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農忙的時節,大家都將熱血灑向了土地,連街上都開始變得冷清起來。
說來有些慚愧,生長在農村,卻沒有真正地干過什么農活。
從小就被家里人保護得太好了,只是讓我把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農活基本不讓我插手,很多時候我想幫忙干活,家人總是不讓我做。
在我的印象中,自己好像都不曾下過水田,對于插秧的畫面都完全來自于電視。
好像自己第一次做農活時,已經十幾歲了,那時剛好幫忙收割菜籽。
記得在收割菜籽時秸稈上還帶有些許綠色,奶奶說如果錯了這兩天的收割時機,等到菜籽的秸稈完全成熟了再收割,那樣在收割的過程中會損失很多菜籽,而且收割的時間要盡量控制在上午,因為上午秸稈上會存有很多露水,在收割的過程菜籽不易從主桿上脫落造成損失。
在家人收割菜籽時,我在旁邊請求了好半天,才終于答應教我使用鐮刀。
我將那宛如彎月的鐮刀拿在手中,心中頓時有了底氣,但也同時意識到它有幾分危險。鐮刀的刀刃都非常鋒利,但還是難免會碰到韌勁十足的秸稈,這時候就要特別小心,不然很容易傷到腿。
當我高興地割完一行菜籽,還來不及喘口氣。家人就以怕我受傷為由,無情地奪走了我手中的鐮刀,我一下子失落得像是丟了三叉戟的海王。
被奪走了鐮刀,我只好去幫忙做其他事。
割好的油菜秸稈放在一邊,然后落成小堆,用爺爺事先編好的草繩將它們捆成一捆。之后用家里的板車拉回家,將它們整齊地擺放在已經鋪好的彩條布上,讓烈日無情地炙烤它們,等到秸稈被曬干,會自動的吐出部分油菜籽,還有大部分的菜籽在秸稈里不舍得出來,那就只好借助連枷來將它們一一打下來,打完一面,用揚杈翻個面接著打。在陽光足夠火辣的情況下,一天中午打一遍,下午打一遍,基本上菜籽都會從主桿上成功脫落。
我覺得農具中最好玩就是連枷了,它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構成,在上下揮動的過程中,竹條會在空中三百六十度轉圈,轉一圈可以拍打一下,所以打菜籽的活,我總是喜歡搶著去做。
從秸稈上成功脫落的菜籽里,難免會混雜著很多秸稈的殘渣和塵土,所以最后還需要用到風車(在我老家被稱作風墻)。
風車最頂部是一個入料倉,將菜籽倒入料倉中,接著它會進入風車腹中。車腹的外觀是圓形的,內部裝有六片扇葉,由人工轉動外面的搖柄產生風力。距離扇葉最近有一個漏斗形的出口,出來的是最飽滿的菜籽。另一側稍遠一些的一個出口是出癟粒,最尾部的出風口是出秸稈殘渣和灰塵的。
在分離的這個過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搖搖柄,但是這個也是有技巧的。剛開始我就只貪圖好玩,就一味地拼命搖搖柄,結果導致風力太大,而讓顆粒飽滿的菜籽和雜物都從一個出口出來了,只好重新分離,之后我便開始認真地掌握好搖搖柄的速度。
分離好的菜籽,就可以拿到油廠去榨成菜籽油了,自己家榨出來的菜籽油會特別香,一打開油壺就香氣四溢。
現在離開家鄉,那些不曾做過的農活,再想要回去體驗也已經沒了機會。
現在很多農活已經被機械所取代,可能其中真的少了很多趣味,但也確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帶來了很多方便。
以前一群人一個星期才都做不完的事,現在一臺機器可能兩三天就能完成了。很多時候收割都要掌握好時機,更高的效率也能有個穩定的收成。
那些兒時的經歷總歸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那些有趣的農具也總會在我的腦海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