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人最好的藏身避難所。”不記得這是誰說的名言,我莫名地喜歡它。
關于我的個人閱讀史,我覺得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華麗奔跑的青春文學
小時候家貧,沒有書讀,最期待每個月發的月刊《小學生導刊》。每當下發它的時候,我像過節一樣歡欣愉悅。到手了,細嚼慢咽著小心讀,生怕一下子就讀完。里面連載的湯素蘭所寫的《笨狼的故事》,我到現在都記憶尤深。
到了大學階段,圖書館成了我常去的場所。我開啟了讀書之旅。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饒雪漫、顧漫、明曉溪、匪我思存、唐家三少……的青春文學言情作品。
饒雪漫的《沙漏三部曲》讓我深深沉浸在少男少女們的愛恨情仇中。青澀的愛戀,懵懂的心事,書中人物像極了彼時的我自己。
大抵我們每一個人讀書,其實是在讀當下的自己。
其中,滄月的《鏡》系列被我如癡如醉地讀完了。我記得那個系列有九本書。很多個安靜的夜晚,寢室只聽見其他同學均勻的呼吸聲,而我還在書中的世界漫游,跟著主角同呼吸共命運。直到凌晨三四點,眼睛困到睜不開,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機或書。閉上眼,書里的人物就在腦子里跑啊跑,一直跑入夢中去。
印象最深刻的是讀郭敬明的青春小說《幻城》時候的驚艷感。只覺得眼睛不夠用,情節曲折動人,只想一心往下讀,廢寢忘食。讀他的文字,感覺周圍滿城都是雪花飛,世界安靜得纖塵不染,生活華麗得如夢似幻。
“青春就是華麗地奔跑,然后驕傲地跌倒。”也許在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我們,都有自己喜歡的讀物。華麗的文字,跌宕的情節,纏綿的愛情……青春文學入心的原因,只因為自己也有一顆躁動飛揚的心。敢做夢,敢幻想。
二、詩意浪漫的個性人生
象牙塔的日子結束了,我走上工作崗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凡生活,像是一杯又一杯接連不斷的白開水,涼透了華麗麗的夢想。我再也受不了浮夸的青春文學里矯情的人物,開始讀一些真實的有個性的作品。
三毛在她的撒哈拉之旅里為我描繪了一個女子浪漫的生命圖景。她的人生和愛情給我帶來的觸動很大,讓剛進社會大門的我看到:原來人還可以活得這么絢爛自由。不同于張愛玲的犀利現實,她把日子過成詩,勇敢地向往美好、追求愛情。“生如夏花之絢爛。”甚至死,這個女子都是選擇轟轟烈烈。
她是一個傳奇。但普通人的生命怎么可能如此華美?我們大部分人不過都是過著朝九晚五三點一線的生活,平淡如水。讀完了她所有的書,我從一場浪漫華麗的夢里抽身走出來,從蘇打綠的歌“人生一場大夢葉落知多少”里走出來,進入另一個女子的心靈世界。她是慶山。
她曾經給自己取名為“安妮寶貝”。我了解過作為“安妮寶貝”時期的她的青春文學作品。讀《七月與安生》,我有一種被撕裂的疼痛感,感覺人生是一場漫漫無涯的苦旅。而“慶山”這個名字,有一種喜慶、愉悅、滿足在其中。讀書是為了讓自己快樂,這就是我為什么會喜歡慶山的原因。
最初喜歡上她,源于有一天偶然買到的她的新書:《得未曾有》。那里面都是她的采訪心得。她采訪的人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廚師。慢工出細活,廚師用心選取最新鮮的食材,不用多余調味品,做出看似簡單的一盤盤菜,人們可以用舌尖嘗到歲月靜好的感覺。
她的書里面還有其他形形色色活得鮮明的人物,給我平凡枯燥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窗。當然,并不僅僅只是內容吸引人,她的文字也同樣引人入勝。像是在無所適從的燥熱大夏天里忽逢桃花源,我飲下文字間的清涼感,滴滴晶瑩汗水流在樹下,匯成一江潺潺春水,淌入晶瑩冬雪之中。我繼續在當當網上買她的書:《素年錦時》、《眠空》、《月童度河》、《古書之美》、《蓮花》……她的文字仿佛有魔力,吸引我一直讀下去,讀下去。“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可以穿出白色旗袍所應有的氣質。清冽干凈,秀雅安靜,不著一絲煙火氣,像她的文字風格。
而這件事,對以往的我而言,是一個夢。我想,這應該歸功于慶山的文字。它們從一本本書里飛去我的精神世界,源源不斷地滋養著那一方土地,捎來風和雨,帶走貧瘠和荒蕪。
這些女子活著的生命模樣,豐富了我原有的浪漫因子,并將之雕琢得更為精致立體多元。由此,我懂得泰戈爾那句詩的精髓所在:“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三、求索專業的成長書旅
成家以后,生活不再是琴棋書畫詩酒花。有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加入,我的浪漫感性也融入了現實理性。我開始在兩者間尋找平衡。一方面,我繼續讀雋永悠長的飄逸文字;一方面,我開始關注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我用雙眼眺望璀璨的理想,用雙手緊握窈窕的現實。
這期間的最愛,當屬汪曾祺的散文。當繁華漸漸落幕,生活的真實撲面而來之時,慶山不再。而汪老的文字經得起時光的打磨,直入人心,喚起我對生活的熱望。
同時,在教育教學方面,我讀了大量的書籍。教師這個職業需要人有終身學習的理念,不然,僅有的一點知識無法滿足日新月異的時代。
開啟這方面閱讀大門的是教育界著名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的建議十分樸素,沒有抽象晦澀的理論知識,不用枯燥乏味的說教口氣。新鮮,生動,實用,對于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都給予了很大幫助。其中,他提到:“教師備課的時間是一輩子。”課堂是教師的專業陣地。一節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知識結構、講課水平、專業能力。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備課,要求教師要利用大量的課余閑暇時間自我提升,自我培訓。一勞永逸的想法,在這個職業里,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讀完后,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靈魂像是經歷一番春雨的洗禮,我看到自己職業的價值與樂趣,我想起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中說的話:凡職業沒有乏味的。只要深挖下去,自然都會有無窮的樂趣在前方等待著你。
后來,我又繼續讀了王崧舟、王君、余映潮、于永正等教學名師的專著,感受到課堂教學的藝術之美,體會到名師“人課合一”的和諧境界,悟出“課即是人,人即是課”的樸素道理。
閑暇之余,我通過《一本好書》這個綜藝節目買了大量的名著:《塵埃落定》《駱駝祥子》《了不起的蓋茨比》《紅字》……細細咀嚼,我發現了經典名著的共同特點:它們之所以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打磨,魅力長存,流芳百世,是因為它們道出了所有人類不變的心聲。它們中的一部分也許是為時代發聲,但人類社會不論經歷什么樣的變遷,人的感情一直是復雜的,金錢和權力一直是誘人的,愛情一直是令人向往的……這些永恒不變的情感,被著作者用心收集,精心雕琢為一個個鉛字。當這些字被時光選擇流到你身邊的時候,請你一定要認真品讀。那里面都是作家的真心和眼淚所孕育出來的精華,也是人類文化流淌不息的原因。借用《查令街84號》里的話來說,就是:“好書像真愛,可能會一見鐘情,但那種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杳遠理解和同情卻總需要悠悠歲月。”
有關于個人閱讀史這個用詞,其實是大言不慚了,我的閱讀量實在太少了。小時候書籍匱乏,嗜書如命。宋濂說的“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是感同身受的。如今慢慢長大,書不缺了,缺的是享受讀書的心情和時間。我再也不會那么渴望和等待一本書的到來了,但我內心深處一直對書葆有一份赤誠之心。
某一個青春雨季的日子,潮濕漫透了我的心。在一大片一大片虛無和惆悵里,臺燈用它暈黃溫暖的光線趕跑了外面世界的嘈雜紛亂,帶我走進書籍里的世界。沒有大雨傾盆,沒有泥濘荊棘,沒有濕答答的凋零玫瑰和下一場梅雨季。那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晴時有風,山明水秀。我忽然就悟得了一點真味:這世間滄海桑田,白云蒼狗;人會變,潮會退;霽月難逢,彩霞易散。只有書籍常在,經典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