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這是我讀完《圍城》后印象最深的句子,也是“圍城”的真正含義。
縱觀主人公方鴻漸的一生便是如此,在城外時對城內的景象充滿期待,而沖進城后才發現也不過爾爾,想要逃離現有的困境,不停地從一座城逃到另一座城。而也正是他對待圍城的懦弱決定了他的一生,他無法勇敢的站出來反對困境,卻也無法像當時其他的知識分子一樣自甘墮落,這種不上不下的位置使他平庸,也造就了他平庸的結局。
其實生活本就是由一座座圍城構成的。每一個人都會有生活的目標并為之奮斗,這便成為了生活的動力,但當達到目標之后,原本因不了解而被隱藏的缺陷也就在我們面前一覽無遺,我們在實現目標的同時也被目標所束縛。而大多數人也因此徘徊在一座又一座圍城之間,從一種境遇中解脫卻又陷入另一個困境,“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最終自身也因長期被圍困在城堡中而變了質,正如方鴻漸一般,剛開始是個赫赫有名的“留洋生”,到最后卻為生機所困,這正是圍城對他潛移默化的作用。
圍城的存在是必然的,只要我們身處這個社會,與這個社會進行接觸,就會存在圍城。那么又該如何面對圍城呢?我作為一名準高中生,并沒有過多的經驗,只能提出我片面的觀點。我認為在圍城之中因保持理性的對所處境遇進行分析與抉擇。正如方鴻漸的經歷,若當他在三閭大學時并不是一味的容忍,對身邊的人和事采用一種懦弱的態度,而是明白自己與他們終究不是一路人,盡早辭職離開另謀生路,也不至于最后被動的退出。又如他和孫柔嘉的婚姻,若在婚前他不被失敗沖昏頭腦,看穿了孫柔嘉設下的陷阱,或是婚后不因瑣事而煩心,努力緩和矛盾,也不會最終導致家庭的破碎。
但或許我的想法還是太理想化了。真正的答案,或許還是要在之后漫漫人生路上去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