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9日舊文)
跟朋友聊起多年以前,就在柏林圍墻倒塌不久之后的1991年,我曾經在歐洲做了將近一個月的背包自助旅行。
朋友問起是否還有照片留存,我的回答是有、但很少。
因為當時還沒有數碼相機,只有底片機,所以照片拍得很省;而且相機本身、技術、天候都不是很好,所以效果當然不怎么樣。又經過近20年的時間,現在還能看出拍的是什么就很好了。
而且因為是孤身上路的關系,路上以小心為原則,不敢太常把相機拿給不認識的人幫忙;所以時至今日,也就只有一些不清不楚的斷簡殘編可以憑吊了。
來幾張在柏林拍的吧,說過了,畫質不好(應該說很差),但因為是底片拍的,也有人(我)覺得別有韻味就是。:P
這張拍的是從火車車窗向外望的景色,時間是早上六點左右,正要過河進入西柏林。
那班火車前晚十一點左右從慕尼黑開出,一整夜大部分時間都在東德境內行駛,直到最后才進入深深鑲嵌其中的西柏林;冬季太陽起得晚,所以六點多的天空還在明暗之間晃蕩。
坐的是那種走道靠著一邊車廂窗戶、另外一邊隔成一間間兩側各有三個座位對望的火車;天氣冷旅客少,只有我和一個英國人同室。
“到啦?”英國人揉著眼睛問道。
我點點頭,說了早安,但沒有說再見。背起舊軍綠背包踱下火車,走進灰濛濛的柏林清晨;在對這個城市完全沒有頭緒的心情中,開始彼此都很陌生、但可以慢慢熟悉的一天。
雖然當時柏林圍墻已經沒了,只剩下一大塊長長的空地,但其實兩邊的差距還是很大;對那年的我來說,實際上的差異只有在兩邊走動不必擔心背后挨槍子兒。
至于其他看得到的東西,多半還是原汁原味、東邊的圣母院導覽人員還只說俄文不說英文。
“Sprechen Sie Englisch?”
(您說英語嗎?)我用極為辛苦的德語問道。“Leider, nein; k?nnen Sie Russisch sprechen?”
(不好意思,不會哩。您會說俄語嗎?)和善的服務臺大嬸歉然回答。
因為我的俄語和德語辭匯都很有限,溝通是個大問題,所以也就只好真的“自助”游東柏林了。
從東邊拍的布蘭登堡門。這個景象現在已經非常不稀奇,凡是到過柏林的觀光團一定都拍了一堆,不過現在周遭也不是當年那個樣子了。
現在怎樣不知道,那時候是有一堆東德人和俄國人在看起來挺荒涼的門附近擺地攤,賣些共產主義風味的紀念品;對我們觀光客、尤其是亞洲人來說,那邊的應用德語就簡單了,只要會數數字就算是上段、會說“zu teuer”(太貴)就可以達成目的。
當然我也買了點東西:一條俄軍的合成皮帶、一個寫著“DDR”(東德)的橢圓形汽車國籍識別牌、以及一個意外的驚喜:蘇聯驅逐艦“Удалой”(Udaloy,有“勇壯級”的翻法)的成軍紀念表,只花了13馬克、而且后來還戴了好幾年。
這是東西柏林邊境上有名的出入口“C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下圖1),據說那些史跡現在已經變成博物館了,不過那時走在邊境上還有點怕怕的。
跟現在的樣子(下圖2)對照起來,應該可以稍微感受到近20年前站在那邊的微栗吧。
那時兩邊的差異真的頗為明顯;站在中間看,西邊高樓大廈、燈光閃耀,東邊則是一片死寂的兩三層樓房,尤其是靠近圍墻一帶,更是難得看到較高的建筑物,相隔一百公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非常奇妙的印象。
離開柏林的那一晚,不敢一個人到東邊去晃,西邊太像美國、想混也不知道去哪里,所以是在電影院度過的,但是到了十點多,也只好硬著頭皮搭上幾乎沒人的電車往東走……。
因為,下一站是丹麥的哥本哈根,火車站在東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