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春芝
01
天有不測風云,老話兒說的一點兒也沒錯。
前段時間,每天走重復路線到同一地點晨練的老爸,在回家的路上,距離小區門口50米就差兩步路就走完的斑馬線上被撞倒在血泊中。
幸運的是老爸沒有生命危險,但傷了骨頭,得躺著靜養不能動。
我和姐都在離家千里之外的杭州。聽到消息后,忙不迭地先后回了家。病房里四個床位,老爸身邊圍著的人最多??粗液徒忝η懊?,同病房的阿姨不無羨慕地跟我媽說,倆孩子到底是好。
我媽也幸福地感慨,養孩子的時候覺得累,真的長大了,十個孩子都不嫌多!
深以為然。我這次回老家帶著剛滿三歲的娃,說實話,被娃粘著,真是幫了不少倒忙。倒是姐,一個人忙前忙后做飯洗碗、給老爸三餐送飯、晚上洗腳,十足出了力。
看著姐忙碌的身影,我經常內心愧疚的同時也閃現一個念頭,“幸虧我還有個姐姐”。如果沒有她在,我現在哪能即帶小的又顧老的?精力有限,屆時要么把小的扔下,要么就是把老的冷落了。
幸虧我有個姐姐,一下子把養老的壓力一砍兩半,我只要承擔二分之一就夠了。
02
我媽腰不好,經常去家附近的理療站做理療。
在老家呆著這幾天,聽我媽陸續講了些理療站老人的故事。其中一個老人的境遇,著實讓我覺得慘。
這老人是理療站的常客,一只胳膊不太靈光,腰腿也不利索。她每天都一個人到理療站。元旦這天,工作人員都等著顧客散去,回家過節。可這個老人說什么也不肯走。
她說,她老伴兒早沒了,家里就她一個人,冷冷清清的,在這里還可以跟大伙兒聊聊天。眾人問她子女呢?她說,有一個兒子,在青島工作。但忙,一年也就回來一兩回,她怕給孩子添麻煩,也不肯去青島常住。
其實,青島距離煙臺也就2個小時的車程,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個獨子扔下母親孤身一人在家過節的,但我想如果這老人能有多幾個子女,肯定不會是這樣的現狀。
我也是一個媽媽,我兒子剛滿三歲??粗改?、看著身邊的這些老人們,我經常也會想象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發現,我的潛意識里是非常希望自己晚年是兒女繞膝成群的。想象中幸福的晚年不是每天翹首盼著唯一的孩子能抽空回家吃個飯,而是今天小女兒來家了,明天大兒子又帶孫子來了,是逢年過節一大家子圍在一起吵吵得都聽不清桌子對面在講什么的熱鬧。
可即使這樣,長輩們說再生一個吧的時候,我還是很直接地說不了。
03
生孩子不是終點,而是一系列漫長養育過程的開始。
孩子出來后,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壓力,更是要投入巨大的精力、時間和陪伴而帶來的壓力。
當下,中年人都生活在“承上啟下”的生活重壓下,大部分家庭還沒有能力由爸爸撐起整個家,而媽媽全職帶倆娃。那么兩個孩子誰帶?請保姆、拜托雙方老人都不是最佳選擇。月嫂的工資已經上萬了,請保姆要付出很大資金成本,并且還存在安全風險。要老人幫忙?也要看他們的身體狀況。而這僅僅是“養”的問題。
現代社會的環境,使我們不可能以我們父輩們的方式去簡單的“養”一個孩子,我們要投入更多精力在“育”上。
很多家庭,孩子不到三歲就開始上早教班了,上學以后的就更不必說了。我一閨蜜孩子七歲,她跟我說“我真想不到有一天我會成為那種給孩子報各種班,周末忙著帶娃趕場子上課的媽媽,以前我對這種行為是多么不屑”。
她說,不想這么累,可周圍環境逼著你不得不做。班里所有的小孩都在上興趣班的時候,你的孩子不學,就很可能落后,甚至會跟同學失去共同話題,而被動地被孤立了。
前段時間一個網友陪娃寫作業搞得心臟搭橋的朋友圈截圖火了,家長們開始在網路上各種吐槽。
一個娃都被搞得如此心力交瘁,哪還敢生第二個?
04
可真的就放棄要二孩了嗎?我知道,很多媽媽像我一樣心底里還有一個聲音是,我不甘心。
每一個做過媽媽的人都會上癮,都會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看著他長長的睫毛想,假如我有下一個寶寶,他會長什么樣?
擁有多幾個孩子,成為媽媽們的美麗夢想。而為了能給這個夢想的實現做好物質鋪墊,媽媽們會變得愈加努力。
我的領導米姐就是這樣。她在做了媽媽以后,反而更加斗志昂揚,更加勤奮努力。身邊人說她,都嫁人生了孩子了,女人的使命也幾乎完成了,剩下的人生就按部就班慢慢享受吧。可她偏不,工作上更加用力,有時候為了一個項目熬夜到凌晨兩三點。下了班除了陪孩子外還要擠出時間聽一些線上課程、研究投資理財等領域。發了瘋的讓自己增值,為了賺更多錢。
工作表現日益突出,不到一年就升職加薪,收入是之前的兩倍多。
她自己說,做了母親后,享受到被一個小生命毫無保留地信任、依賴和需要的幸福之后,就想要更多的寶寶。經常想象從自己肚子里出來卻長相、性格各不同的小孩。所以她要更加努力,為了現在的孩子,也為了圓自己的夢。
很多人都是這樣,一邊覺得二孩好,一邊又不敢生。但是沒關系,現在不敢生不代表一直都不能生。
越來越多媽媽們在生二孩的路上奮斗著,變得越來越有能力越來越優秀。女人造就了孩子,孩子反過來成就媽媽,這大概就是最好的狀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