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被企業的微信小編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我們企業的訂閱號有幾萬粉絲,但是每次的閱讀量只有幾百呢?
首先,從大環境來看,微信公眾賬號的紅利期在快速衰退。
自從4月份公眾號“置頂功能”上線以來,業內普遍反映公眾號閱讀下降顯著,已從過去的10%-15%,下降到目前的5%-8%。當然,閱讀量下降的原因很復雜,不過不可否認,“置頂功能”帶來的打擊甚大,如果一個人置頂了8個左右的公眾號,基本其他公眾號都沒有曝光機會了,不難理解為何有人稱其為“置頂之災”。
其次,多數傳統企業公眾賬號內容都在說“鬼話”。
很多傳統企業把公眾賬號當成企業形象的宣傳工具,常常發一些領導視察、公司得獎的消息給用戶。這些消息除了老板自己,估計沒有人會看。傳統企業對公眾賬號的理解一般停留在“宣傳工具”上,覺得只要自己多宣傳,用戶就會知道了。
但是從那些少的可憐的閱讀數上來看,在這個消息大爆炸的時代,沒有人會接受企業這種自賣自夸的宣傳行為。
最后,傳統企業往往缺乏互動式內容運營能力。
微信訂閱號比其他傳統媒體或者其他新媒體最大的優勢是什么?就是社交互動。好的內容可以刺激用戶的分享傳播,而且是在朋友圈、微信群這種強社交化關系中傳播。有幾個企業看過用戶轉發自己的企業宣傳?常常一做營銷,朋友圈轉的全部都是員工,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但是傳統企業的微信小編往往由之前做傳統媒體宣傳人員兼職。這就導致運營人員直接用傳統媒體的方式運營微信公眾號,甚至出現把傳統宣傳單直接掛在公眾賬號發給用戶的情況。要記住,培養用戶公眾賬號閱讀習慣的不是企業本身,而是整個微信生態。用戶習慣閱讀各種內容質量高、排版精美的的文章之后,傳統企業這種粗制濫造的宣傳內容怎么能入得了用戶的“法眼”呢?
傳統企業總是定位在“造貨”,并站在企業的角度告訴用戶,這產品怎么好,怎么便宜。但是這并不是用戶想要的。用戶想要的是“買貨”,他需要的是這個產品能解決什么問題,在什么場景下用,有哪些人買,買的人什么感受。這才是用戶關心的。
我強烈建議傳統企業放棄過去那種“不痛不癢”、“王婆賣瓜”的宣傳方式,就以一個”人“的方式和用戶說說話,坦誠、大膽、自黑都行,真誠才能打動用戶。
企業的微信號,要像個”人“一樣活在用戶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