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http://i.mtime.com/movepm/blog/7835895轉載請注明出處—時光網:漢尼拔1596858/簡書:一人一大床PM
最終章 逼格的破釜沉舟戰術II:海達斯皮斯河戰役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戰役解讀電影:《亞歷山大大帝》(2004);
戰役逼格看點:方陣叢林戰大象;
電影逼格看點:
交響樂音樂伴奏,增強了整場戰斗過程的渲染力,活脫脫的一場戰爭進行曲
戰役年份: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奴隸時代;
交戰雙方:馬其頓/印度;
地點:印度杰赫勒姆河東岸
戰役類型:叢林陸戰;
雙方兵力:
真實歷史/電影:
馬其頓:3萬4千步兵,7千騎兵;印度:5萬步兵,4千騎兵,200頭戰象
戰役主要人物:
馬其頓陣營:大將——亞歷山大;
印度陣營:大將——波羅斯;
戰爭結果/電影結局:馬其頓勝,印度??;
人物結局:
電影/歷史:波羅斯戰敗。
逼格戰術點評
如果說高加米拉戰役見證了亞歷山大逼格的戰爭指揮藝術,那么海達斯皮斯河戰役就見證著古希臘方陣戰術的最高峰。
在這場戰役中,希臘—馬其頓方陣在不利于方陣作戰的森林地形與重未見面的大象兵團作戰,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與大象兵團展開近身肉搏戰,視情況沖鋒、退卻和追擊,而且標槍兵一直不停地進行投射,最后,戰象精疲力竭,無力沖撞,就自動后撤。馬其頓騎兵乘機把印度軍全線包圍起來,馬其頓方陣把盾牌連接起來,組成密集隊形,緊緊地向他們壓過來,印度軍遭到慘重損失。在我看來就像是現代戰爭中的步兵和坦克部隊之間血戰,這是何等勇氣和戰術對抗的考驗。
用電影鏡頭解讀逼格戰術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波羅斯把戰象布在第一線,每隔一段距離就配署一頭戰象,企圖用戰象賤踏來破壞馬其頓方陣隊形。在戰象后方為步兵,組成一中央陣列。步兵的兩翼外側安置印度騎兵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當亞歷山大率領騎兵來到戰場,看到印度軍已經布好陣勢,就命令騎兵停止前進,并等待后方步兵到來。當步兵快速到達后,亞歷山大先讓士兵們稍做停頓并喘口氣,等待士兵恢復精神在繼續前進。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亞歷山大認為印度軍的中央方陣和戰象不是那么好 突破,且戰馬會害怕戰象。于是決定先把騎兵集中于自己右翼,準備用騎兵素質的優勢擊退印度軍的左翼騎兵,波羅斯很快就發覺亞歷山大在集中騎兵,立刻開始也把騎兵往自身左翼集中
印度軍也把集中的騎兵往這邊送過來,并與亞歷山大所領的騎兵平行移動來預防馬其頓進行沖鋒。這時馬其頓左翼的騎兵不只成功繞過印度步兵的后頭,還出現在印度騎兵后方,這讓印度騎兵大吃一驚,連忙意圖分兵形成另一道防線御敵,但這些突然的變換陣形讓印度騎兵產生混亂。亞歷山大利用這個機會朝敵方騎兵猛攻,印度騎兵在慌亂中不敵,逐漸往己方戰象方退去尋求保護。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印度軍戰象連忙加入戰局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同時馬其頓步兵 方陣也朝戰象迎擊,他們投擲槍、射箭往戰象和上面的成員攻擊。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盡管馬其頓方陣相當密集,但在戰象沖擊賤踏下,使兩軍步兵戰局陷入一團混亂。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在一陣混戰中許多戰象陷入狂亂中,不停的左沖右突,而當戰象往馬其頓士兵沖過來時,馬其頓人就退,戰象一退就前進攻擊,并用標槍給予戰象損傷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印度士兵因為受到馬其頓騎兵往中央擠壓,讓他們多夾雜在戰象中間,造成許多傷亡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印度士兵在馬其頓軍包圍下全面崩亂。
亞歷山大電影(2004)劇照(圖片來源互聯網)

在戰斗中,波羅斯不僅作為統帥,也相當英勇。在戰役后期他的軍隊已經敗亂,但他并未率先逃亡,而是繼續鼓舞士氣,在戰象上拼命作戰。直到波羅斯負傷后,知道大勢已去才撤離戰場。
電影逼格點評
本場電影中戰爭場面不及前面的高加米拉戰役壯觀,但是音樂和大象兵團的視覺特效具有很強的渲染力,讓整個戰斗過程相當震撼,高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