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著我一路向前的,并非慶幸,僅僅希望前路茫茫但不負夢想。
2017年10月25日? 周三? 晴
-1-
翻開英國20世紀文學史,我看到了戲劇、詩歌和小說在世紀的末端,如何演繹著電閃雷鳴般的盛大和永恒。
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于世界的變化敏感又無畏。
洶涌而來的新浪潮翻滾著,你無法論定何者更加先進亦或是迂腐。因為他們都在神圣宗教和世俗觀念下默默寫著,寫入了憤懣,寫入了不羈。
-2-
哈代的小說中有種厚重的真實感,世人說著他字里行間閃爍著某種不符合他所處時代的光輝。
他的整個人生中,大多數生活于感官閉塞的19世紀;但在北歐和俄羅斯文學的沖擊下,他也并未固守著現實主義,而是穿越時空,將思緒帶入無人到達的境界。
我卻只看到了孤寂。
一種才情獨立于19世紀的孤寂,一種思想傲視于20世紀的孤寂。
直到這時,我也才真正明白,自己一直不知該如何描摹的場景代入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也才明白,在他描寫自然靜物之時,每個瞬間都能讓你意識到,雖已過去百年之久,可語言的魅力是可以一直延續的。
-3-
我艷羨著流芳百世的作品,艷羨著亙古不變的愛與哀愁。
更艷羨他們的作品為世人代代相傳之時,背后的那種孤寂感,是無人能夠切實體會,亦無人愿意闡明的。
可至少證明你人生中的某個抉擇是正確的,某一瞬間或某個場景是應該出現的。
或許談不上名垂青史,但至少有人曾記得你的寥寥絮語,對他來說,便是永恒的最好象征。
-4-
曾有人問,你的夢想是什么?或是你多少多少年后想做什么?
聽到這些問題,大多數人或許都會有著無數美好的暢想,其中大多包含著對于未來的希冀,渴望這個世界最終待之友好。
我卻說,或許幾十年后我就出家或流浪了。
但是想想出家還需要研究生學歷,還是流浪比較好。
按部就班地走完這一生當真不適合我。
或許因為年輕氣盛還未遇到多么巨大的挫折吧,我只是看著旁人那普普通通的一生中都充斥著掙扎與無奈。
便不得不去想,那些尚未脫離世俗的人群,那些已被生活磨去棱角卻不得不滿臉愉悅的人群,當真甘于現狀嗎?
我不懂何謂信仰,亦或是夢想。
我只需要知道最后的最后,閉眼的那一瞬,何人還會記得我,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