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電影《寶貝兒》上映了。作為一部以先天缺陷嬰兒為題材的電影,原本受到關注的應該是它現實主義的題材,但對于很大一部分觀眾來說,他們的關注點則集中在楊冪能不能通過《寶貝兒》完成轉型。
《寶貝兒》以新聞熱點事件為故事內容,由擅長現實主義作品的導演劉杰操刀,華語影壇文藝片的文藝教父侯孝賢監制,郭京飛這樣有多年話劇經驗的男演員搭戲,臺前幕后的黃金配置,為楊冪從影16年以來的首部文藝片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對于楊冪來說,有這樣團隊的托底,只要微微一用力,或許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遺憾的是,贏面如此之大,楊冪卻沒能扛起這部原本可能給自己事業帶來新的春天的大好局面。
?故事中的楊冪,飾演的是一位先天缺陷被父母拋棄的孤兒江萌。雖然電影的情節波瀾不驚,但是圍繞著她要拯救和自己有同樣命運的孤兒牽扯出來的一長串情與理,情與法,救還是不救的較量,還是賦予了楊冪極大的表演空間。
從完成情況來看,面對有著和自己同樣命運的嬰兒的糾結與痛苦,楊冪重復了以往作品中程式化,浮于表面的表演,從一而終的微表情,沒有讓人看到她在故事推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其次,因為故事中的場景是發生在南京,出身北京的楊冪需要用南京話來完成日常對白。這種現學的口音,不光阻斷了楊冪在情緒方面的連續性,也讓她的臺詞聽上去虛弱無力。
?影片唯一的亮點是,現實生活中楊冪身上勁勁的感覺,無縫連接起了故事中江萌身上的那些倔強,很好地撐起了故事的推進。
對于觀眾來說,感覺不到她在電影中的痛苦,自然也就無法產生了感同身受的共鳴。電影的失利,便也在情理之中。
《寶貝兒》的失利,楊冪及團隊早有準備,要不然楊冪也不會說,開拍之前,她就和導演開玩笑,讓導演做好準備,這部電影可能會創下導演有史以來最差的作品紀錄。
?雖然對結果有所預料,但是卻依然義無反顧地接下來,楊冪及團隊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 作為過去幾年時間,影視圈里最有流量的女演員之一,楊冪的作品總呈現出了一種市場表現與口碑的嚴重失衡。相比用客觀冷靜的視角打量她在作品中的表現,觀眾更習慣用已有的“楊冪=爛片”的成見評價她。
這樣的認知,在過去“唯票房論”的導向的市場里,即使演技拿不出手也不會影響她在大小銀幕上蹦跶。 但是如今,當鮮肉鮮花們用自己的浮躁刷光觀眾的好感度之時,演技立不住腳的楊冪們,日子也不好過。與此同時,一大波后起之秀們開始冒尖,鮮嫩面孔帶來的青春感,遠比30+的楊冪們“扮嫩”來得更為賞心悅目。
內憂外患下,楊冪及同齡演員想要延長自己的藝術生命,唯一的方式便是抽身自己的舒適區,拿出過硬的作品來。
?在這點上,楊冪及團隊保持了超于同齡女演員的自知,率先拉開了轉型的大幕。只是,這原本有風險的選擇,到了楊冪這,則變成了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楊冪轉型,話題熱度自然是有了。就是轉得不好,最多也只會給觀眾帶來還駕馭不了復雜角色,能力不夠的印象,相比能力不夠,敢于走出舒適區,維護自己演員的初心的行動更能獲得大眾的好感。 而先前憑借著各類影視作品積累了巨大的市場影響力,以及粉絲們急切盼望著楊冪轉型的心意,楊冪的轉型,變成了一場順應民意的自我救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穩賺不賠的嘗試。
?從拍攝《寶貝兒》的拍攝過程來看,楊冪不光補拍了很多次,也去到了菜市場、車站等地體驗生活。能這樣能慢下來,沉入式地走進一部戲里去找感覺,也算是她賦予這部轉型之作最大的誠意了。
雖然誠意最后沒能完全為轉型助力,但是從方向上來看,選擇《寶貝兒》這樣現實主義題材的戲,是絕對正確的。
《寶貝兒》中的楊冪,臉色蠟黃,形容枯槁,凌亂地扎著一條簡單的馬尾,觀感上的粗糙和以往的漂亮見長的楊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用扮丑的角色來顛覆固有形象,進而獲得演技上的關注,楊冪的這一招,先前很多的女演員也嘗試過,并且效果不錯。
?《寶貝兒》的現實主義題材,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先前另外一部作品《親愛的》。除了題材相同外,《親愛的》中的趙薇也是以扮丑的形式完成了演技的飛躍。
?《親愛的》中的趙薇,剪短了頭發,換上了粗糙的衣服,再加上張口即來的安徽口音,李紅琴安徽村婦的屬性沒有任何違和地被表達出來。
因為在《親愛的》中呈現出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趙薇毫無意外地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在表演獎項上首次實現了三金0的突破。
?同樣靠扮丑獲得認可的還有楊冪的另外一位前輩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蓮》中,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為了證明“我不是潘金蓮”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上訪之路。
電影中的范冰冰,裹著土味十足的頭巾與帽子,衣著陳舊地與各路人馬講道理,從穿衣打扮到言談舉止,每一樣都讓人忘記了“演啥都像是范冰冰”。 也正是憑借著這樣豁出去的表演,范冰冰拿下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成功甩掉了以往的美艷而沒有演技的“花瓶”形象。
有兩位“黑紅派”前輩在前面帶路,以及影視圈向來就有“扮丑拿獎”的先例,楊冪的轉型幾乎完全復制了這樣的套路。 只是,相比扮丑,選擇接拍小眾的現實主義題材的文藝片,才是楊冪此次轉型的關鍵行動之一。
?這兩年,中國大銀幕上最顯著的一個變化便是,早些年不受商業院線待見的文藝片正在快速地走進商業院線,在獎項或者口碑的帶動下,有些文藝片還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去年,《岡仁波齊》和《二十二》等小眾文藝片的大賣,不光豐富了院線放映的類型,也為文藝片在商業院線與觀眾見面提供了信心。
同時,國內外各大獎項對文藝片的肯定也正在發酵成為電影與觀眾見面的關鍵因素,《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小偷家族》《江湖兒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與觀眾見面的。
?所以,從大環境來看,楊冪無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在市場逐漸接受文藝片的時候,文藝片導演需要小花的名氣提高關注度,小花需要文藝片導演的作品完成轉型。
?除了大環境的變化,從前輩們的經驗來看,小花要修煉成大花,文藝片的磨礪必不可少。
?拿大花旦周迅來說,雖然天賦異稟,但是真正奠定其江湖位置的還是當年那部讓人贊不絕口的文藝片《李米的猜想》。
《李米的猜想》中的周迅,飾演的是一個對男朋友執著的出租車司機。在短短的100分鐘里,周迅前后向觀眾傳遞出了期待、等待、不相信以及危機狀態下的各種表演。也正是她在電影中精彩絕倫的表現,周迅成為了華語電影圈內屈指可數的大滿貫影后。
細數文藝片對大花們的影響還不僅如此。當年深陷多重門爭議中的章子怡,事業一度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身陷泥淖中的她,正是靠接演顧長衛導演的文藝片《最愛》完成事業翻盤的。
?電影中的章子怡,褪去了以往常見的倔強與孤高,以這樣一部題材有愛,樸素干凈的電影完成了自己形象的重塑,也才迎來了《一代宗師》中拿下12座獎杯的事業巔峰。
雖說,如今這波大花們都深入簡出,但在星路和戲路上,她們為后輩們提供了太多可以借鑒和復制的經驗。甚至是如何熬過轉型漫長的蟄伏期,范冰冰和趙薇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了示范。要知道兩位當年都是經歷了多部文藝片的磨礪,才走上了華語影壇的C位的。
?對于楊冪來說,或許眼前《寶貝兒》的失利并不打緊,通過這場不錯的嘗試,她不光明白了自己的演技的弱點,甚至也傳遞出她在做演員方面的嘗試與創新的信號。人家都在努力嘗試了,你們就不能有點耐心么?
?將問題拋回到觀眾這,正是楊冪和團隊的精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