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時間13分鐘(供復習)
01 知識個體、學習閉環
歡迎加入“知識個體”的大家庭!
“知識個體”有三個重要特征:能時刻接受新觀念,自我迭代;能廣泛地自我學習,形成學習閉環;能靈活利用碎片化時間,每日更新。
“問學又人”的第一周,我們從最基礎的主題聊起,這也同樣是“問學又人”的底層邏輯——學習閉環。
02 信息、知識、學習
說學習閉環,得先從信息開始。所謂知識,只是龐大的信息庫中對你有用的那一小部分。而學習,實際上是在針對性地處理對你有用的知識。
我們每天基本上在做一件事,用大腦處理信息。具體分四步:信息輸入,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信息反饋。整個過程形成一個信息閉環,對于知識學習來說,就是一個學習閉環。
比如說小學的時候做連詞成句。老師列出來幾個單詞,打亂順序,讓你組成一個句子。我們把這個過程分解。先要把單詞輸入大腦,在腦子里排列組合,再用語言表達出來,前三步完成。
而一個人輸出的信息,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最大,反過來會更多地輸入大腦,尤其是老師告訴你對錯之后,更多外界信息反饋到你的大腦,你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得并不是反復復習,就算寫一遍再也不看,也還是記得扎實。這源于“行動、反饋”的生物機制。
03 反饋、經驗、學習
大自然的生物,天生就是利用“行動、反饋”的生物機制來指導行動的,而人類只不過是在演化過程中,學會了“學習”這個更有效的輔助過程。
教育源自于經驗的產生和傳遞,學習作為被教育的過程,輔助“行動、反饋”的生物機制,更快地完成行動調整,以適應具體環境。
經驗越來越多,加之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總量十分龐大,學生就需要花更長時間在學習上,也沒什么功夫一邊學習一邊行動。所以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起碼在求學階段,信息的輸入和處理對我們更為重要。
但是,這個經驗教育、知識學習的過程,在今天似乎沒那么起作用了。環境變化太快,經驗本身的有效性受到了威脅,學校教的知識體系,從某種程度上看,是落后于社會發展的。我們只能做第一線的沖鋒者,自己靠具體行動收獲反饋,自我修正行動,重視行動的力量,做一個行動者。
別忘了,掌握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能靈活運用,實際中指導行動,知識才是你的。柏拉圖對知識有一個經典的定義: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被驗證過,正確,且被人們相信。我們應該回歸“行動、反饋”為主的本質,把學習僅僅看成是一種提高效率的輔助手段,通過學習閉環的形式,用完整的知識采集、認知、踐行、反饋的學習過程來應對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
04 學習閉環、行動者
我們結合信息閉環重新理解學習的過程。先要采集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準知識),把它們輸入大腦;大腦將不斷輸入的信息點,融合總結,形成新認知下的一套系統;具體踐行的時候,大腦把相關信息輸出,指導行動;“行動——反饋”的生物機制再把結果信息反饋回大腦,告訴你什么是知識,什么不是,修繕個人認知。
我們將把這四個過程分開來談,推薦給你一套完整的學習方法,但想完成學習方法的轉化,有一點值得注意:先做后想,而不是你已經習慣的先想后做,用行動者而不是思考者的邏輯做事。
重要的事永遠想不好。思考者之所以不能邁出那一步,主要原因在于害怕失敗。但行動者總結了一條經驗,同樣提供給你用于驗證:重要的事值得我們做,同樣也值得我們犯錯。
下面我們分別論述每一步的重要性和具體做法:
問題導向、全面地針對地知識采集;目標導向、快速地精簡地個人認知;先做后想、用知識短文輸出;行動反饋、由結果反向思考。
05?問題導向、全面地針對地知識采集
網絡化時代,社會變革加劇,信息大爆發,你永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速度。
另一方面,人們的距離被極度拉近,我們更加傾向于廣泛鏈接,發生合作。創新常常發生在知識的融通地帶,機會也在這些交匯處大量產生。
全面地知識采集,“一項專長,普遍了解”。
首先,具有一科專業特長,讓你在社會上有個人價值;其次,每個學科都了解一些,才不至于被社會淘汰。在這兒,我們不談專業特長,只說普遍了解。為什么要廣泛地拓寬知識面,而不是只做一個領域的專家?
今天知識的價值,在于拓展可能性。 工業化時代,人們分科治學,學術界比的是誰能把知識做得更細,做得更深。學了1、2、3、4,創新出了5,人們說,你是有價值的。而網絡化時代,各科知識相互碰撞,沒必要非得把專科知識做到人類極限。人們更能接受知識重組。這一門學了1、2、3,那一門學了1、2、3,兩兩配對就有九種可能性,你同樣是在創造價值。
舉個例子,以前我們造一塊兒表,人們研究的是怎么讓信息更準確,把儀器校準的水平做到了極致。現在呢?一塊兒可以打電話測心率的手表,同樣能夠暢銷,甚至比時間更精確的更有市場。
網絡化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那些“小眾”的個性需求,已經可以聚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知識的普遍了解更重要了,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它更現實。
針對性地知識采集,“問題導向”。
信息大爆發,想要對知識普遍了解,像青少年那樣系統化的學習方式不適用了。一是你沒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對每一門高深復雜的學科做系統性的學習和了解。二是環境變化太快了,昨天的經驗很難指導今天的行動,等我們系統地學完一門學問,興許它已經被這個世界給迭代了。
如果你不是個學者,專門研究各個領域的“高精尖”,不是為了知識本身而學習,問題導向是一個極好的學習方法。我們主動了解知識,就是要解決當下或是即將發生的問題的嘛。我們只需要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照著行動就是了。如果你有一個學習的具體目標,當今互聯網這么發達,信息流動性這么強,完成知識采集并不是什么難事。
知識采集的渠道。
讀書看報是一種方式。傳統的信息媒介在新時代下依然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但除了閱讀業內經典著作,我們還有很多好的渠道。
跟著牛人學習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書本的體系代表不了現代的知識前沿,但牛人可以。現代的知識,正是在一批牛人的大腦中向前不斷推進的。我們找到牛人,看看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新發表的著作,在某個知名大學的最新講話……這些最新的知識,正引領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對你大有裨益。
還有第三種方式,同樣很有意義——自我踐行,個人感悟。別小看你自己,你之前做過的事,哪里可取,哪里出了問題。這可是直接關乎你具體行動的信息,比學多了什么對你更有指導意義。
帶著問題多渠道學習,通過學科經典、牛人牛作、自我踐行、個人感悟等多種方式,全面地收集信息,在新時代下更好得完成目標知識的采集。你對這種知識采集的方法有什么看法呢?對你的信息輸入過程有幫助嗎?
06 目標導向、快速地精簡地個人認知
信息“爆炸”。
因為知識重組更容易,門檻足夠低,更多人參與其中,加上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上產生了大量的新產品。更精準的手表?還有能打電話的手表,能測心率的手表,能記錄步行數據的手表……一個結果,產品爆炸了。
短期的產品爆炸推動了廣告業的飛速發展,但持續有新產品推出,信息遠遠超過了人們能接收的量,廣告也就越做越困難,甚至連公共廁所的門上都貼上了小廣告(人類的行為總是那么有趣)。對我們來說,廣告也爆炸了。
以前我們看書讀報看雜志,后來聽廣播看電視,再后來家家戶戶用上了互聯網。信息傳播媒介對我們來說可不只是信息傳輸系統,同樣也是很好的信息過濾器。能有效傳輸的信息就那么多,所以即使傳播媒介也爆炸了,但起碼我們有優先選擇權。
而信息爆炸的決定性一環在于我們的大腦。人類也要遵循生物進化機制的,不能像機器那樣,快速更新容量。幾千年前的大腦如果是16G硬盤,那今天的大腦絕不會超過16G,反倒是變小了(這個原因我們有機會再聊)。為了更好地適應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學會了信息篩選。問題導向地知識采集,就是一種信息篩選。
但問題仍然存在,即使經大腦篩選過了,仍然存在大量信息,遠遠超出我們大腦的輸入范圍。
比如說你今天突然想做投資,或者更小的范圍,你就想知道擺在面前的兩支股票選哪個更好,怎么辦?對這兩家公司有一定了解和預見,對近期股價走向仔細研究,收集投資專家的指導意見,學習一些相關的投資小技巧……這么多我們采集來的準知識,怎么統統放進腦子里?
聽我一句勸,你放不進這么多,甚至在我看來,你什么都不用放進腦子里。
除了每天要用的一些知識以外,記那么多干什么呢。大腦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個處理器,輸入一些信息,適當整理再輸出就好了,存個檔也不用非得在大腦里。
關于將采集來的知識處理成個人認知,我更在乎工具的使用。
一種工具,知識筆記。
想想我們做讀書筆記,或是聽課筆記,大多數人通常的做法并不可取。
初級的小白:翻開一本書,通讀一遍,把所有自己覺得有用的內容摘抄下來,放在一個本子里。再努力點的,經常翻開筆記本復習。只言片語真的有用嗎?“知道那么多大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中級的小灰:可能是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強烈安利),先略讀一遍,大概了解全書的內容結構,然后一段一段地讀,分條列點形成體系。再借用一個高級工具——思維導圖。拍著胸脯保證,“這本書的精華都在這張圖里”。
而高級的老黑怎么做呢?內容摘抄太片面,系統學習嫌麻煩,用知識筆記吧。
既然我們要的結果是信息輸入成個人認知,為什么不從我們自己出發呢?先略讀一遍全書,提煉全書的內容結構,書里有什么。這時候別著急讀,先把內容結構轉化成你的知識結構,你要什么。然后再一遍遍針對性地讀,保準事半功倍。
舉個例子,我上周讀一本講“定位”的書。全書依次講了定位的重要性,定位的方法,定位的誤區,然后舉了幾個例子,旁征博引,三百多頁,怎么讀?我就想知道怎么做市場定位(方法),順便了解一下為什么這種方法有用(認知),再隨手收集一些經典的例子(素材),好安利給朋友們(談資)。
那么就好辦了。第一遍先讀定位方法那幾章,只要能理解,遇到的論據直接跳過。第二遍再讀定位重要性和定位方法兩大部分,找一些能推導出結論的有效論據。第三遍全書略讀,看看感興趣的例子就針對性地記下來。這本書并不難懂,不超過兩個小時,里面的內容就是你的了,也省了做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的時間。
別看這種方法來來回回好幾遍,但一定比一遍通讀高效得多。不要小看目的的力量,“一目十行”是什么感受,有機會你也體驗一下!
精簡,讓知識筆記更有效。
知識精簡有兩個好處:幫助現在的你加深理解、節省時間,幫助日后的你高效復習、高效行動。信息越簡,思維越清晰、越深刻,速度越快、越高效。
為什么經目標導向處理過的信息還要精簡? 原因很簡單——廢話太多。
第一,這些所謂的“廢話”是相對于你自己而言的。別忘了,經過前兩步的知識學習,龐雜的信息在你這兒已經有定位了,既屬于你的問題,又符合你的目標。換一個人來看相同的信息,也許就會有幫助,但對你來說不會。
第二,別人把信息傳達給你,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描述,而在你這兒,這些信息大多數是多余的。
舉個例子,你和朋友在街上看見一只貓,你朋友可能會說,“你看路對面那只藍眼睛的花貓,胖嘟嘟的真可愛”,對你來說,這些信息很可能被簡化為“那只貓可愛”,或者干脆是一句無關痛癢的“哦”。
如何做精簡呢?一是“刪減”,二是“分類”。
隨便拿來一篇知識筆記,刪掉80%的“的”字無關痛癢,先刪掉所有你覺得沒用的文字吧。或者更絕的,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整理文字。
我們知道,每一句話都包含一定的詞匯做內容,也需要用多樣的句法把不同詞性的詞匯組織起來。一句話里,名詞是主角,動詞是具體的動作,介詞表條件,形容詞副詞表程度,而句法則只是組織詞匯的工具。
拿來一句話,分一下詞性,能刪的就刪吧。比如這句:“精簡的過程有兩個優勢:幫你加深理解,幫你節省時間。 ”簡化成“精簡,加深理解、節省時間”,意思基本保留了,記錄或是提取,速度都翻倍。
用你的直覺刪也好,用語言學方法刪也好,保留原意的前提下,刪得越多,就越精簡,效率越高,效果越好。簡約,其實就是一個精簡到極致,但仍然保有原意的結果。請你相信,簡約是有強大力量的。
分類是一種把內容分次序的過程,在特定應用情境下,一類只是另一類的補充,不看就不看了。關于有效分類,在這給你推薦我學到的一種方法。
把個人認知分成四類:知識主題(相當于標題),行動方法(相當于結論),邏輯認知(相當于論證)和經典素材。信息不一定是分開的,標上不同顏色或是其他不一樣的形式,就可以給眼睛提供很好的區分度。
最理想的結果,事后再考慮相同的問題,立刻檢索到這一知識主題,直接看行動方法。忘了為什么這么做,看邏輯認知。還有點不能理解,看經典素材。
知識筆記的價值就在于“簡”。相對于繁雜的讀書筆記,它更利于存儲在電子化平臺上,用的時候隨時搜索組合,并有助于形成長期記憶。
當然了,知識筆記不管怎么精簡,還是應該怎么舒服怎么來。更人性化才更接近大腦的原始狀態,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思維。
兩種平臺:電子產品,紙和筆。
篇幅有限,我們只說應用。一句話,用紙和筆思考,其他一切交給電子產品。
今天的信息幾乎被電子化了,既然方便,為什么不接受技術帶來的進步呢?收集、記錄、搜索、存儲……都可以在電腦、手機等電子平臺上更高效地完成。
紙和筆并非被完全取代了。至少有一項是要保留的,即思考的時候,而且最好用一整張白紙。
從學習語言、學習文字的過程可以得出結論:我們的思考是被語言、被文字馴化出來的。而紙和筆更接近思考的原始狀態。此話怎講?舉兩個例子。
搞設計的講究在思考的時候講究畫草圖,而不是直接用電腦軟件,為什么?條條框框更少,用自己的語言思考自己面臨的問題,不用機器約束。
思維導圖是怎么“戰勝”傳統筆記的?關鍵一點在于,這種方式擺脫了原有筆記紙一行一行的順序控制。思維導讀可以圖像化、分層級、分方向,而不是分先后順序,更接近大腦思考的原始狀態。
07 先做后想,用知識短文輸出
手藝是怎么來的?怎么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一個工匠打磨自己手藝的過程,就是在重復一件事:多做、反饋、不斷迭代。做得多了,能力水平自然就高,時間長了,手藝就是你的。
所謂的能力水平,包括兩部分:行動的方法,和行動的熟練程度。方法靠認知輸出,不只是學來的,也得靠不斷反饋逐步提高。熟練度靠不了個人認知,就是多做。
很多人總是對如何開始有個心理誤區。想著把該學的先學了,把該想的先想明白,然后從最好的情況開始做。因為他們自以為,想明白再做才高效。
錯了,踐行是行動者邏輯(先做后想),不是思考者邏輯(先想后做)。在你踏入一項工作之前,一無所知地思考或者異想天開都是在自欺欺人。你不知道具體環境是什么樣的,可變的因素太多了。最關鍵的是,那些“前人的經驗”真的可信嗎?不先試試你怎么知道。
先行動起來,盯準目標,在環境反饋中不斷修正方法,才能真正適應環境完成工作。拖拉機想開得直絕對不是靠把每一步想得極其周到,不一直看準前面的路,時刻調整自己的手,你是開不起來的。
輸出是學習中重要的一環。
學習知識有“5層塔”。只是聽或看,你的知識吸收率最多達到30%;看人親手做一遍,效果要好得多,但也只有40%;討論是更好的辦法,幾個人一起思考,能量是翻倍的,刺激你就一個問題多方向思考。
而比討論、看別人做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自己親自做一遍,不只熟悉了流程,也能從反饋中獲得新收獲。
但還有更好的,讓知識吸,收率達到80%甚至90%的辦法——表達。
同樣一件事,如果你給身邊的人講一遍,效果絕對不只停留在如何做上,你能把知識想得更清楚明白,再運用的時候也能記憶深刻、有條不紊。能表達出來的知識才是你的。
性價比最高的輸出方式——寫知識短文。
為什么要寫文章?“文科生一定要學邏輯,理科生一定要學寫作”,寫作讓腦子變得清晰。一篇文章不見得用華麗辭藻加以修飾,重點在于怎么把事情講清楚,講得別人能聽懂。
寫作,作為最容易實現的輸出過程之一,在輸出的過程中,幫你不斷理清邏輯,把混亂的內容化至最簡。用精簡敘述的方式,把個人認知寫出來,并呈現到別人的面前,你的收獲遠大于得到片面的個人認知。
為什么要寫知識短文?信息碎片化時代,沒必要寫長篇大論。我們追求的是把一件事講明白,而不是非要學術化地追求完美論述。沒意義,也沒時間。別忘了,你的時間也在變得碎片化。
可能一篇知識短文力量很渺小,但表達的潛力巨大。對于知識學習來說,事半功倍。
我們簡單比較一下三種知識學習的工具,對知識短文有更全面的認知。
一種是讀書筆記。內容繁雜,記錄或是整理都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因為不是你的個人認知,用的時候要搜索重構,記憶效果也差,只能短暫記憶,不斷復習。
另一種是知識筆記。內容精簡,記錄、整理相對方便高效,代表著個人的基本認知。用的時候直接搜索組合,適合長期記憶。但存在一個問題,你是在自我迭代的,如果你進步很快,認知不斷升級,是很難回過頭來理解當時的認知邏輯的。很久以前的知識筆記,價值將變得極低。
第三種是知識短文。內容精簡,邏輯清晰。抓出來就用,回憶不受認知升級的影響,更適合不斷自我迭代的你。
我們之前提到過,從本質上講,知識學習的三種工具都是通過記錄的方式,幫助大腦有效記憶的輔助手段。從這個角度評判,知識短文無疑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
先做后想,用知識短文輸出。你明白了嗎?
08 行動反饋,由結果反向思考
行動、反饋。
信息反饋系統,實際上就是在具體環境中行動,接受到實際反饋后再不斷調整自己的行動。“學習”只是一種提高“行動、反饋”效率的輔助手段。
現如今,“迭代”這個詞變得很火。為什么要提倡不斷自我迭代?原因主要在于,經驗跟不上環境變化,我們只能做第一線的沖鋒者,自己靠具體行動收獲反饋,自我修正行動。
所以請重視行動的力量,由結果反向思考,自我學習,對具體行動進行有效的信息反饋,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新環境。
有三種反饋的方法推薦給你:
1. 精品比較:去收集一些好的結果回來,通過比較促進反向思考。比如說你想學寫作,多去找好文章看啊。那些諸如“教你100種寫作技巧”之類的書不過是個輔助,參考借鑒,輔助你的思考。結果是第一信息源,不是經驗與方法論。(有一個前提,你得對這件事有一個基礎的了解)
2.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是怎么構思,怎么一步步生產好文章的?換位思考對結果的反向思考更有效。
3. 溝通交流:一個人的思考畢竟沒有一群人的思考有價值。
09 總結
一個完整的知識學習閉環,包括知識的采集、認知、踐行、反饋四個過程,分別對應著信息的輸入、處理、輸出和反饋四個階段。
問題導向、全面地針對地知識采集;目標導向、快速地精簡地個人認知;先做后想、用知識短文輸出;行動反饋、由結果反向思考。
祝您在社會加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成為一個強大的“知識個體”。
這是“問學又人”陪伴您的第007天,期待與您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