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 法學律師 -陳波“我將入駐學學半,期待你的到來!”
有一天,在一個校友群里,老鄉陳波師兄給校友們贈送法學泰斗江平教授的訪談錄《法治天下》,于是立即就把快遞地址發給了他。后來才知道,原來陳師兄是江老的博士生。
接著,小編讀了一篇關于陳波師兄的文章——《六年考博路,只為做您的學生》,看了他的故事,小編坐不住了,立馬微信師兄,一定要邀請他來我們學學半,光這經歷,就足以激勵我們的人生。但這篇故事,小編足足擱置了兩周才開始寫,因為主人公是這樣的一位老鄉+師兄,而他的老師,卻是小編當年只有幸聽過他一次講座的江老,慚愧之余,只能選取幾個角度,與大家分享:
故事還得從12年前的2004年說起,那時的他,是貴州省貴陽市委政法委的一名工作人員,已工作十年,“衣食無憂、父母安好、工作穩定、人際順暢”。然而,“正是這樣,我卻不安分起來”。于是,他“在2005年選擇了到基層做扶貧工作,我希望自己安靜下來,在原本就熟悉的農村平復自己的心靈”?。
人生的轉變,往往緣于巧合。為了使自己在基層的生活更充實,他買了電腦、字典,還有江平等幾位民商法名家的學術著作。也就是在這段邃密群科的歲月里,他被江平教授的人生、性格、思想、學術所深深震撼。
于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江老的博士生。我們人生中都會有無數個決定,但他的這個決定,讓他踏上了一條為期6年的6次考博路:
2006:一考博,失敗;
2007:二考博,失敗;
2008:三考博,失敗;
2009:四考博,失敗;
2010:五考博,失敗;
2011:六考博…前,他去拜訪江老,江老告訴他:“…這一次如果你的分數達不到,建議就放棄了。你是我這些年見到的最有韌性的考生,你可以做我的門外博士弟子,我還是可以指導你的。你有問題,隨時來我這里,我都可以隨時指導你”。咱們不妨回憶一下,在過去的N多年里,有多少事情,咱們這樣堅持過?
當完成第六次考博的筆試和面試后,回到招待所,他“在房間里面大哭一場,一天沒有吃東西,睡了一晚”,用他的話說,“我也不是鋼鐵做的,我也不是一個偏執狂,六年下來,我已經收獲了很多!得到的遠遠大于失去的,憑借自己的基礎,在北京做一名優秀的律師養家糊口是沒有問題的。我也知道,老師已經認可了我這位門外的博士,我還有何求呢?”亦如九九八十一難方可取得真經一般,六年、六次考博,當他回到律所正在“灰頭土臉”干活時,收到了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招生辦的短信:“親愛的陳波同學,很高興的通知您:您被我校民商經濟法學院錄取為2011年級民商法博士,導師江平教授…”此時,已經是2011年底啦!就這樣,他如愿以償,成為了江老的博士生,在江老的指導下完成了學業,并成就了自己的團隊,開始了在京的律師生涯……
看完故事,小編拿起手機,用顫抖的手指,慢慢地輸入:“師兄,在法律越來越被社會所需、越來越專業化的今天,希望您的知識、技能,和您的故事,還有您傳承的法治精神,能通過我們學學半平臺,跟大家分享…...”
翻開他的狀態,和其他律師校友一樣,“不在開庭中,就在開庭的路上”,可還是有了新的發現:
書法怡情,是他的愛好;和其他貴州人一樣,也喜歡美食養生:
這些年來,他更是回到老家的母校,設立了“陳博士獎學金”:
時至初冬,陳波團隊歷時三年、參與搜集、整理和編輯的《法治天下——江平訪談錄》也已付梓,這份萌生于12年前的情緣,又結出新的可以傳世的精神碩果。
這些“折騰”、執著的故事…...
他的故事還在繼續…...
而我們多少人又還在滿足于今天的安逸?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這樣成為名家的弟子,也不盡能像他這樣功成名就。
但只要我們有一顆追求上進的心,一樣能成為別人的“門外弟子”,哪怕是一種精神、一門學問,甚至一項技能!
陳波-沒有執著,何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