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和往年一樣,沒有過節的氣氛。朋友之間傳遞著各處搜尋來的卡通賀卡,也就是互相提醒著春節來臨,自我安慰一番。
今年只有小兒子在家和我過這個年,而外面雖沒有暴雪連天卻也下著陰冷小雨。心里不服,便大聲問兒子:想不想吃餃子?
這是因為兒子所受的有限的中國文化教育里,有過年包餃子這一條。其實南方人包餃子的并不多,我只記得做過年糕,春卷,湯團,松糕,最接近的,就是蛋餃了。
兒子回答也很快:“不要餃子,要鍋貼。”他說的不是臺灣的開兩個口的長鍋貼,也不是北京的開一個口或不開口的胖鍋貼,而是細巧的上海鍋貼。
按照谷歌查詢結果,上海鍋貼的特色:灌湯、略甜、皮薄。
小的時候,最喜歡去的一家鍋貼店叫“紅甜心”,在黃家沙對過,靜安區少年兒童文化宮隔壁。別家的一客(兩)鍋貼是四只,紅甜心一客有五只。因為它的鍋貼皮子特別薄,樣子也比別家的細小,像細細的月牙,很漂亮。薄薄的皮子咬上去又滑又韌,底部又特別脆。里面肉并不很多,多的是鮮美的湯汁,一絲甜味恰到好處。
我自幼對于肉的味道躲避不及,偏偏除了兩樣小吃:南翔蟹粉小籠和紅甜心鍋貼。和南翔小籠一樣,紅甜心的鍋貼要比別家貴一些,但是每次去都是客滿的。先排隊買好籌子,通常還要等半個小時才有座。再等也是心甘情愿,而且越等食欲越開。爸媽為了讓我多吃點肉,也常帶我光顧紅甜心。
可是有一天,紅甜心關門了,好像是和少年宮的重新修建有關。盼星星盼月亮,許多許多年之后,紅甜心重新開張,搖身一變成了面館,夢中的鍋貼從此銷聲匿跡。委曲求全,上海哪里沒有鍋貼,一客四只就四只吧,只不過皮厚了點,味道差了點罷。
幾年前回上海,弟弟告訴我,他新買的房子附近有家鍋貼鋪,可與紅甜心媲美。我將信將疑前去,雖然與紅甜心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應該說還是不錯。兒子說,比美國鍋貼好吃多了。他表哥問:美國鍋貼啥樣?兒子說,很大,不過沒有湯。他表哥嘲笑道:傻瓜,那叫煎餃!
就是那煎餃,充斥了美國的中國餐館。我一直在尋找心中真正的鍋貼,一直沒有找到。最可惡的是那些號稱做上海菜的餐館,也公然拿煎餃冒充鍋貼。有一回我在一家上海菜式的餐館點了鍋貼、生煎、小籠各一客,想比試一下哪個比較好吃。結果讓人哭笑不得,味道是一模一樣的壞,事實上是用了同一種肉餡包成不同的形狀而已!感覺是被耍了一回。
相比之下小籠包的發展要快很多,可能是檔次較高吧。至少灌湯、皮薄都是能做到了。只是肉餡太大了點,讓人搞不懂到底是來品嘗美味的小點心,還是吃肉丸子當飽來了。這種現象在國內也有蔓延的趨勢,好像肉小了顯得小氣似的。而同樣是低檔次的生煎饅頭,在上海受歡迎的程度要大大高過鍋貼。弟弟門口那間小鍋貼鋪終于撐不下去關了門。弟弟后悔極了:早知這樣,不如花錢買下來,虧本也做,只為給自己解饞。
兒子的一聲鍋貼,勾起我長久以來對上海鍋貼的懷念。有時自己也曾經嘗試做過鍋貼,曾經將蘑菇伴入肉餡,使其有鮮美的湯汁。但真正的灌湯是要用肉皮凍的,這肉皮凍怎么做呢?自己能做得了嗎?肯定是又恐怖又麻煩的事情,不過試一次吧,過年嘛。
網上查得肉皮凍的做法,跑到中國超市買了一大塊蹄膀。將肉和皮分割,肉打成肉醬,皮拿來開始萬里長征的肉皮凍制作。對付這又臟又惡心的肉皮,一遍一遍地擦洗不是最難的事,皮上的毛去不盡最叫人頭痛,最后只能小小心心把帶毛的地方一點點切除。肉皮焯水后,再將肥肉剔掉,連緊貼著肉皮內壁的那薄薄的一點也不能放過。然后在蔥姜水中慢慢地燉,直至熬出膠來,放入冰箱起凍。
晚上和兩個大學同學打三向電話,熱情邀請同住NJ的英子過來嘗嘗我將要做的‘美味鍋貼’。上大學時,我們經常坐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到市中心解饞,其中一家叫“美味鍋貼”的便是英子的最愛。英子大叫:這可不是一般的野心啊!遠在溫哥華的文文卻不以為然:哎,做鍋貼便當來西的。哦,我不禁被文文這樣口出狂言嚇倒,這位可是以前連蛋炒飯都不會的小姐啊!
文文接著問:你準備自己搟皮嗎?
對啊。我靜等她傳藝。
自己搟皮要稍微麻煩一些。你知道怎么煎么?
怎么煎?我問。或許她真有什么訣竅。
平底鍋先放一點油,不要太多。把鍋貼放進鍋里,加水,差不多蓋到鍋貼一半的高度,大火煮到水快干,然后中火煎一會兒就好了。
就這樣?我就說她不會是什么武林高手的,一聽就是煎凍餃子的主。自己包的餃子放那么多水可要煎爛了。我笑了:我要做的可是正宗上海鍋貼,是要灌湯的。我已經把肉皮凍熬好了。
啊,你還真有胃口。意思說,你真沒事找事,有必要費那工夫嗎?超市里買來煎一煎不就得了。
我知道,我這個人就是太挑剔。同樣是上海人,文文對速凍煎餃就一點意見都沒有。還是英子顧及我的感受,說一定要來嘗嘗。
第二天我開始大忙了。雖然只有三個人吃飯,畢竟也是年飯,馬虎不得。準備了一些過年應景的菜和甜點,揉好面醒著,開始伴肉餡。肉和肉皮凍差不多2:1的比例。肉里不能放鹽,不然會變老,也不要放雞蛋,雞蛋會把好不容易得來的湯汁給吃了。就放些生抽,料酒和糖,該放的鹽已放在肉皮凍里,攪拌在一起就好了。
英子最后一刻打電話來說臨時要加班不能來了。唉,這就是在美國過年。兒子已經等不及了,趕快包了第一批試驗品。鍋底薄薄一層油,排入鍋貼,放了差不多1/3杯的水。中火煎八分鐘的光景,待水差不多收干,用刷子在鍋貼的面上再刷一層油,再兩分鐘出鍋。樣子不錯。咬一口,味道很好,可是湯汁太少了。
分析原因,可能性1:肉皮凍比例太小;可能性2:水還是放太多;可能性3:火力可能太小。后兩種可能性都會造成煎的時間過長,湯汁被吸進皮里頭。不能一一試驗了,全面改進 -- 再伴些肉皮凍進餡里,水放得更少,火再大些。這次差不多五六分鐘就煎好了。這下牛了,一口一包湯,鮮美無比。
兒子一口氣吃了25個。我呢,很不好意思,也吃了20個。剩下不多了,包好速凍起來,或些天再給兒子開個小灶。
吃的美美的,心里更美,第一次的試驗,找到不少竅門,以后就可以經常做了。不光是鍋貼,還可以做小籠饅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