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這幾個觀點很多人都曾相信過:
? 大腦是左右腦分工,左腦負責邏輯思考,右腦負責感性思維。
? 大腦只開發了10%,還有90%的潛能有待于開發。
? 人的智力是遺傳,固定不變的。
一
是不是特別的熟悉,甚至可能你也曾相信并受到過影響。
拿我自己來說,早在我初中的時候,當時學校流行一種方法,測試將來高中應該學文科還是學理科。具體方法是將雙手交叉,通過放在最上面的大拇指是左手還是右手,來判斷是屬于左腦型人,還是右腦型人,然后再根據左腦型人擅長邏輯思考,應該學理科,右腦型人屬于感性思維,應該學文科。
真的情況如何,僅僅通過雙手交握的不同,就可以辨別是左腦型人還是右腦型人嗎,由左右腦分區來決定學習文、理科靠譜嗎,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感性思維的說法科學嗎?
左右腦的側重功能說法來源于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羅杰·斯佩里,他采用來一種新方法治療嚴重的癲癇病,通過切開患者部分或全部的胼胝體,阻止兩個左右半球之間的交流,從而降低癲癇發作的嚴重性。被切斷胼胝體的患者,這一類人后來叫裂腦人。羅杰·斯佩里對裂腦人進行研究,發現裂腦人左視野看到物體,不能說出物體的名字,只能用其它方法來表示;右視野看到的物體能夠正確說出名稱。他這個實驗得出三個結論:左眼接受的圖像信息發送到右腦;左右半球之間存在交流;大多數人的語言控制中樞在左腦。
這個科學實驗的三個結論,后來被解說宣傳成,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感性思維。但是實際上思維并不是某一個半球所能完成的,需要左右腦同時協作進行。比如我們在寫作的時候,需要進行記憶調取,場景想象,包含聽覺視覺等等,組織語言是邏輯思維,但是寫字這個動作也是需要運動系統,這樣一個工作需要多腦區共同參與,我們平時所說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必然需要更多的腦區來參與。
這個解讀在教育界更是被解讀成,將學生分為左腦型人和右腦型人,就如我初中時候我們在學校中需要搞清楚自己是左腦型人還是右腦型人,因為這個觀念的影響,使得當時的我們認為這個左右腦決定來我們未來的大腦開發和學習的結果。
教育界還提倡全腦開發,右腦開發等等。特別是在中國的教育界中,有些人對于中國教育進行批判是說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原因是學校教育是記憶背誦,只側重開發左腦,而缺乏右腦開發。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機構打著全腦開發的名義,煽動家長繳納高額培訓費,送孩子去進行所謂的右腦開發訓練。
可是,即使最簡單的學習任務,都是左右腦同時工作,協同完成,絕不會出現只用左腦,而右腦空閑的情況。如果家長能夠進一步追問這個教育理念的來源,就會了解教育界對腦科學實驗的誤讀,也避免了被機構忽悠。
二
大腦只開發了10%,還有90%的潛力,就更是謠言了。
最早可追溯的提出者是來自于190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他說我們只運用來我們大腦生理和心理資源的很少一部分。后來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格雷夫斯·潘菲爾德,在手術中用電極刺激病人的腦部,發現有些部位對刺激有反應,但很多腦區卻沒有反應的,他稱之為靜區,沒有被使用的大腦區域。
這個實驗的問題在于,一個方面他的實驗對象是病人,另一方面他對靜區的刺激限于當時的條件,沒有獲取到。但是這個有局限性的實驗結果,后來被媒體和其它科學家進行廣泛的傳播,如卡內基也曾在他的書中引用過這個實驗,包括愛因斯坦也提過。
但是后來這個假設被邏輯推論是不正確的,神經科學的多年研究,并沒有發現一塊沒有任何功能的腦區,如果大腦90%是沒用的話,那么對這個大腦區域造成的損傷不會影響大腦功能,但實際上顯然不可能?,F代的大腦掃描監測技術,可以讓我們監測大腦的活動,大腦即使在睡覺的時候,也會有一部分腦區在活躍,而清醒時候,任何腦區都在工作。
即使當人在冥想這種狀態下,大腦不關注外界活動的時候,也處于默認模式網絡下,隨時保持活躍。
而且沒有被利用的腦細胞會衰退,如果90%的腦細胞沒有被使用的話,那么大腦會出現大面積的衰退,但實際上并沒有。
大腦只占來人體總重量的2%,卻要消耗高達20%的身體能力,如果90%的大腦是不需要的,那么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自然選擇會去除這個低效率的大腦,而大腦也不可能成為人體中最重要的部位。
三
人的智力是遺傳,固定不變的。
這個觀點造成的影響非常廣泛,它曾經被教育界接受,在美國的很多都會有智力測試,作為入學門檻,智力表現更好的學生獲得更多的關注,智力表現不佳的學生被忽略。
這樣的觀點被政府接受,出現了移民政策上歧視,被人口學家接受,提倡政府多想辦法鼓勵高智商人群增加生育,而讓低智商人群減少生育。甚至這種智商是遺傳天生,無法改變也被影射到人種歧視中,如白人比黑人智商高。有的歷史學家分析納粹種族滅絕政策也與這個觀點有關。
研究發現,智力的范圍廣泛,包含數學、記憶、閱讀、視覺、聽覺、注意力、推理能力、詞匯量等等,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智力包含更加廣泛的面,智力測試也越來越全面,可是直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得到廣泛公認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