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點時間,與自己獨處,冷靜客觀地與自己對話也好,溫柔感性地自言自語也好,只有獨處,才能直面自己,回歸自我。
1
少年時認識一個學古箏的學姐,她是個學霸,也很有自己的性格。她是那種喜歡一樣東西,就會盡力做到最好,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看法和眼光的人。
和她相處的時候發現,她對待同學和朋友,有一套自己的準則:看不慣她的同學,她能做到不起沖突。喜歡她的朋友們,她能做到不談論是非,不人云亦云。
有人對學姐的評價是:裝高冷,不合群,單調無趣,但是為人不壞,有問題向她請教,會耐心解答。
有人對學姐的評價是:有時感覺她很近,有時感覺她很遠,玩兒的時候也能一起玩兒,吐槽和八卦一些事情的時候,通常她只會笑笑,不評價也不詆毀,偶爾講幾句自己的見解,字字錐心,一針見血。
我曾問過學姐,"為什么你的成熟度,大于這個年紀的女孩子?"
學姐說,"因為我知道與自己如何相處。"
與自己獨處,并不是遠離人群獨來獨往,而是在世事中保持清醒和謙遜,有自己堅持的事,有是非觀,不隨波逐流,不狂妄自大。
2
年少時的自己很喜歡熱鬧,喜歡一群小伙伴一起做點事。無論是寫作業,做游戲,還是一起上課看漫畫,總是需要有人相伴。一點都不夸張地說,上廁所都會和其他小姑娘手拉手一塊過去,黏人的很。
小學時我們有個密友團,四五個女孩。團隊中總會分老大老二之類的,有個女孩年紀最大,一起做什么活動,總是聽她說了算。
我那時十來歲的年紀,哪懂什么拒絕,也不懂得去仔細分析事情,大家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幾個人是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在玩鬧過后,心里總會空落落的,像是狂歡的焰火轉瞬熄滅,只留下惆悵的灰燼,覺得這些事情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也許這就像學姐說的,我還沒學會與自己獨處。
什么時候發現自己喜歡獨處呢?從愛上寫日記開始。
小學二年級開始其實就堅持寫日記,那個時候是老師要求的,記得也都是一些流水賬。
四年級轉學到姥姥的家鄉那里上學,姥姥教過學,也賣過書。姥姥家有個書房,里面囤了一些之前沒賣完的書。為了防止調皮搗蛋的我搞破壞,姥姥把書房鎖了。
兒時的好奇心最重,越不讓我看,我就偏看。
沒事的時候我就偷偷拿鑰匙開了書房的門,悄悄鉆到書房去看書。看久了,心里就有好多話想說,于是開始認真寫日記。
寫日記的時候,會將自己平時的跋扈都拋開,坦蕩利落地記錄自己的真實想法。筆尖在紙上沙沙劃過,那些沒有邏輯和道理的思緒,便逐漸有了章法。
后來我才明白,那些章法,就是我對自己所接觸到的事情,有了新的理解和認知。
后來,開始喜歡獨處,并且享受獨處。享受深夜與自己談心,享受讀書寫文,享受獨自旅行,享受跑步時拂面而過的清風。從不同的習慣里,多維度與自己相處。
獨處時,會和自己坦誠相待,看清楚自己內心究竟想要什么生活,交哪類朋友,寫什么文章......越來越少地一頭腦熱做決定,或是盲目聽從別人的建議,而不考慮自己的想法。
3
很喜歡陳道明。
陳道明是一個清高得只肯在戲里低頭的男人。才華橫溢,不喜應酬,飽讀詩書,謙遜溫和。季羨林贊他可勝任北大的研究生導師,他與錢鐘書是忘年之交,他說他只是個戲子。
陳道明曾說過:我喜歡獨處但并非孤獨。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獨處是美好的,而孤獨是悲切的。
陳道明是不孤獨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始終相信,在飽讀詩書的人心里,有天地,有愛,有大氣象。
陳道明有位好友我也很喜歡,她就是江一燕。
江一燕是藝人,并不沉迷于娛樂圈的光芒閃爍,她默默在廣西支教八年,以一顆善良的真心為孩子們付出。
她也愛獨自上路旅行,在未知的空間與自己相處。
環球旅行之后,她又用攝影征服了全世界。她的攝影作品還入選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獲得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華夏典藏獎”。
用心和自己相處的人,會對世界溫柔相待,用充滿愛意的眼睛觀察一切。
用心和自己獨處的人,會發現自己不同的潛力和能量,對于想做的事情,會心平氣和地踏實去做,不浮躁,不抱怨。
4
習慣獨處的人,會冷靜分析、觀察、思考自己遇到的一切,會對生活會有更理智的認知和領悟。
有大成就的人,多數在獨處中提升自我。
獨處并不是遠離朋友,孤立自己。獨處是為了與周邊人更好的相處。
再忙,也要抽點時間與自己獨處;再忙,也要傾聽自己。
我們享受群居,也要享受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