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里
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
只看到煙
但總有一個人
總有那么一個人
能看到這團火
然后走過來
陪我一起
生命中能有這樣的一個人,是何等的幸運。他不但能看到你心中的那團火,而且愿意幫你把那團火燒起來,希望它燒得越來越旺。
他說,我夢想著繪畫,我畫著我的夢想。
他活著的時候被人看不起,死后身價上百億!是奇跡還是悲哀?
他生前只賣出過兩幅畫。一幅2.5法郎,只夠一個人勉強生活一天的費用;一幅《紅色葡萄園》賣出了400法郎。這是他唯一一次高價賣出。據說還是弟弟提奧暗地里找人買的。
而他死后,他的畫卻以上千萬美元賣出,這究竟是諷刺還是嘲弄?
有夢想的藝術家都曾向往過巴黎,而巴黎人覺得,除了巴黎以外都是鄉下。但是高傲的巴黎也許不曾想到,它曾經藐視的、來自荷蘭的鄉巴佬,日后卻名震世界。
他是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只在這個世上存活了37年的天才畫家。
梵高的作品如《星月夜》、《向日葵》系列與《有烏鴉的麥田》等是世界著名的藝術作品。
其中《吃馬鈴薯的人》 1883年;《收獲景象》 1888年;《星月夜》 1889年;《夜間咖啡館》 1888年;《兩棵絲柏樹》 1889年;《在阿爾的藝術家臥室》1989年;《鳶尾花》1890年5月;《有烏鴉的麥田》1890年7月;都是梵高有名的畫作。
在《吃馬鈴薯的人》 這幅畫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來顯示真正的平民。畫家自己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該畫作是梵高在北布拉班特居住時的作品,也是畫家自認為其最好的作品。
文森特·威廉·梵高《吃馬鈴薯的人》在這幅畫上,樸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桌上懸掛的一盞燈,成為畫面的焦點。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使他們顯得突出。低矮的房頂,使屋內的空間更加顯得擁擠。畫面構圖簡潔,形象純樸。畫家以粗拙、遒勁的筆觸,刻畫人物布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背景設色稀薄淺淡,襯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
文森特·威廉·梵高在色彩上為了突出其內容,特意采用了夸張的形式。畫面色彩處于陰暗色調之中,給人以沉悶、壓抑的感覺,畫上的慘白色燈光與與微綠的昏暗色調的對比,造成一種幽暗低沉的氣氛,使人物形象顯示出強烈的光點,盛土豆的盤子里散發出縷縷的蒸氣,這一切都活畫出了貧苦農民家庭生活的真實情景。
梵高一生在痛苦壓抑中度過。十年奮斗不見結果,畫出的畫賣不出,全部的生活由弟弟提奧負擔。
這一切讓敏感孤獨的梵高痛苦異常。他說,自己的畫是可以有靈魂的,只是看畫的人不懂。
去世前一個月,他說,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可以在一間咖啡廳里展出自己的作品。
《有烏鴉的麥田》曾經被認為是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但具體是怎樣也是眾說紛紜無法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在這幅畫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烏云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
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
通常的解釋是,這幅畫是以黑暗,嚴酷的天空顯示了梵高的精神狀態的困擾,與徘徊不決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種途徑,與黑色烏鴉架空的預示死亡跡象。
梵高的創作離不開向日葵。他說他的筆觸要伸向自然。再創作《向日葵》時顯示出的自我批評精神,很讓人受啟發,沒有已完成的藝術,只有被拋棄的藝術。
梵高的一生幾乎都被擠迫在命運的邊緣,飽嘗世態炎涼和接踵而至的創傷,但他反而鞭策著自己在逆境中尋找陽光,更強悍地成長。
帶著對梵高苦難人生的理解,再度審視這幅作品,眼前的向日葵不再是簡單的植物,而是誠摯而熱烈綻放著的生命,猶如梵高本人。梵高通過描繪向日葵,向世人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
梵高的向日葵向后人傳遞著這么一個信息:懷著感激之心對待家人,懷著善良之心對待他人,懷著坦誠之心對待朋友,懷著赤誠之心對待工作,懷著感恩之心對待生活,懷著一顆欣賞之心享受藝術,宛若眼前那燦若花開的向日葵。
梵高的向日葵星空,從小孤獨的性格,另類的表現形式,使他在藝術上有超出常人的創造。他本性中的單純可愛又是那樣令人感動。
我喜歡向日葵,它開花的時候,無論昨夜經歷怎樣的風雨,當清晨第一縷陽光來臨時,它還是努力抬起頭向著陽光,并一路堅強勇敢的追逐陽光,開出一片燦爛的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