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紅顏 | 李冶 (下): 大唐最風流浪漫的女冠詩人,一生閱男無數,因何卻被皇帝秘密亂棒撲殺?

文 | 風的衣裳

李冶(上篇)

李季蘭終于見到了夢想中的大唐天子,明皇雖年歲已高,但依舊風流倜儻。明皇知其才情,見其樣貌,評論她“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余,不以遲暮,亦一俊媼?!?/p>

在明皇眼中,季蘭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如果季蘭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中年女子,明皇的評價顯然會讓她心花怒放。可是以季蘭曾經的盛世美顏,如今在明皇眼里不過是一個還算漂亮的老太太,這讓心高氣傲的季蘭無論如何興奮不起來。

當時季蘭已經四十多歲,古時那個年紀的女子如果保養不當,應該很顯老態了。不過,看明皇的說法,季蘭保養得還不錯,況且,她本是修煉之人,精通養生駐顏之術。所以,雖已進入不惑之年,還是有幾分風韻的。

只是見著宮中的女子一個個嬌艷明媚,心里還是酸酸的,不過,還能怎么樣呢?

她卓然的才情讓明皇十分欽佩,對她很是厚待,留在宮中住了一個多月后安排她出宮。季蘭在宮中見證了明皇與貴妃的恩愛,想到自己孑然一身,不免心下黯然。

回想半生,以出眾的才情和美麗的容顏周旋于眾人中間,雖博得大唐第一女冠詩人之聲名,卻也因這聲名蹉跎了半世光陰。貌也好,才也罷,一切皆不過如此。如今出宮,何去何從?

季蘭一時想不好去處,便在長安滯留了下來,這時候,安史之亂爆發。倉皇間,明皇攜貴妃出行避難,長安陷入一片兵荒馬亂。季蘭輾轉流離,倉皇間找了個偏僻的地方躲避戰火。

幾年的時光匆匆而逝,再回首已是物是人非。大唐盛世不復昔日繁華,安史之亂初始,貴妃便被迫自縊于馬嵬坡,明皇也退位做了太上皇。如今八年過去,明皇已經作古,戰火之下的長安滿目瘡痍。

幾年間,季蘭見證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感觸頗深。此時她已年過半百,昔日風華正茂、名滿天下的第一女冠詩人,切身感到了世態炎涼。世間的人情百態,不過是過眼云煙。曾經的艷遇也好,迷情也罷,不過是一場風花雪月。

就連明皇與貴妃曾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蒹葭情深,以帝王的九五之尊亦無法保護心愛之人,常人又能如何?

就像她的一首《八至》詩中所言: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寥寥數語,既看透了世間萬物,也理清了夫妻之情,頗有哲學意味。看似矛盾的筆觸,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情事理,沒有絕對的遠近親疏。夫妻本應為最親近的人,但縱觀世間情事,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

季蘭談過無數的情說過無數的愛,但一生未曾嫁人,經歷的感情不是無疾而終,就是始亂終棄。

從詩中,可以看出她的心性,經歷了曾經滄海,看破了世間情懷。凡事皆如此,事物都有從淡泊到繁華再復歸淡泊的規律,流水帶走了落花,終是最后的歸宿。

季蘭曾經無比絢爛的人生中,寫下了眾多的詩篇,流傳下來的卻只有十六首,被收至《全唐詩》。其中多是一些感懷及離別之作,仿佛她的一生都在傷別離。從這些詩句中,可以感受到千年之前的大唐才女看似花團錦簇,實則孤獨無依的寂寥之情。

很喜歡她的一首《送閻伯鈞往江州》:

相看指楊柳,別恨轉依依。

萬里江西水,孤舟何處歸。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應稀。

唯有衡陽雁,年年來去飛。

楊柳依依,黃了還會綠,大雁列陣,去了還能回,可是為什么人就一去不復返了呢?人生宛若一葉孤舟,在無邊無際的水面上漂泊,不知何處是岸,何時是歸期。一世的才情,半生的艷名,這一葉孤舟,又載得動幾多愁?

六歲因為一首《詠薔薇》,被父親一語成讖,似乎一生都在談情說愛,一生都在合合分分。她真正的情感歸宿在哪里?想來,唯有陸羽一人曾經真心相待。而在這些男人中,她似乎對陸羽最是薄情?;蛟S,人總是喜歡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卻往往忽略了身邊唾手可得的幸福。

她愛風流才子的貌,而貌這種東西最是靠不住,他能以貌吸引你,也能以貌吸引別人。她也愛他們的才,然而,他們在為她作詩言情之后,亦可以再為別人作賦說愛。

其實,她經歷過的那些所謂情愛,大多不過是滿足了男人獵艷的心理,如果獵艷的對象才貌俱佳,更會為他們添加一些被人艷羨的資本。唐朝的道觀,很少出貞潔烈女,那些男人又豈會不知?可去道觀獵艷的,又有幾個是去選妻子的。說白了,不過是找一個紅顏知己,作為填補內心情感空虛的精美裝飾罷了。

同為大唐女冠詩人,相比薛濤,季蘭詩情還在薛濤之上,但人品的孤清卻遠在薛濤之下。薛濤曾為歌妓,后來因與元稹相戀遭棄亦能獨善其身,品格高潔地過完一生。

相比魚玄機,季蘭詩情也要高出一截。她們的經歷和對待感情的態度有很多相似之處,她們都游戲花叢,蜂飛蝶舞般交游于各種聲色場所,用所謂的詩會來凸顯自身的價值。所不同的是,季蘭從小出家,入道后體會了男女之情愛,生性浪漫多情,此后更是一發不可收。而魚玄機是因李億的拋棄不得已入了道觀,從而看破紅塵放縱一生。

季蘭的出生年代相對較早,正是開元盛世,經歷了世間的繁華。她們都曾與朝廷的官員來往頻繁,但唯獨薛濤一人,可以令諸多的官員尊敬和推崇,這與薛濤高潔的品性是萬萬分不開的。

魚玄機因妒殺婢女被處死,僅僅二十幾歲便香消玉殞,而李季蘭,雖然壽命不短,卻晚景凄涼。

多年以后,唐德宗也慕名召見了李季蘭。德宗也像當初的明皇一樣,盛贊了季蘭的才情和依稀可見的美貌??墒牵m然安史之亂已過,朝政卻依然不穩。公元783年,發生了涇原兵變。曾經的節度使朱泚被嘩變的士兵擁立為帝,國號秦,年號應天。784年,又改國號為漢,年號為天皇。

朱泚此前與李季蘭有過來往,自立為帝以后,為了給自己樹立威信,把一些文化名人召集起來,令他們上詩為他歌功頌德。很不幸的是,李季蘭就在此列。

不知是否出于脅迫,李季蘭賦詩贊美新朝,大抵是萬物祥瑞、天下歸心之意。不過,朱泚本人不堪大用,很快,就被唐德宗的兵將平復了叛亂而被殺。

德宗回歸長安,開始肅清叛臣。得知季蘭曾為朱泚上詩,大為震怒,下令將其亂棒撲殺。棒殺是秘密進行的,可能德宗也覺得對一位頗具盛名的古稀老嫗如此刑罰太過于殘忍吧。

可惜李季蘭,才情卓絕,半世荒唐半世孤單,被譽為大唐最風流浪漫的女冠詩人,半生的情場得意,一生的才女聲名,如今卻慘死在亂棒之下。

她以詩開始了風情的生涯,卻也以詩結束了風燭的殘年,最終還落了一個逆臣的罵名,可謂晚節不保。所以說,她的結局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中最凄慘的一個。

魚玄機雖也被處死,是為情而死,起碼沒有被人唾罵;劉采春出軌元稹,雖最終不知所蹤,投河也好、被殺也罷,也好過被以叛臣的罪名而誅殺;而薛濤,則出淤泥而不染地在世間平安終老。

論才情和出塵的容貌,李季蘭都居四人之首,出生年代最早,生平情感經歷最為豐富,雖活得最為長久,卻結局最為凄慘,想來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歷史之事,眾說紛紜,處身事外,又有幾人能夠說得清呢?都說陳世美負了秦香蓮,可是如今已有人為陳世美正了名,陳世美便成了千古奇冤。

前有白起,后有袁崇煥,太多的人生命繁華到極致,卻以悲劇收場,其中有小人作祟,有自負誤事,焉知季蘭之罪不會另有隱情?

幸好,一些史料還有記載。經考證,一叫徐俊一叫榮新江的兩個人,發現俄藏敦煌文書中有唐蔡省風《瑤池新詠》殘卷,李季蘭居首位,記載著她的多首詩。其中一首《陷賊后寄故夫》:"日日青山上,何曾見故夫。古詩渾漫語,教妾采蘼蕪。鼙鼓喧城下,旌旗拂座隅。蒼黃未得死,不是惜微軀。"

詩文原意為思念前夫的女子欲見前夫而不得,借用古詩《上山采蘼蕪》,訴說了新人不如舊人的觀點。結合詩文名字和季蘭生平,分析出這首詩表面是思念前夫其實是懷想故國的感情。想她一介古稀老嫗,面對強敵,手無寸鐵又能作何?

“蒼黃未得死,不是惜微軀”這一句更深地表明了心跡,卑微的生命本就沒什么珍惜的,不是舍不得以身報國,只因事發突然,未及反應,兵變就已經發生。

不是為她鳴冤,亦非為她正名,只想用微薄的文字來記述一位女詩人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她的情感歷程和對待感情的態度,我沒有在那個時代生存的機會,不能簡單地說對與不對,只能通過一些史料和傳說來還原她的幾分風采。唐朝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年代,無論是婚姻還是服飾,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似乎比現代還要開放。只是,即便行為開放,普通女子的地位又怎能同現代相比?

古代女子想更好地生存,還是需要仰仗男人,生活如是,感情亦如是。即便如上官婉兒和薛濤,本身為朝廷官員或者與官員有諸多聯系的才女,也很難逃脫命運對女子下的魔咒。上官婉兒曾經重權在握,最后也是不得善終,而薛濤以她為人的低調和與世無爭的淡泊心性,雖孤獨終老,卻不失為一種生存智慧。

而李季蘭,以她的行為,并非像魚玄機那樣遭人遺棄看破紅塵。其實魚玄機又何嘗真的看破紅塵,真的看破,又怎會因情殺人!季蘭是真的多情,道觀的不清凈是外因,性情上的熱烈奔放是內因,這樣的女子在各朝各代都有。

她們天生感情豐富,不會一棵樹上吊死,走了朱放,還有閻伯鈞,前有陸羽,后有皎然,甚至還有崔渙、劉長卿等等,玩得起高雅,也搞得了戲謔。說她薄情,她深受感情的傷害,說她多情,她以真心對待每段感情。她并非游戲人間,她也渴求真正的良人。無論是朱放還是閻伯鈞,一走了之以后,她都癡情相望。

歷史不會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我不知道,如果她的父親當年沒有送她去道觀,她的人生軌跡是否會不一樣?如果她遇到了一個與之相愛終老的男子,她的人生軌跡是否又不一樣?

時光如水,那些遠去的身影都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朱放、閻伯鈞之流過起了自己的日子,恐怕早已將這個紅顏才女忘卻了;皎然修心養性,終成一代詩僧和茶僧;而陸羽,真正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他心里始終裝著這個叫李季蘭的女子,終生未娶。

784年,當李季蘭被杖斃的消息流傳開來,陸羽悲痛不已,寫下悼念詩篇《會稽東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詩中飽含悲情,月色寒涼,一聲聲悲切的猿鳴映襯著他哀傷的心情。心儀的女子已隨東流之水消逝而去,他睹物思人,卻再也不見曾經的風花雪月和浪漫柔情。

翌年,陸羽離開了這個傷心之地,去往江西上饒過起了隱居生活,流傳下來的僅有幾首詩和一部《茶經》,《茶經》為陸羽、李季蘭、皎然和尚三個人共同的心血而成。

斯人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史料中的文字一排排、一列列記述了他們的生平。掩卷沉思,一個容顏絕美,神情灑脫,頗有仙風道骨的女道士,就那般鮮活地立于眼前。她明眸善睞,出口成章,清雅地談著情,又豪放地說著笑。最后自顧自地說著:“你們不懂我,罷了,罷了!”

待想細看,卻見她悠悠然而去,唯留下一陣詩意的馨香!

(全文完)

后記:關于李季蘭,我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相互之間不能佐證,存有許多矛盾的地方:

如她的出生年份,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記載;如她的初戀到底是朱放還是閻伯鈞;如關于陸羽的童年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寺廟中長大,一說是被送往季蘭家寄養;如她和皎然和尚到底是不是情人關系,皎然是開始時便婉拒于她,還是后來禪心入定才逐漸拒絕的;如李季蘭被唐明皇召見,一說她在宮中待了月余,一說她還在路上時就已經發生了安史之亂,根本沒有見到皇帝的面......

諸多的存疑之處不知以何為依據,我分析整理了合乎邏輯關系的事件,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了這篇文章,歷史的真相無從知曉,但這個女子的大致生平確實如繁花般妖嬈多姿!

本文為風的衣裳原創,拒絕不署原創作者名稱的轉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取授權。謝謝!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推薦閱讀時間13分鐘(供復習) 01 知識個體、學習閉環 歡迎加入“知識個體”的大家庭! “知識個體”有三個重要特...
    Xiri_M閱讀 1,807評論 0 9
  • 昨天帶倆孩子去看牙,都有蛀牙,大的還好,能配合醫生,很快補完。小的才一歲兩個月,捆綁住補的,孩子哭到睡著,特別...
    胡瑜珠閱讀 277評論 0 0
  • 1.過程與結果 如果是在職場,我只能很現實的說一句,結果比較重要,老板們只看結果。但是作為參與者的我們,我一直認為...
    小yuu_兔哥閱讀 487評論 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