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圖片均為鬼手佛心_YUHW所拍攝,文字內容部分摘自網絡)
民族大會戰紀念碑(德語:V?lkerschlachtdenkmal)是德國萊比錫的一個紀念碑和主要地標,紀念1813年的萊比錫戰役。紀念碑始建于1898年,建成于1913年,萊比錫戰役百年紀念之際,花費約600萬德國金馬克。
萊比錫戰役,發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拿破侖以18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及其他各國30萬聯軍苦戰,最后敗陣。拿破侖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侖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侖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侖的戰敗代表著拿破侖統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于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侖本人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依然保留“皇帝”稱號,領土僅限于厄爾巴島。
紀念碑高91米,有500級臺階。碑體正面是高達十米的英雄浮雕,頂端是四個持劍而立的巨型戰士,德意志的民族主義甚至是納粹主義都可以從這里找到起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特意在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前舉行隆重的誓師大會,此處也變成納粹主義最龐大的精神道場。
民族大會戰紀念碑高達91米,為歐洲最高紀念碑。攀登500多級臺階到達頂部的觀景平臺,可欣賞城市及周圍景色。
柏林(Berlin),是德國首都及最大城市,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現有居民約350萬人。
柏林位于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弗爾河流經該市。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
柏林連續的成為以下國家的首都:普魯士王國(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20世紀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三大自治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被分割:東柏林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墻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了全德國首都的地位,駐有147個外國大使館。
柏林墻(德語:Berliner Mauer;英語:Berlin Wall),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墻(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邊境的邊防系統,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含首都東柏林)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所屬的西柏林之間人員的自由往來。
柏林墻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的邊防圍墻,后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墻、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柏林墻是德國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柏林墻被迫開放。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墻。
現在柏林墻原址擁有柏林墻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柏林墻遺址紀念公園位于柏林輕軌北火車站和柏林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于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墻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奧伯鮑姆橋(Oberbaumbrücke)是柏林的施普雷河上的一座雙層橋梁,該市的地標之一。它連接過去被柏林墻分割的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和克羅伊茨貝格兩區,已經成為柏林統一的重要標志。
這座橋梁最初是一座木制吊橋,修建在昔日勃蘭登堡收稅的城市邊界上(建于1732年),作為城門和城墻的一部分。奧伯鮑姆這個名稱源自阻塞河道的覆蓋金屬釘的大樹干,用作在夜間阻止走私的柵欄(鮑姆在德語中意為樹,因此這個名稱意為上樹橋),在當時城市的西部邊界另有一座樹干的柵欄。
到1879年,木橋已經變化很大,長154米,是柏林最長的橋梁,但是已經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于是制定計劃,修建一座新的石橋,正在計劃修建柏林地鐵的西門子和哈爾斯克公司,堅持修建一座綜合車輛,行人,和新的鐵路線的橋梁。
新橋修建了2年,開放于1896年柏林貿易展覽會期間。建筑師和政府官員奧托·施塔恩將其設計成北德哥特磚砌建筑式樣,運用許多裝飾元素,例如尖拱、十字拱、徽章。雙塔受到勃蘭登堡北部城市普倫茨勞中門塔(Mitteltorturm)的啟發。盡管純粹是裝飾性的,還是提醒人們此處曾是柏林的水上門戶。
1961年修建柏林墻后,該橋成為東柏林與西柏林邊界的一部分,由于施普雷河的全部河面位于弗里德里希斯海因,東德的防御工事延伸到克羅伊茨貝格一側的河邊。西柏林地鐵線被迫終止于Schlesisches Tor。從1963年開始,奧伯鮑姆橋用作只有西柏林居民通過的步行邊境。
1989年柏林墻開放,次年兩德統一,該橋恢復從前的面貌,重建的中段由西班牙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設計。在柏林墻倒塌5周年時,1994年11月9日該橋向行人和車輛開放。一年后,到華沙大街的地鐵線重新開放。
自1999年起,傳統左傾的兩個區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和克羅伊茨貝格居民舉行一年一度的水戰競賽,隊伍冠以諷刺性的名稱,如“無法無天-玩世不恭令人作嘔的柏林-弗里德里希斯海因隊”和“克羅伊茨貝格Landwehr”,互相投擲腐爛的蔬菜,雞蛋,面粉和水,象征性地“重新征服”“背叛者”,弗里德里希斯海因被戲稱為“東克羅伊茨貝格”,而克羅伊茨貝格被稱為“下弗里德里希斯海因”。由于參賽者較多,裝備較優(包括自建水炮),弗里德里希斯海因通常獲勝。
1788 至 1791 年由 C.G.朗漢斯 (C.G. Langhans) 設計的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位于柏林市中心, 坐落在巴黎廣場 (Pariser Platz) 旁,是舉世聞名的柏林標志性建筑。 隨著 1961 年柏林墻的建造,勃蘭登堡門在其后 28 年間始終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城門。 作為德國重新統一的標志和象征,它凝聚著這座城市的當代與歷史。 勃蘭登堡門前后各以六根多立克式立柱為支撐,通道只對行人開放。 著名的女神四銅馬 (Quadriga) 雕像于 1794 年安放在城門上,展現勝利維多利亞 (Viktoria) 女神駕駛一輛四馬兩輪戰車的英姿。
巴黎廣場的建立
新古典主義的勃蘭登堡門由Carl Gotthard Langhans完成于1790年代初。1814年以前,這個廣場簡稱為廣場(Viereck)。1814年3月,普魯士和盟國的軍隊在擊敗拿破侖后占領巴黎,為慶祝這一勝利,而將此處更名為巴黎廣場。 在18世紀,勃蘭登堡門是柏林西城墻上的主要城門,而巴黎廣場是該市的中軸線菩提樹下大街的西端,從霍亨索倫王朝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有政權都在此舉行凱旋的軍隊游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巴黎廣場是柏林最宏偉的廣場,周邊是美國和法國大使館,最好的旅館(阿德隆大酒店)、藝術學院,以及一些公寓和寫字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由于空襲和炮擊,整個巴黎廣場及其周圍建筑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廣場周邊的所有建筑都變為瓦礫堆。巴黎廣場的廢墟上唯一殘存的建筑物就是勃蘭登堡門,被東柏林和西柏林政府所修復。戰后,由于柏林墻的修建,這個廣場完全荒廢,成為分割城市的死亡地帶的一部分。
勃蘭登堡門南側為美國大使館。
猶太人紀念碑
位于威廉大街 (Wilhelmstra?e) 北端、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附近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無聲訴說著那源于柏林的無以名狀的罪行。 在近 19,000 平方米的土地上,豎立著由紐約建筑師彼得艾森曼 (Peter Eisenman) 設計的 2,711 根碑柱。 波浪起伏的碑柱區地下設有一個“信息廳”(Ort der Information) ,以展覽的形式再現歐洲猶太人遭迫害和殺害的情況。 這是一個悲傷之地、撫慰之地,或許還是一個寬恕之地,但更是一個永不忘卻之地。
柏林墻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圍繞西柏林建造的界墻,始建于1961 年8 月13 日。柏林墻最壯觀的地段有兩處,之一就是勃蘭登堡門一帶,整個門在東柏林界內,往西走幾步就是柏林墻外墻,墻外北面是原德意志帝國的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德語:?Reichstagsgeb?ude),簡稱國會大廈;官方名稱為“帝國國會大廈大會場”,(德語: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是位于德國首都柏林中心區蒂爾加藤區的一座建筑。
本身原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帝國議會,后來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里選舉德國聯邦總統。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
德國國會大廈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種建筑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征。由于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筑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鑲上的。德國國會大廈現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游覽圣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著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德國統一后,歷時十二年的重建計劃已經改變了德國首都的面貌。這里一度是歐洲分裂的象征,現則是大陸東西兩側的效仿聚會之地。在這個歷史悠久卻又現代化的城市里,玻璃與鋼鐵摻雜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建筑風格中。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于1884年,由德國建筑師保羅·瓦洛特設計,采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志帝國的議會。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筑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二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筑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于柏林墻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兩德統一之后,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0年10月3日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慶祝了國家的重新統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屆全德聯邦議會確定柏林為統一德國的首都,國會大廈則被定為德國聯邦議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游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品。德國聯邦議院于1998年底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在此選舉下一任聯邦總統。現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志。
圣母教堂是承認耶穌的生母瑪利亞圣母地位的基督教宗派,如天主教、東正教、圣公會等,因圣母敬禮而興建且命名的教堂;或者是承認圣人地位的宗派,以圣母瑪利亞為主保圣人且命名的教堂。
施普雷河(Spree River)
施普雷河 德國東北部河流。源出東南部盧薩蒂亞(Lusatia)山脈,北流經施普倫貝格(Splembelg)時分為兩支汊流,流過科特布斯(Kottbus)後,又分成渠道網,形成沼澤森林地帶,直至呂本(Lubben)。在經過菲爾斯滕瓦爾德(Fulstenwalde)和克珀尼克(Kopenick)之後,成條汊流曲折流經柏林,在施潘道(Spandau)匯入易北河支流哈弗爾(Havel)河。全長403公里(250哩),流域面積10,100平方公里(3,900平方哩)。沼澤森林地帶多已開墾為菜地,也是柏林市民的郊游勝地。施普雷河與鄰近的一些河流之間有運河相通,其最重要的經過柏林東南方的奧德-施普雷運河。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于1894年~1905年,位于德國柏林市博物館島東端,菩提樹大街上(Am Lustgarten 10178 Berlin (Mitte) ),是威廉二世皇帝時期建造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很多王室成員都長眠于此。
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恩措倫(Haus Hohenzollern)王宮的一部分。1747年,在此基礎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又設計建造了一座巴羅克式風格的大教堂做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
1822年它被卡爾·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
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并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教堂,作為基督教新教(路德教宗)的大教堂與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抗衡。這座教堂始建于1894年,1905年建成。 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親自參加了該教堂的開幕式。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個大圓頂明顯的詮釋了這一特點,不同于哥特教堂的尖屋頂,它的圓頂將原本很高的教堂從視覺上給人一種圓潤豐盈的感覺。從建筑外型上,它仿照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教堂的拱頂不僅僅是對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簡單模仿,它使教堂的內部顯得明亮而寬敞,這與教堂陰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鮮明的對比。
浮雕描繪的是馬丁·路德為首的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與普魯士王室討論的情景。
(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德意志(人稱德意志為改革發源地)中部紹森幾亞(Thuringia 圖林根)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萊本(Eisleben)——薩克森伯爵(選候)領地。他是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教堂中最令人難忘之處是高達74米的穹頂,以西里西亞沙巖制成,并由安敦·馮·維訥(Anton von Werner)設計,飾以耶穌登山傳福音的鑲嵌畫;游客可以登上270級臺階,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馬丁·路德已經成為一個神話性的人物,他已經成為一切可能的善與惡的象征了。而真正的馬丁路德,既不是什么妖怪也不是什么圣者,他有著充沛的精力和創新的思想,這是他性格中頗為吸引人的地方。然而,他常缺少自制力,有時候到了粗俗鄙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當他發怒時,他會像失去理智的人那樣講話,他的言論中,有些真的是虛偽欺妄,有些則幾乎是兇惡怪戾,而令人驚異!因此基督教界是不肯出版未經刪改的路德全集的,可是學術界并不賣帳,我們才有機會看他的"純正"及"優美"四字真言!不過,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僅僅只憑藉他著作中的那些熱烈而又過于激烈的言詞來批判他的話,這也不全然是公平的。如果從它的言論中斷章取義的話,當然就有不少句子呈顯了他瘋狂的氣質。他常是想什么就說什么,毫不謹慎,他不是偽君子,也不是刁滑的外交家,但是他卻會以一種魯鈍的簡樸來撒謊,并且曲解真理。
誰要是與他的看法不同,他都鄙視他們有如仇人,咨意地侮謾對方,他并不是一個有系統的思想家,他自相矛盾但又不為所困。為了對抗天主教友,他做了圣經的三項駁辯,但是他卻禁止他的同伙有不同的意見。馬丁路德被開除教籍以后,情勢對他很不利,皇帝查理五世宣布他不再受法律保障,許多大學,包括代表歐洲學術力量的巴黎大學也在內,都宣布反對他,英王亨利第八也曾抨擊馬丁路德,當時卻有日爾曼的諸侯,為了政治上的利益沖突而介入這場風波,特別是馬丁路德所在地的封主,也就是薩克松尼的選侯,把路德帶往伐特堡,加以保護。馬丁路德就在此時此地,將圣經譯成德文,薩克松尼的這位選侯,準許路德的朋友放棄天主教,還準許司鐸結婚。一五二五年,路德自己也和一位離開修會的修女結了婚。
當時,德國的皇帝查理五世去了西班牙,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諸侯,自動組織了一個聯盟,為的是保護天主教教會,聯盟領導人是查理第五的哥哥斐迪南大公爵,以及日爾曼南方的主教兼諸侯。而與路德應和的諸侯和薩克松尼選侯則組織了道卻聯盟。一五二六年,德國的國會為了避免引起內戰,做了以下的決定和公告∶“在即將召開的大公會議,解決彼此的爭端以前,各個諸侯在其所轄的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或約束他所愿意的宗教”,因此,不少的地區改變了信仰。一五二九年,國會又再公告說∶“在召開大公會議以前,不容許再有改變信仰的事發生。”公告發出后,有六位主教和十四個城市起來反對這項公告,因此他們被稱為抗議教派,或者是稱之為誓反教派。而在我們中國,一般翻譯為基督教或新教。其實,基督教這一個名辭包括了一切信仰耶穌基督的教會,連天主教和東正教也包括在內。
皇帝查理五世一直不放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達成協議的希望,所以在一五三零年再一次在奧格斯堡召開會議,新教徒在會議中陳述了他們的看法,他們編寫了所謂的奧格斯堡信條,這是新教教義第一次匯集的正式綱要,足以表明路德的思想。所以,雙方無法達成協議,隔年新教徒組成了一個名叫斯馬開德的軍事同盟,形成了一種政治勢力,而且還擁有一支軍隊呢。
日爾曼境內分成了兩個水火不相容的兩個陣營,造成了綿延不斷的內戰,一直到二十五年后的一五五五年,彼此在奧格斯堡簽訂了和約,有了一段暫時性的和平。和約的內容可以綜合成三點,第一點呢,他們根據一五三零年所定的奧格斯堡信條,路德教派在日爾曼帝國境內的地位與天主教相同。第二點,帝國境內各地區的宗教信仰應該由諸侯領主來決定,而不是由一般百姓自行決定,假如有人不愿意接受該地區諸侯所選定的教派,那么他們必須離開這地方到他想去的地方,而不必改教。第三點,凡是神職人員兼任諸侯的主教或修道院的院主,只能私自個別改信路德教派,而在改信路德教派之后,他也就喪失了他的封地,因為土地并不屬于他們繼承的產業。
奧格斯堡和約簽訂以后,至少在表面上和平降臨到日爾曼境內,根據條約的內容,由封建的領主而非圣經來決定百姓的宗教仰,也就是說,一般百姓沒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他們信仰那一種宗教,得受封建領主的控制,而他的子孫又可隨意尹動教義。領主要百姓信什么教派,百姓就得信仰什么教派。從此以后,“屬誰管轄,便得信奉誰的宗教”這一句話,也就成了德國公民權的慣例。日爾曼帝國境內宗教統一的情勢,也正式結束。奧格斯堡和約中,這種由封建領主決定人民信仰的原則在當時,對這股脫離羅馬天主教的潮流,給予一種固定的限制,也從這時候開始,日爾曼的疆土分裂成大大小小的領域,平民百姓各隨自己的領主皈依不同的派別。新教徒不承認教宗和大公會議的權威,不接受教會的訓導權,也不接受主教和神父的祝圣、彌撒圣祭以及對圣母瑪利亞和圣人圣女的敬禮、圣事與善工的補贖價值、告解圣事、一部分圣經的解釋等等,只保留了天主圣三的道理和對耶穌基督神性的信仰。
奧格斯堡和約簽訂時,馬丁路德已經在他的故鄉埃斯勒本去世九年之久,這時候,德國北部、瑞士、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英國都已改了教,法國境內正在試圖改教。本來,他對自己的改教似乎應當知足的,然而事實上,他的晚年卻籠罩在愁悶的心情中。在他生前,已經看出他自己在許多點上是失敗了。無數的社會動亂,雖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但是他的偏激思想,卻是真正的導因,他也曾經為他所親眼目睹的德國道德衰頹而悲傷,他蓄意想要改革教會,但是卻造成了教會的分裂,這顯然不是他始料所及。他愿意使在德國的教會擺脫羅馬的政治權力統治,結果卻把各國的教會放在世俗君王的權力之下,使他更生氣的,應該是他的徒弟之間的爭斗,連他所堅持的“只要信,就能得救”以及圣體圣事的道理,也被他的門徒反對,他確實不愿意看到弟子分裂,但是路德言論本身,就已經注定,非分裂成無數的派系不可。
他自以為對圣經有精確研究,他只認定他個人對圣經的看法,不容許別人也有神恩以解釋圣經,他實在缺少了圣人的謙虛,他掘開了教會分裂的洪流,給信仰基督的世界造成了四百七十多年來長久分裂的遺憾。
路德在1517年萬靈節前夕,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那天,宣布他反對贖罪券,寫了九十五條論綱。其實這九十五條的目的并非是號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學教授的身份將贖罪券的神學提出來討論罷了。路德反對贖罪券的曲解和誤用,這不但對人的得救不利,還影響了教會的正常運作。當時的人們認為天國的鑰匙在教會手里,一個人進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們最怕的是死后在煉獄中的刑罰,因此他們相信只要用贖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張贖罪卷能縮短死后在煉獄中的刑罰。而贖罪劵可以在教堂里購買,因此當時的教堂和牧師都很有錢。馬丁路德發現這樣的說法與作法完全不能見容于圣經與理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于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就這一點,路德的神學與天主教會的神學有明顯的不同。1530年路德在奧斯堡會議上為新運動作了解釋,他的改教運動已把基督教歐洲一分為二,更正教會產生了三個主要路線:信義宗、改革宗和英國圣公宗。更正教會主張信徒應該直接和基督聯合,因為基督是救恩的唯一來源。他的救恩借著圣靈的能力和上帝的道的教導,臨到悔改的信徒。不用瑪利亞,也不用圣職人員作祭司來做代求人。上帝會向他的兒女說話,透過先知和使徒、透過圣經、借著個人的啟示,上帝以愛心向受造的人類說話,只要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憑信心可以聽到上帝的話并回答他。
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四面攻擊。羅馬教廷要路德收回他的言論和著作,路德并沒有答應。在他隱居于瓦爾特堡(Wartburg)那段日子里,路德把整本新約圣經由希臘文譯成精彩的德文。在那期間,左派極端的社會行動到處興事,路德于是回到威登堡以穩定大學和教會的生活,并且應付四面八方涌來的攻擊。甚至有的人民誤解了路德說的自由,牽扯到政治,拿了武器去爭取,造成了改教運動的致命傷。路德被羅馬教會定罪,逐出教會。
一層停放有95個豪華石棺,全部屬于霍恩措倫王室成員,其中包括德國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腓特烈三世)(Kaiser Friedrich III,1831-1888)、選帝侯約翰·西塞羅(Kurfürsten Johann Cicero,1455-1499)、大選帝侯(Des Groben Kurfürsten)、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及其夫人Dorothea von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1636-1689)、普魯士第一位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及王后索菲·夏洛特·馮·漢諾威(Sophie Charlotte von Hannover,1668-1705)等人的靈柩。主圣壇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
教堂的二層的模型展示了柏林大教堂在各個時期的不同樣式以及當時的設計方案。樓梯墻壁上的照片記錄了教堂在二戰時被轟炸和損毀的情景。
登上教堂頂環顧柏林全貌。
如果有更多時間仔細看看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