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上,有一知友提問,
“剛剛畢業,覺得自己很缺乏自信,做事情謹小慎微,特別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怎么辦?”
具體情況是醬色的,題主很在意外界的看法,常常因此自我懷疑,甚至工作后太過于謹小慎微而放不開手腳,但內心深處很想灑脫地豁出去,卻又掌握不住處事之度,想要得到認可改變現狀但無從下手,然后陷入了一個糾結成團的惡性循環。
因標簽列在心理咨詢類別中,所以評論里一票知乎心理學專家為題主進行深刻的剖析,更有甚者對其進行一錘定音,肆意“診斷”其為某類心理病癥,也有部分逗貧知友抖機靈“誰他媽會在意你,想太多了”,我盡無言以對。
其實吧,這經歷多像新入職的你我啊!誰沒有經歷過這一段虐心的時期,就像一個無限循環的噩夢,看不到頭也清醒不過來。只不過,方法不一樣,有的是熬過,有的是解決過,還有的是不在乎過。
應該這樣說,題主還算是個較為優秀的職場新手,起碼是個察言觀色、自我反省、善于感悟的人。對于職場來說,以上三點非常重要,想必沒有那個單位會喜歡一個呆頭呆腦、推卸責任、眼觀短淺、領悟性差的人吧,當然若是這樣的人估計也不會意識到問題甚至求助知乎了對不對?
本著就題答題的原則,我省略分析判定,直接給出解決方案。
“第一,每天減少自省的時間和頻率,增加觀察他人的時間。觀察他人是否會說錯話,做錯事,如果有,請私下記錄,并記錄正確做法。”
有以下三個用意:
意識到人無完人,事無巨細,每個人都會犯錯。
減少自省自責,跳出自怨自艾的怪圈。
通過觀察,在他人身上不斷試錯,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并不斷提升自己。
“第二,說話做事之前保持15秒原則,就是只考慮15秒why,how,and then,超過15秒還猶豫就堅決no。”
why,我為什么要這樣做(說)?
how,我該怎樣做(說)?
and then ,這樣做(說)之后會有什么結果?
每個問題考慮5秒,15秒過后還有任意一點顧慮或猶豫都暫擺一步,說明不是最佳時機。若不能灑脫直接就不要做(說),縮短錯誤的思前想后時間,定時逼迫自己快速做出決定,歷練果敢不畏錯的心態。
“第三,多交流。與朋友或者親人,與書或者劇,代入其中,假想是自己會怎么樣!”
鑒于題主的描述,初步判斷大多交流多停留于抱怨和發泄,所以奉勸題主學會代入式交流,傾聽別人的經歷(用意同第一條),或者看書看劇,開闊眼界和格局,見得多了自然就會發現自身很多小錯不足為奇,切莫放大不足,淡化優勢。
個人建議,多看美劇,因為歪果仁腦洞較大,邏輯清晰,剖析人性更加深刻真實,所以代入美劇劇情,會讓你發現,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且皆情有可原,不足為奇。當然,看書看劇更能豐富題主的業余生活,少鉆牛角少走極端,玩玩笑笑,樂樂呵呵。
找到惡性循環的突破口,才能走出泥潭。而職場新手大多數的突破口就是那些錯誤的關注點,格局狹窄到只能關注以自己為中心的事物,最終只會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漩渦,要學會建立以工作為中心的格局,嘗試把自己當作工作中的一個必要成分,以客觀的角度來待人處事,回報你的也將是客觀有條理的工作節奏。
至于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只想說大可不必為此耗神,但凡是個人總有七情六欲,沒有誰可以超脫凡世不與他人接觸不顧他人感受,只要你生在其中便身不由己,倒不如反其道而行,巧妙利用他人評價,鞭策自己前進而不是拖累自己止步。或許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你管不著,但耳朵長在你身上,你可選擇性聽選擇性當真,至于如何判斷取舍只看你所需。
而處事之度,我不得不說,一輩子的必學之技,需要不斷試錯不斷領悟才能逐步掌握,所以,如果一不小心沖動失控,也不必驚慌自責,權當求學之路的一次深刻教學,下次引以為戒即可。當然,隨性是需要資本的,失控之前想象下,職場上可承受你沖動幾次,你又愿意付出多少代價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