰(zhàn)決策失誤解釋為為激勵士兵有意為之,將其殺戮戰(zhàn)敗者的行為視為對方背棄誓約不得已而為之,甚至對焚燒亞歷山大圖書館都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未免就讓人只能付之一笑了。
而且書中還含有大量的腦補成分,比如愷撒聽說了龐培的死訊后說的一句話“我在亞歷山大港,得知了龐培的死訊。”被作者解釋為為曾經(jīng)的合作伙伴,也是戰(zhàn)場上值得尊敬的對手深深哀悼,卻又不形于色的高情商表現(xiàn)。作者說這“是比刻在大理石上的文章更美的古代藝術品”,在我看來未免腦補過度了。
與愷撒的描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愷撒死后欲接替其地位,與屋大維爭霸的安東尼,與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對于這段全世界歷史愛好者都津津樂道的著名橋段,作者卻只是輕描淡寫幾句,輕蔑的態(tài)度躍然紙上。有勇無謀的安東尼和愚蠢淺薄的克婁巴特拉在作者筆下就像兩個跳梁小丑,甚至在描寫安東尼和屋大維的某次戰(zhàn)役時,作者說“我只做簡單說明,因為沒有詳細描寫的必要”。
作者的眼中的愷撒
“從我手中重獲自由的人,哪怕再次用劍指向我,我也絕無后悔可言。不管面臨何種狀況,我始終要求忠實于自己的內(nèi)心而活,因此我也認為別人也當以此為準則。”
對于愷撒這個在世界歷史上舉足輕重的知名人物,已無需再多贅述。那么作為愷撒的“迷妹”,作者的描寫特色何在呢?我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淡化了歷史事件,突出描寫了愷撒的人格。作者在愷撒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描寫中都著力刻畫他直率、寬容、磊落的“君子”形象。這也印證了這套書的定位并非“史書”,而是“歷史小說”,因為這確實是一種小說的筆法。
比如愷撒的名言“從我手中重獲自由的人,哪怕再次用劍指向我,我也絕無后悔可言。”就在書中反復被引用,愷撒在戰(zhàn)爭中優(yōu)待戰(zhàn)俘,一而再再而三地寬容敵方人士的行為,即使后來為自身招致了殺身之禍,在作者眼中仍是他胸懷寬廣磊落,具有“真正的貴族精神”的表現(xiàn)。
另一點是反復闡明了愷撒所倡導的廢除共和制,重建帝制是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的明智之舉。作者認為,愷撒獨攬大權(quán)并非為了一己之利,而是意識到了現(xiàn)有的元老院專政的“寡頭政治”已落后于時代,無法順應國家的發(fā)展的緣故。愷撒心目中的“國家”乃是一個“羅馬文明統(tǒng)治下的多人種、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存共榮的帝國。它不僅限于城邦,而是一個擁有廣闊的世界版圖的國家。”在她的筆下,愷撒被描繪為為了這個“人類大一統(tǒng)”式的遠大目標而毫無私欲地奮斗,卻不被理解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英雄。
實際上,縱觀全套書,這一觀點是從第三冊《勝者的迷思》便開始鋪墊了,作者描寫布匿戰(zhàn)爭后羅馬的政治出現(xiàn)的一系列動蕩,從格拉古兄弟變法的失敗,到馬略、蘇拉的血腥獨裁,再到龐培、克拉蘇、愷撒“三頭政治”的成立與接替,許多人都意識到了元老院體制的弊端,但所有的改革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唯一意識到要推翻共和制,改回獨裁“帝制”的愷撒,擁有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政治眼光。而他生前未能實現(xiàn)的遺志,最終被他的繼任者屋大維實現(xiàn)。在緊接著的第六冊《羅馬統(tǒng)治下的和平》中,雖然表面是寫屋大維的治世,但愷撒的影子無處不在。可以說,第3到6冊的內(nèi)容,其中心都是為了描寫愷撒這個偉大的人物。看穿了這一點,才能體會到作者對愷撒愛得有多深沉。
然而或許是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吧,我雖贊同作者對愷撒人格的贊美,卻對她的后一觀點卻持懷疑態(tài)度。愷撒是否真的是一個自我犧牲的大公無私的人物?曾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共和制是否已腐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恢復帝制是否歷史的必然?
或許應該套用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愷撒的一句話送給作者:“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xiàn)實中的一切,大多數(shù)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想要的現(xiàn)實而已。”
令人無奈的翻譯
或許我是學外語出身的緣故,對于譯文水平自然有更多的關注。本套書的翻譯由不同的人擔綱,水平也參差不齊,譯者之間似乎也沒有交流,導致一些專有名詞和反復出現(xiàn)的引用文的譯法都不相同。
第一、二冊的翻譯最為優(yōu)美精準,第三冊開始走下坡路,但由于內(nèi)容少,也不太重要,尚屬于可忍受的范圍。到了重要的第四冊,翻譯水平可謂“全面崩潰”,通順的句子都找不出幾句,大量“翻譯機”式的文字讓人不知所云。我甚至十分懷疑,號稱讀過本套書的大咖們,竟然沒人對這樣的翻譯水平提出質(zhì)疑,號召找人重新翻譯?好在進入第五本,翻譯又恢復了正常。所謂的“正常”,并不代表文字無可挑剔,只是說對比第四冊,已經(jīng)基本通順可懂的程度。
或許現(xiàn)今國內(nèi)外對筆譯的不重視導致了如此水平糟糕的譯本問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但眼見一本好書被翻譯所毀,實在令人嘆息。
最后分享書中反復引用的英國歷史學家的一段話為不同翻譯水平的對比提供佐證,也作為這兩冊書評的結(jié)語吧。
“歷史有時候會突然聚焦到某一個人物身上,并按照這個人物指示的方向行進。普遍與特殊,靜止與變動,被集成為這個偉大的個人的人格特征,國家、宗教、文化和社會危機,全部體現(xiàn)于他們的存在。
危機時期,現(xiàn)存的事物與新生的事物的矛盾與融合,在這些偉大的個人身上達到頂點,是世界史的一個謎。”
——布魯克哈《對世界歷史的考察》,《羅馬人的故事》3譯文
“歷史有時似乎都凝結(jié)在某一個人身上,然后整個世界都跟隨他指引的方向前進。這些偉人將人格上的特性與共性、靜止和運動集于一身。國家、宗教、文化乃至社會的危機都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
危急時刻,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在這個偉人身上融合并達到頂峰。這些偉人的存在,至今仍是世界歷史的奇跡。”
——同上,《羅馬人的故事》5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