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克己和需求
原題目是論克己和需求,但是動筆的時候,我覺得還是改成需求和克己。因為我覺需求更符合自己人的本性,而克己更多是社會屬性。我們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社會人。所以,按照自然發展的規律我們先有需求,然后才能慢慢懂得克己。所謂倉稟實而知禮儀也。
1.需求
最早接觸這個需求詞是大學時期。當時在軟件工程里面有一門課程叫做需求分析,當時對于需求的理解也是僅僅局限在專業的領域范圍。但是隨著自己進入了工作領域開始慢慢加深了對這個詞的理解。為什么會有需求?為什么需求部門比較強勢?因為這個需求產生的功能會給業務帶來真實的提升。為業務服務的需求當然比較強勢,所以職能部門必須是支持部門,也是服務部門,所以業務強勢更是必然的。
馬斯洛需求理論是高中時候學習的理論,其實早已忘光了。但是在工作之后,忽然覺得的安全需求忽然變的十分迫切。比如的住所安全,健康安全等,財富安全等。雖然身為無產階級,但是還不住的提醒自己安全問題,比如:擔心夜半時候被房東趕走。彼時安全的需求我還遠沒有被滿足,所以又加深了對需求這個詞的理解。其實在安全需求之前,還有生理的需求,吃,穿,住,行也是剛需。而剛需這個詞更加是我清醒的認識到人生的驅動力的來源。其實生理需求,還包括性,這也是生殖和繁衍的需求,那才是人類最初始的隱藏動力吧。大部分人的平凡的一生都在努力完成最自然的需求,滿足屬于自己那一個個體的繁衍需求,那么大部分個體都只能已經完成基本使命。只有極少部分突破的自然生物的限制,完成了橫線和縱向的繁衍,比如在藝術,技術,政治,軍事等方面留下影響的人。
而社交需求,尊嚴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現實的需求。這些需求都將驅動人類向未知領域不斷的探索。所以這些人類探索,創新,創造等進步行為的源動力。這些需求是所有人類不斷呵護的種子,也許也是當初普羅米修斯守護的火種。
伊甸園蘋果,是人類探索的開始,所以蘋果也是智慧之果,讓人類重新認識了自己,開始探索了未知世界。有段時間在玩刺客信條游戲,對于刺客和圣殿騎士爭搶的器皿一直不理解,后來CG動畫結束才知道是智慧之果。刺客組織希望守住自由的種子,因為有了智慧的種子,人類才能自由自在的實現自己需求。而圣殿騎士團希望拿到智慧的種子,防止自由的思想去實現個體的需求,進而影響了上帝創造的秩序。正如,亞當和夏娃那樣因為智慧的種子被迫離開了伊甸園。
所以,從本質上來,需求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而只有進步值得信仰。
2.克己
既然需求是源動力,那么為什么要克己呢?為什么會演化成畸形的克己,比如宋代的存天理滅人欲?
首先克己這個詞其實是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的一部分。春秋時期,雖然五霸先后問鼎中原,但是仍是守周制尊周王,而周威烈王允許三家(韓趙魏)分晉開始了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戰國的開始。
而孔子是生活在周時期禮崩樂壞的時代,作為沒落的士族,他清楚各個階層所應該使用的禮儀。而周的禮儀本質上類似于上帝造世界建立的秩序,都是在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孔子作為一介匹夫,立壯志希望大家都能繼續維持周禮,維護好秩序。于是開始周游列國,向各個國君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希望被采納,還戰國一個春秋。但是人都是利己的,都需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一個國家又都是一個個個人組成的,所以本質也是滿足一個集體的需求。所以諸國不可能也不愿意放棄已經被滿足的需求,當然也不會克己復禮。
孔子的周游列國失敗了,他思考了一陣,沒有放棄,開始把自己的思想教授給弟子,讓他們把自己的思想傳下去,只有傳下去了,只有踐行的機會。孔子的目標是國君作為一國的代表克己復禮,這樣社會才穩定。如果國君放縱了自己需求,如果控制不當的話,一定被國家機器放大放縱自己帶來的后果,這就是無窮無盡的戰國無義戰。而國君的復禮也會因為國家機器的原因,使得整個社會走向穩定的社會秩序。
后世董仲舒開始獨尊儒術,整個社會秩序開始建立同時固化,有益于整個社會。之后皇帝的冕旒,也是為了度量皇帝是否守禮身正的尺子。由于家天下,官員代天子牧,所以推而廣之,克己復禮開始逐漸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無論是波希戰爭還是伯羅奔尼撒戰爭,都對雅典的政治生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蘇格拉底正是生活在伯利克里主政的雅典民主的鼎盛時期,蘇格拉底的死正是民主制度的集體決策行為,是民主勝利,卻是人類社會探索文明的失敗。蘇格拉底對人類社會探索正是超實現自我需求的實現,而集體的克己行為約束了需求的滿足。自布匿戰爭后,羅馬帝國開始覬覦希臘地區,希臘文明開始融于到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東羅馬帝國較為完整保存了希臘的文明。之后神圣羅馬帝國一直缺少被日耳曼蠻人戰爭毀掉的希臘文明種子。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保存的希臘文明種子才開始重新再西歐大地生根發芽。也因此開始孕育文藝復興,乃至后來英法美的大革命。而大革命的本質都是在使用雅典民主制度來約束專制的王權。整個英國,法國,美國大革命都是在打造制度的籠子來約束的需求,特別是制約龐大的利維坦的需求。
所以,在西方的國家對于選舉出來的政治人物,其個人道德程度影響其政治生涯要小于甲天下式的政治人物。因為其克己的方式以及培養土壤都是不同的。
克己,本質上還是需要從制度上來約束組織,而非針對個人。這樣才能既保證個人滿足需求,追求進步;同時在組織上約束利維坦以克己來防止過度追求需求導致組織不穩定影響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