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我家大食肉獸的強烈要求,我決定做鍋貼。想起以前在飯店吃過的鍋貼,底部有一層薄薄酥脆的鍋巴,我的口水就要流出來了。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好吃的鍋貼美食呀。
首先和燙面。用筷子把熱水和面粉攪拌在一起,再取出筷子,用手揉成面團,放在一邊餳面。
每當我和面團時,我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爸爸和媽媽都說過,和面結束時最高水平是“三光主義”——手光,盆光,面團光。我這水平不是很高呀,最多是中等水平吧。
接著準備肉餡。雞脯肉剁碎,葁、蔥、香菜切碎,白菜剁碎,這六種食材放在盆里等著加下面各種作料、調料再攪拌。加鹽、白胡椒粉、十三香,再加料酒、加生抽、加醬油、加香油、加水,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拌,直至肉餡成粘稠狀。記住喲順著一個方向攪拌。
看看加了醬油的肉餡顏色多么鮮艷,是不是看著更有食欲了?這里我要說說為什么要加水,是為了讓肉餡更松軟鮮嫩。為了不讓加進去的水滲出來,攪拌時加點油攪拌,可以加花生油,菜籽油活其他植物油,(我的家鄉盛產芝麻油,我們這里也叫香油,我喜歡在肉餡里加香油,讓肉餡香而不膩)油可以鎖住水分,讓肉餡看起來油光發亮,松軟可口。
肉餡調好了,接著把餳好的面取一部分搓成長條,再把長條切成小面團,最后搟成圓形面片就是餃子皮了。我這搟餃子皮的速度可以,質量嘛還需要提高。記得小時候媽媽包餃子時,我也要搟餃子皮,媽媽教我一手拿面團一手拿搟面杖,餃子皮要轉著圈搟,這樣圓形餃子皮中間厚一點,邊緣薄一點,包出的餃子不易爛,皮薄肉多真好吃。小時候我總是搟不圓,媽媽笑著說我搟的餃子皮就像鞋樣子!(什么是鞋樣子?看懂的恐怕都是六零后或者見多識廣的七零后吧?。┛磥?,我這搟餃子皮的功夫還需要慢慢練習呀!
我把第一鍋鍋貼包成兩頭開口的樣子,美其名曰:“貓牌開口笑鍋貼”!希望我在做美食的日子里每天都開口笑,永遠沒煩惱!
放進燒熱的抹了底油的電餅鐺里加熱。
我把鍋貼兩面煎成金黃色。
為了讓鍋貼更焦,更好吃,我多煎了幾分鐘,結果差點煎過了頭,個別底部發黑了,看來火候的把握也很重要呀,生煎鍋貼,要適可而止呀。
再來做一盤鍋貼吧,我想做底部帶鍋巴的那種。
取出剛才沒用完的面團,重復上面的步驟,把面搓成長條狀。
這次我用手揪出大小相似的小面團。
這次我搟面皮時,在面團上抹點油,沒有其他的目的,只是為了好看,原諒我的愛美之心吧!
包好如月牙狀的餃子,放入刷好底油的燒熱的電餅鐺里加熱,直至餃子底部焦黃。
接下來的一步很關鍵喲,這一步決定著鍋貼底部的鍋巴是否好看又好吃。就是在碗里加面粉加水加醋,調成不是太稠的湯汁,從鍋的邊緣倒進鍋里。重要的事再說一遍,倒湯汁時從鍋的邊緣倒進鍋里,不要倒在餃子身上,以免弄爛餃子皮。蓋上鍋蓋加熱,直至湯汁收完凝固成鍋巴。
看,鍋貼出鍋了,第一次做成這樣也算有點做美食的悟性吧!
成績是有的,教訓也是有的,湯汁有點稠,鍋貼底部的鍋巴不是很干,收汁時間有點長,沒有做到生煎鍋貼,適可而止呀。結果鍋貼底部顏色有點重喲,也算是一點點小瑕疵吧。讓我心里覺得有點安慰的是,家里的大小食肉獸都不是太挑剔,啊嗚啊嗚,一會兒的功夫,貓牌開口笑鍋貼被消滅了,我是虎口奪食,趁熱嘗了一個底部有鍋巴的鍋貼,嗯,味道好極了,說句洋文那是“very good”!
各位看官,看了我第一次做的鍋貼,您能給打幾分呢?如果喜歡,點個贊唄?也歡迎愛好美食的您多提寶貴意見,我們共同切磋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