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開端最玄妙,完全的無中生有。好沒影兒的忽然你就進入了一種情況,一種情況引出另一種情況,順理成章、天衣無縫,一來二去便連接出了一個現實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史鐵生《記憶與印象》
看到書名,仿佛就對這本書的大致內容有了了解,“記憶與印象”很是平實簡單,沒有嘩眾取寵的味道。
本書的整體章節按照時間的線索展開,微微道來,心平氣和地讀下來,仿若一位老者向你絮叨了一下午,關于生活,關于或心酸或平淡的過往。
記憶總是帶著模糊性,過往的人或事有時會遙遠到夢境一樣,難以自辨。這樣的模糊性在《二姥姥》一章中尤其顯現。因為與“二姥姥”接觸不超過十次,作者在寫這章節的時候加入了許多當前主觀的推想,猜測“如果她還活著,她肯定也早把我忘了”,猜測“她一定會記得我的母親”等等,不管是當時以孩子混沌的心靈去感知記憶,還是以現在通透懷舊的心情去回憶傷感,從短小的篇幅中,作者儼然為我們勾勒出“二姥姥”的突出形象,有音容舉止,不至于模糊的回憶。
記憶或印象牽扯一個人太多的情感,我們去回憶的時候不是去滿足當下而渴求安全感,也許就在某個瞬間,也許是聽見一段音樂,聞到一縷味道,看見熟悉的場景,以往的點點滴滴就同潮水一樣襲來,勢不可擋。成年后的作者在國外聽見鐘聲,忽然將其與自己童年的鐘聲影像重合,仿佛全世界都成為了童年,也觸發了“故鄉不是地理的限制,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的感慨。
或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窺探欲的,“記憶”這種東西有種隱私的成分包裹著,在讀著這樣的文字時,我們窺探著史鐵生的過往,去了解,去接受他的絮叨?!安皇歉o的情節,也不是更要緊的道理,是要緊的心情”,文字細細品來都有些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