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這些年來新聞媒體上報道最多的詞匯之一,產能過剩的產業消耗大量能源,因為同類型的企業太多。大家都生產一樣的產品,最終出現了供應大于需求的局面,大家為了生存只能打價格戰。到了最后甚至出現賠錢生產的局面,結果就是資源被嚴重浪費,人力資源和社會發展出現了惡性循環。
我們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很多工業產品生產能力都是世界第一,其中化肥,煤炭,水泥,建材,鋼鐵這些產品是嚴重的產能過剩。我自己就是在化肥廠工作,看著每天企業生產的化肥只能以低價賣出去真的很上火。
要知道生產化肥,鋼鐵,水泥這些企業里有大量的產業工人。每一個企業都有可能是當地支柱產業,為當地解決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可你生產我也生產,產能過剩的局面越來越嚴重,大家互相拼價格戰,最后那些弱小的企業最后就死掉了,工人失業社會壓力就增大。
當時我非常擔心這種產能過剩的局面,都是中國人,大家不停的競爭,失敗的企業他們的工人怎么辦?在往后真的不敢想象,但我們中國政府真的是蠻有智慧的,中國的解決方案實在高明。
產能過剩的局面中國政府比任何一個企業都著急,每一個企業著急,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的都是企業發展的問題。而我們中國政府會現在所有企業角度發展來考慮問題,無論是地域的緯度還是時間的緯度都是極為寬廣的。中國政府努力做的事情可能企業根本沒有想到,而且非常符合經濟學原理。
中國的一些產品確實產能過剩,但現在全世界發展來看,歐美國家也是產能過剩,可非洲和東南亞還有南美洲產能短缺。這樣我們中國政府就和當地達成貿易協定,把中國過剩的產品出口給非洲,東南亞,南美洲。
從中國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可以利用十年時間把中國落后的產能外銷到國外,同時開始淘汰那些落后的產業。比如同樣是生產水泥的企業,有的是七十年代建設的企業,有的是就是年代建設的企業,還有一些是近幾年才建設的企業。近幾年建設的企業環保方面還有生產設備更加先進,的而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企業就是產能落后的企業。
我們中國政府恰好就利用把過剩產能外銷的時期對國內落后產能給予淘汰時間,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轉型或是產能升級。這樣中國充分利用好這十年時間,淘汰落后產能,并且讓企業快速轉型發展就會由被動轉為主動。就拿化肥行業來說,在2015年都是產能過剩,到現在過剩已經緩解化肥價格開始上漲。
在對外貿易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和非洲的對外貿易,那些非洲國家就沒有錢。你說我們怎么和他們貿易,這也是歐美國家不愿意和他們貿易的原因。但我們中國不在乎,非洲沒有錢但有大量的原材料,把產品買給非洲在從非洲開采原材料,也就是以物換物的貿易。這樣既幫助了非洲兄弟,也解決了我們中國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盤活了中國的過剩產能。
商業的本質就是解決地區與地區之間物資稀缺與過剩的問題,同樣的商品在你這可能是過剩產品,可在另一個地方就是短缺的產品。產品過剩與稀缺這個過程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那些精明的商人就是善于捕捉信息不對稱。同樣的產品可能在中國的南方過剩,可北方就是沒有把它們賣到北方就容易賺錢。
稀缺與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要你善于思考善于調研,一定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