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看到了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家庭姐姐妹妹在玩耍,爸爸媽媽包餃子,突然爸爸興致來了告訴姐姐說:其實你是我和你媽撿回來的孩子。開始姐姐說什么也不信,結果媽媽也加入進來,附和著爸爸的說辭:對啊,我們下班回來的路上聽到垃圾桶旁邊有個小孩哭的聲音,天那么冷,小孩看上去那么可憐,我們就抱回家了,那個小孩就是你。
看到爸爸媽媽說的那么真切,姐姐開始相信了。爸爸接著好像惡作劇的說:今天包餃子就是因為你親媽找來了,要把你帶回去,吃完這頓餃子就把你送回去。姐姐開始神色黯淡,一個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不和妹妹玩,對大人的話也充耳不聞了......
等餃子煮好上桌時大人已經忘記剛才的對話或者說忽略了,叫著姐妹倆吃飯。只見姐姐很慢很慢的坐過去,然后很小口的吃著餃子,大家都快吃完了,可是姐姐的碗里還剩下一多半都餃子,媽媽問:怎么了不喜歡吃嗎?姐姐突然像是發泄似的歇斯底里的哭出來,媽媽趕緊過來抱住了姐姐,驚慌失措的詢問:怎么了孩子。姐姐泣不成聲的說:我想很慢很慢的吃,這樣我就能跟你們多待一點會兒,我不想離開。瞬間媽媽淚如泉涌,沒想到不經意的一個玩笑居然帶給孩子那么大的心理傷害。雖然給姐姐解釋了,結果晚上睡覺姐姐還是發起了高燒,此后家里再也沒人提起這件事,再也沒有這樣的玩笑。
這個故事讓人感到揪心的痛,故事中的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內心的變化,父母是孩子內心的依靠,突然這個依靠崩塌了,對一個孩子而言,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失去父母的愛和庇護。不要以孩子的天真和稚嫩來取樂,因為你帶給他們的傷害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這樣的玩笑應該在親戚朋友中的出現頻率居高不下,或許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說辭,比如在二胎開放的時代,總會有人在老大的面前說:你媽媽有了小弟弟小妹妹后就不愛你了,只喜歡小弟弟小妹妹了。
朋友小董二胎生了個男寶,湊成了好字,本是喜氣洋洋和和美美的日子,突然產生了異樣。親戚朋友絡繹不絕的探望,其中有個長輩對老大說:你媽媽有了弟弟,把好吃的,好玩的都給他了,不愛你了,你看看她光看弟弟都不看你了。這種不經意的玩笑對于孩子來說無異于一場災難。小孩子畢竟沒有分辨是非或鑒別玩笑的能力,而事實是弟弟的確占據了媽媽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這讓大寶更加失落,自然所有的不滿統統歸結到這個不速之客身上。經常是媽媽沒注意就把老二給揍了,看著哇哇大哭的二寶和擔心問責而哭泣的大寶,小董頭痛欲裂。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奶奶的重男輕女和愛孫心切,經常忽略老大,有次奶奶來看大孫子,孫女興致勃勃的叫著奶奶撲過去,結果奶奶隨便應付了一下就去抱孫子了,可想尚切年幼的老大心里落差有多大。當奶奶抱著孫子逗哄的時候突然老二“嗷”一嗓子哭起來,都不知怎么回事,就聽到被忽視的老大悉悉簌簌跑出去的聲音。細看下發現老二白嫩的小腿上出現了紅紅的被掐過的痕跡......
不要讓孩子小小的心靈感到不安和受挫,不要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因為你的忽略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即便是有了二寶精力有限,也一定讓老大感受到你的愛并沒有減少。讓孩子知道弟弟的到來讓她成為大姐姐,不是分了她的愛,而是更多了一個人來愛她。姐姐多了分責任感,可以幫助媽媽一起來照顧弟弟。其他家庭成員更應該關注大寶的心理感受,分出更多的愛和時間來彌補媽媽因分身乏術而略顯缺失的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不會減少只會增加。
愛雖無法量化,但一定是加法、是溫暖和責任。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定是愛意滿滿,何時何地從不缺席。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理解他們的感受,適度的逗樂是美好生活的調味品,過度只會變成傷害。面對不合時宜的逗哄,不管是家庭成員還是親戚朋友,要讓孩子學會說不,媽媽一定要在孩子孤立無助時去提供應有的保護,避免因驚慌失措變得膽怯,影響之后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