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是為了什么?書店里有那么多書,為什么要讀名著呢?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選自己愛看的不就得了?
只選自己愛看的,這聽上去真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在沒有翻開書前,你知道自己愛看嗎?如果你不愛一本書的開頭,你能確信你同樣也討厭它的結尾嗎?甚至,你過去愛看的書,隨著你閱歷的增長,會一成不變嗎?你現在不太愛看的書,也許將來就成了你的最愛。書是謎,你猜不透的。所以只按自己現在的審美選書讀,可能會與許多良書失之交臂。
雖說書是謎,但可以肯定的是,讀書有許多功能,也能給人帶來許多樂趣。這點宋朝的趙恒早就意識到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趙恒告訴我們,書有無敵多的功能,但沒有一本書能涵蓋所有這些功能,所以,選書也很重要。
如果只是為了追求讀書給人帶來的某些樂趣,那自然是用不著讀名著的。如果我要學Excel,我當然不會從《史記》里去找答案。反過來,我想領略中國歷史的宏偉,見識人物傳奇,我肯定也不會去《實用Excel大全》里去找。很多時候,許多人讀名著讀得興味索然,可能既不是讀者的原因,也不是著作的緣故,而是讀者對作品許錯了期待?!赌汗庵恰纺軒Ыo讀者的快感,《紅樓夢》可能滿足不了;而《紅樓夢》能給我們的震撼與感動,《暮光之城》同樣也給不來。
所以,在讀名著之前,我先要問問自己,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什么?如果我手頭拿著《拜倫詩集》,那么我對她的期待就該有別于《伊利亞特》。同樣,我要是讀JK·羅琳的新書《偶發空缺》,我也該清楚我不會從中讀出《哈利·波特》的驚險和刺激。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與幾百年前寫就的名著素不相識,不知該對她有何期待。的確,當我開始讀《圣經》的時候,我也不知自己會讀到什么。厚厚一本圣經,涵蓋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等層面的內容,我真不知該對它抱有怎樣的期待。這個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消自己的偏見。想象自己是一只偶然飛入異域森林的鳥,你眼前的一切都不曾熟識,你不知什么果子會打動你,也不知什么景觀會震撼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睜開你的眼睛,用力地張望;打開你的心扉,用勁地體會!
不用擔心你會迷失,也不必擔心你會找不到美。造物主早就給我們的大腦里植入了審美能力,我們不僅擁有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感知不同的美,能享受不同的樂趣。所以,讀名著,與其說是找樂子,不如說是調動一些我們平常難得有機會被調動的審美能力,而恰恰因為這些審美能力很少被調動,她就愈發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深沉持久的精神愉悅。
我以前沒能領略超長篇小說的魅力,我覺得既然一個故事能夠用100頁講完,為什么要寫1000頁?但我忽然有些條件反射地意識到:小說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我怎么能只顧享受情節帶給我的樂趣,而對人物塑造和環境呈現的美感視而不見呢?寫于2000多年前的圣經,我們現在讀,還是不難想象出摩西與耶和華訂立契約時的莊重與驚心動魄,能體會到以色列人信念的缺失和內心掙扎。可是,如果我們把如今的《暮光之城》寄回給2000多年前的人,他們能讀懂嗎?即使過了千百年,當代的導演還是能根據《伊利亞特》拍出《特洛伊》??墒?,1000年前的人們,如果拿到郭敬明的《幻城》,能讀懂嗎?
我想,偉大的小說能超越時代,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能再現歷史,讓我們重回過去。而名著能超越時代,必有她的動人之處。
所以,當我們問讀名著到底為了什么時,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問:
1、我想從書中獲得什么,我對一本書的期待是什么?
2、什么樂趣能從暢銷書中獲得,而什么樂趣是僅僅只能從名著中獲得的?
3、如何能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體會更多只能從名著中獲得的愉悅?
以上是我一年半以前在知乎回答的答案,如今回頭再看,我心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