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
一起玩耍的一個小伙伴調皮,掉進了水缸,有的小伙伴跑去找家長,有的當場嚇哭。只有司馬光不慌不忙,撿起一塊石頭砸破了缸,水流出來,小伙伴從破了的口子爬出來得救。
——小學時候,老師告訴我們,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是:要勇敢友愛地幫助別人。
這個中心沒錯,但司馬光是不是必須砸缸?有沒有更好的救人方法?
司馬光和他的小伙伴們大概都不會游泳,不然落水的小朋友應該首先嘗試自救,爬到缸沿再尋求伙伴們協助;或者司馬光等外面的小伙伴完全可以到缸口撈人。
司馬光和小朋友們,不具備游泳浮水的基本技能,可能是他們的父母長輩寵愛教育的結果。但假如那個調皮的小朋友是一個人落水,后果恐怕不堪設想。
所以在現代,我們非常需要正確的及時的體育教育。
如今重讀這篇小學課文,不再為司馬光的機智點贊,而是感到很多遺憾。
應急救援當然刻不容緩,但是用石頭砸缸一樣很危險,石頭會不會傷到伙伴?伙伴爬出來的時候會不會給割傷?砸缸,絕不是一個完美的救人方案。
我還想掰扯的是:被砸碎的缸怎么辦?如果是公物,司馬光是不是應該對公家給一個說法?如果是私物,是不是應該取得缸的主人的理解甚至給予賠償?
世上很多人假公濟私,也有人因公廢私,公私分明是不是應該盡力去做到?
一口缸能有多高?裝了水能有多重?當意外發生時,只有司馬光成了孤膽小英雄,上演了一幕砸缸救人的義舉。其余的小朋友,哭爹叫娘,鼻涕眼淚,驚慌失措。沒有人上前幫忙、協助。
團結一致,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合力將缸推倒?推不倒缸,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結成人梯,讓最上面的人從缸里面把人撈出來?
沒有集體協助的精神和默契,于是司馬光只能砸缸救人。人僥幸得救了,但團隊合作的傳統,從古缺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