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人不適合看孤獨的書,因為你很容易從書中的隨便一個情節找到共鳴,加深自己本身的孤獨感,而在內心感到加倍的孤獨,直至絕望!
故事線索:楊百順(后改名楊摩西,再次更名為吳摩西),因為孤獨,走出延津;
牛愛國,因為孤獨,回到延津。
文章類型以及描寫手法像極了《平凡的世界》,但又不同,相同的是都描述著特定時間里的小老百姓的平凡生活,不同的是《一句頂一萬句》著重通過該文章表達平凡人內心中的孤獨,而不是介紹社會和生活。如果看書時不注重理清人物關系,就會在看完后摸不清為什么前面介紹的是楊百順,后面又來介紹牛愛國,這或許就是本書的主線,因為孤獨而出走,而又因為孤獨才去找尋,去找尋心中想要的并不知道的答案。
楊百順從來沒有個跟他親近的人,試圖學過很多手藝,但最后仍然只能靠幫人挑水糊口。姓和名都隨隨便便的更改,也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后來他了無牽掛的出走尋養女,到最后尋人未果,在異鄉扎根生子。文章中對感情珍視且長情的實在少,男人出門不管販驢還是買賣,都會找姘頭,而女人在家也不是省油的燈。其實擱我這個實實在在看完了還縷縷情節的人來講還是不能理解那個生活背景中的人們到底怎樣理解夫妻?
剛開始會介紹楊百順父親身邊的一輩人,由于人物的出現只在特定事件中,因此均用了老馬、老李、老段、老裴、老曾等稱呼,小人物,不必去費心記住名字,就像生活中本來就會路過的很多路人甲、乙、丙一樣。
吳摩西的人生坎坷多波折,最后也只能入贅到賣饃饃的吳香香家中,一個男人仍然備受鄙視,甚至按照老婆的安排出去販蔥,提前回來意外發現吳香香和隔壁老高廝混,最后二人的出走,也是吳摩西離開延津的開始。本想象征性的帶著養女巧玲去尋尋吳香香,過幾日便回延津繼續賣饅頭生活,一個輕易就把養女弄丟,只得出去尋,尋到最后竟尋到吳香香,意外發現和他無話可談的吳香香,對他輕賤至極的吳香香,就算跟著老高吃苦也能看出幸福。雖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有個知心貼己的伴侶,或許苦一點也是愿意的,但前提是有對比,就像電影《北京愛上西雅圖》一樣,看完后,人們總在揣測,如果先遇到的是豆漿油條,是不是結局就不一樣了?
小說有很多故事線,看似凌亂,閱讀到后面都會恍然大悟,前面的鋪墊,都是為了后面的順理成章,人生都是彎彎繞繞,繞暈了多少人,繞糊涂了多少人,而這些人又做了多少糊涂的事兒,有時候就得冷靜下來自己縷縷清楚,前面半篇可以總結一句話為“原來世上的事情都繞”!
文章的后半篇寫的是吳摩西養女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因為老婆龐麗娜出軌,出門尋人。說來出軌的人真沒個正性,出軌一次,往往還會有第二次,不懂的是在那個女人名譽重過一切的年代,怎么還這樣隨便。猶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整個村都沒聽說過離婚,略微懂事后,村里的第一個離婚的女性,被議論了好多年,直到離婚這種現象變得普遍,人們才忘記了她。
龐麗娜兩次出軌,而當牛愛國背著自己的朋友和章楚紅發生關系時甚至有點理解龐麗娜了。出軌、離婚,都是一種對生活的反抗,希望為自己的人生找尋一點色彩,只不過兩種都不是好的方式,于己于家人都是傷害。生活艱難從來都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活著沒有希望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誰都想將生活過成溫暖的樣子。在假找龐麗娜的途中,無意走到離延津只有一百多里的滑縣,忽而想起母親臨走前想找的那封信,寫信的人是吳摩西的孫子姜素榮,牛愛國想弄清楚那時姜素榮找牛愛國母親是要說什么,而母親臨走時找這封信,是想聯系姜素榮告訴他什么呢?
孤獨的人自然是赤條條無牽掛,反而需要找些念想支撐著自己,而支撐著牛愛國的就是母親臨終要找的那封信,姜素榮最后想告訴母親的那些話。
而曹青娥(也就是曹改心,也就是吳摩西的養女巧玲)說過兩句話怕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
愿我們都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