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汪曾祺的《自得其樂》,其中談到他對讀書的一些看法。
我很喜歡讀作家談讀書的文章,從他們對讀書的態度上,也能借鑒一些讀書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把汪曾祺談讀書的幾個觀點做一下介紹,并不是認為他說的都對,而是列舉出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開卷是否有益
談到讀書,我們很多人會想到一句話:“開卷有益。”
記得上學時寫議論文,這也是個經常會引發討論的論題。到底開卷有沒有益?是不是什么樣的書都值得我們去讀呢?
汪曾祺在書中這樣說:
古人云:“開卷有益?!庇腥朔磳?,說看書應有選擇。我覺得,只要是書,翻開來讀讀,都是有好處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間的黃歷。
當然,在時間成為稀缺資源的今天,人們對閱讀需要有一些取舍,用有限的時間閱讀經典,是讀書最捷徑的方式。
這和汪老所說并不沖突。他指的翻開來讀讀,說的是只要是書,就必然有值得人去學習的地方。
但真的如此嗎?
我個人還是認為,讀書在精而不在多。有的書讀完味同嚼蠟,通篇無病呻吟,其實還是浪費時間的。也許汪老所在的時代,還沒有如今網文這么發達,所以無法預見如今的閱讀現狀。
有些霸道總裁愛上我、穿越玄幻、傻白甜、綠茶婊,等等,其價值觀就是錯誤的,那么呈現出來的文章,必然是糟粕。那些書中的主人公,不怎么需要努力,但總裁就是愛她,或者她通過潛規則上位,走上人生巔峰,參考最近話題較強的《北京女子圖鑒》。
所以,在這個觀點上,我是不認同開卷一定有益的。
對于名家的觀點,我們可以認同,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在這一點上,我保留自己的態度。
怎么讀書?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想讀書,但不知道該讀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書適合自己。
有人喜歡跟風閱讀,哪個書暢銷就趕緊買來讀,或者看身邊誰都什么就讀什么。
這種讀書方法,沒有明確自己的方向,只能是瞎讀,有的暢銷書買回來才發現并不喜歡,于是扔到一邊。
對此,汪曾祺說: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或有志成為作家的青年,應該博覽群書,但是可以有所側重,有所偏愛。一個作家,應該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氣質。而認識自己的氣質之一法,是看你偏愛哪些作家的書。
有的作家的書,你一看就看進去了,那么看下去吧;有的作家的書,看不進去,就別看!比如巴爾扎克,我承認他很偉大,但是我就是不喜歡,你其奈我何!
有人可能覺得,不是說讀書要讀經典嗎?那我就把中外名著都買來,挨個讀。
說實話,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很可能是那些書在書架上蒙灰,你一年都不會看上一頁。
為什么?
你沒有找到自己的閱讀興趣。
就像汪曾祺所說,有的作家的書,你你一看就看進去了,而有的作家的書,就是看不進去。有些名著確實響當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無可撼動,但你讀的時候就是很痛苦,那還要硬著頭皮讀下去嗎?不必。放下它,讀自己能一下子就讀進去的書。
《百年孤獨》這本書,我從買回來到徹底讀完,花了一年多時間。曾經試著讀了好多次,但都是看幾頁就看不下去了,所以就不讀了。但《平凡的世界》,正好與之相反,我看上第一頁就停不下了,一口氣把它讀完。
讀毛姆的書也是,每次總是讀起來就放不下,在讀的過程中絲毫不費力,能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所以,未必是別人讀什么書你就讀什么書。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沒有完全適合所有人的書,就好像沒有完全適合所有人走的路。
如果你喜歡張愛玲,就看;如果你喜歡雨果,就看。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妥翁的書太晦澀難懂?那就不要讀。也許當你讀了其他的書,有了一定積淀之后,再去讀這些人的書,與你現在的感受又不同了。
讀書也分階段,這個階段決定了你讀什么樣的書。慢慢在閱讀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比盲目跟風閱讀對自己的幫助大得多。
我到現在還沒有讀過《水滸傳》,也沒有看過一本武俠小說,只是因為自己不喜歡。未必因為它是名著、經典,就必須要讀。名著有很多,大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作家、喜歡的作品上,切記貪全但不求質。
正如汪曾祺所說,不但是一個作家,一個人也應該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氣質。你的氣質決定你偏愛哪個作家的作品,也決定了你的作品的風格。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閱讀也是一樣,你總是喜歡那些與你氣場相合的人,喜歡那些作品。
對于我自己來說,我偏愛路遙、孫犁、賈平凹的作品,他們都屬于鄉土文學,對生活有深刻的觀察,語言樸實無華,卻總是能在細微之處打動人。他們的作品風格也直接影響了我的文風。
外國作家,我喜歡簡·奧斯汀、毛姆,他們都是對生活的觀察非常敏銳的人。但在讀《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我就不是特別享受,托爾斯泰那種宏大敘事也不是我所喜歡的。
所以,閱讀沒有一定章法,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最終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看雜書
汪曾祺在書中還說:
我主張看書看得雜一些,即不只看文學書,文學之外的書也都可以看看。
人們特別喜歡管喜歡讀書的人叫“文青”,也就是文藝青年。當然,在書的種類上,我們閱讀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文學書。
但只讀文學書會限制人的思維,畢竟文學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只閱讀文學書會讓人飄在云朵之上,但很難走下來。
我們可以閱讀一些經濟類、歷史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書。其實,文史哲不分家,在讀文學書的時候,都會涉及很多人文社科類知識。這時,如果一個人有社科類的視野,就很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
比如在毛姆的書中,就有很多對于哲學的探討。
歷史類的書可以讓一個人的視野放寬,對理解文學書也是有極大幫助。很多文學書有特定的寫作背景,比如《飄》的敘事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刀鋒》的敘事背景是一戰后。如果對南北戰爭、一戰的史實沒有足夠了解,很難讀懂書中對歷史脈絡的介紹。
希臘羅馬文化、歐洲文明起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世界戰爭、全球一體化,等等歷史背景知識,都可以幫助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駕輕就熟。
書不怕雜,多涉獵一些學科知識,會擴大我們的知識版圖。更有趣的是,你可以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發現更多本書,像循著一個脈絡,不斷更新知識的疆界。
如此做來,讀書也就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