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紅了,以一篇十萬+的閱讀量的網絡暴文。像平地刮起了一陣旋風,堪比臺風,威力達到十二級。
范雨素是誰?誰是范雨素?
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問。
席卷網絡的熱搜名詞,好象誰不知道誰就落伍一樣。
至少,我是這樣的心態拜讀了她的兩篇文字。《我是范雨素》、《農民大哥》。
讀完她的文字,我發現身邊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范雨素,他(她)們在網絡里游弋,他(她)在文字里徜徉。他(她)們寫網絡文字,寫公眾號,他(她)們太像范雨素,可他(她)們又不是范雨素。
1、
范雨素的爆紅,是夜空中的流星。
這是我腦子里一閃而過的詞句。
有時候,一種感覺是沒來由的,突兀的,或許,它是準確的。
混及網絡多年,如今更是混在很多執著地期盼著以為寫網絡文字能給命運帶來改變的朋友堆里,讀他(她)們的文字,我仿佛讀到無數個范雨素。
他(她)們寫了無數篇文章,他(她)在網絡寫了幾十萬字,他(她)們也寫了不少篇類似《我是范雨素》這樣的文章,至少,僅從文字的角度,質量水平我認為是達到了的。
可是,他(她)們依然是網絡的一個符號,一個標記,沒人認識,無人知曉。
他(她)們更像是城市里的靜謐下來的路燈,無數星星點點的光亮,早就讓人們習以為然,視而不見。
如果說,范雨素是夜空里的一顆流星,我只能說,我身邊掙扎的他(她)們,背景不夠黑暗,不夠深邃,襯托不出他(她)們的光亮。
中國社會的最底層,進城打工的農民工,保姆,育兒嫂,弱者,這無數的標簽,無疑營造出的是一片最黑暗的夜空,好在有范雨素散發出一點微光,是這個世界難得的一點亮點,如流星劃破夜空,絢爛的美麗。
當然能吸引無數的目光。
2
范雨素是幸運的。
追夢也好,虛榮也罷。如今,特別是在這個網絡如此發達,表達自己如此簡單的世界里,心血來潮,傾情而泄,舞文弄墨,一揮而就的才華大有人在。至少我在的幾個寫作群里,很多人的文字表達水平不低于范雨素,可他(她)們依然在艱難地跋涉。
畫心也好,追夢也罷,注定是一條泥濘崎嶇的路。
沒有編輯來找他們約稿,也沒有編輯愿意給他們的文字潤色。有的運營得比較好的公眾號,用了他(她)們的文字,只注明作者,卻不允許他(她)的公眾號得到推廣。
當然,有一點被壓榨地剩下的,可憐的稿費。
完全不同的待遇。誰之過?
無數路燈的光亮,沒人會在意有多少光源被利益的黑洞吞噬。
而暗夜里難得光亮,是需要這社會熱捧。
范雨素剛好是這點光亮。
人們喜歡居高臨下的姿態看這個社會的眾生相,以滿足自己那微弱地、若有似無的同情心,并有機會泛濫。
不如說,人們喜歡窺視這個社會的傷口。
言之有物,大概就是如此,范雨素揭開的就是這個傷疤。
編輯,或者說是獵頭找準了點而以。
3
范雨素是聰明的。
人窮百事哀。當一個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無法掙脫,難以抗拒命運的安排,與書本上那些美好的、高雅的詞匯無緣的時候,還好,還有那句話: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行為。
這一點上,范雨素是聰明的。
讀書,堅持讀書。
最廉價的付出,換來最高貴的自尊,當然值。
什么顏如玉,什么黃金屋,范雨素至少到今天,她是一樣也沒有讀回來。她依然租住房子,依然靠做育兒嫂謀生,按她的話說,依然是靠賣苦力換回生活的基本保障。
但是,她卻讀出自己一片寬廣的世界,讀出了一顆強大的內心。
這顆心,用來抵抗這個社會的諸多等級、眼光、壓力種種。
沒有人不在意自己的生存環境,如果不想抗爭,大可以麻木不仁地繼續生活;如果你是敏感脆弱的,那你只有尋找一個途徑努力讓自己內心足夠強大,來與這個世界種種不公平對抗。
敏感的范雨素找到了這個途徑——讀書,寫字。
是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情緒的宣泄出口,而書寫,是最容易辦到的方法,且是最環保、無污染的一種方法。
沒有傾訴對象,與自己對話,而文字,是最好的選擇。
范雨素,無疑選擇了一個最廉價也是最正確的方法表達自己。
不過,她紅了,于她,這只是一個意外。
就像海邊的漁民,偶爾從貝殼里吃到珍珠一樣,平常不過的事,卻意外有收獲。
無心插柳。
能不能成為永遠的風景,我們期盼四季如春。
4
范雨素是清醒的。
看過范雨素的采訪報道。
對于各路記者、幾個出版社的那種熱度,像熔巖迸發式地井噴!
熱烈而勢不可擋。
又像晨睡里,窗邊樹上的一群麻雀,嘈雜而聒噪。
這個社會已經麻木不仁,他們急切尋找一個熱點,來刺激一下人們麻木的神經。
當點擊率與金錢值成正比的時候,記者出版社的熱情高漲到什么程度,我大概就能猜出范雨素的文字能為他們荷包填充到什么程度。
還好,范雨素依然是月光下的湖水,靜謐而淡然。
范雨素說,‘我不相信文字能改變我的生活,我依然是要靠苦力生活的一個社會底層的“弱者”
’。
接無數的電話,被無數的記者追捧。
似舞臺上的鎂光燈,在范雨素的頭頂上不斷的閃耀。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而范雨素卻說,期待這樣的生活早點結束,不想被打擾。
呵呵,真冷靜!
讀過許多書的人,大概都有著清楚的頭腦與理性的目光,洞徹一切。
一如她堅持了一年多的寫作學習。
5
范雨素是強者。
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如果有些人非要給范雨素貼上農民的標簽,我認為這只是炒作的噱頭。
因為,中國人往上數三代,95%以上是農民。
范雨素的強大,是因為她一直知道,她這一輩子,要的是什么。
十二歲的時候,她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就能一路逃票,像乞丐一樣,文藝嬌情地在海南生活了三個月。
結婚以后,知道那個男人不是自己所要的男人,就敢毅然決然地離開他,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努力地生活,盡管艱難。
看過身邊無數將就、妥協、隱忍的婚姻,才會知道,范雨素的內心是有多么地強大。
范雨素愿意擁抱路上每一個殘疾人,乞丐,以一個母親的溫暖。
世界上只有強者,能給予別人光和熱,也只有自己能發光的人,才能帶給別人光明。范雨素用她微弱的光,溫暖著這個世界。
與書同行,這是范雨素強大的源泉。
一個靠苦力生活,努力撫養兩個孩子,靠租房子過日子的人,卻可以買一千斤的書給孩子,還可以帶孩子去西藏旅游。
相比范雨素,又有多少人是擁有了金山和銀山?可他們依然不滿足。
抓住有限的機會旅游。這世間又有幾個人能像范雨素這樣,做著苦力,精神卻自由。
物質可以缺少,精神的糧食卻不能缺。
6
范雨素紅了,我稱這是一種現象。
我不希望這是流星,燦爛而奪目,卻一晃而過。
范雨素說,她不相信自己是什么作家,她甚至不會電腦打字,她寫出所有的作品,都是手寫稿。
她還說,她并不是每天都寫,只是有感而作,她依然要靠苦力賺錢生活。
她的兩篇文字,《農民大哥》和《我是范雨素》給我的感覺像是從衣柜里剛拿出來的兩件衣服,《農民大哥》是拿出來就直接穿上了,真實,沒有修飾,像一個人素面朝天出鏡。質樸自然。而《我是范雨素》卻是經過燙衣機潤過一樣,沒有皺褶,更像一個人化妝示人,明艷動人多了。
而編輯就是那個燙衣機,那個化妝師。
確實,這個社會需要包裝。
當人們不再需要俯視的姿態,當人們的理性超越情感,當熱點冷卻以后,范雨素是否只是曇花一現,又消失在茫茫人海,被生活淹沒?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