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花了很長的時間,走出了失業的迷茫期,本以為可以開開心心過生活,然而越往后越發現,這是個讓我“后悔”的抉擇。
走出迷茫,我發現失去了迷茫時候“無拘無束”、“無所顧慮”的生活,一切變得有規有矩,“偷懶”從過去的毫不在意,變成如今的心懷愧疚,似乎一天里只要偷懶一會,人生便從此再無意義,每天無時無刻想著如何走會更快,整天埋藏于學習-行動-再學習-再行動,除了工作以外,必不可少的,就是學習與提升。
歷史研究者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寫到農業革命的時候,提到這么一個論據,他認為:“農業革命的到來,讓過去流浪為生的智人(人類)過得更痛苦”。細想,其實也沒錯,他們原本四海為家、不愁吃不愁喝,看到獵物出現,馬上就能將其捕捉變成一頓美食、更不愁找不到工作,畢竟捕殺獵物,就是本職。
我不想對外告知,我如何走出迷茫期,畢竟個體間存在差異,并不適用每個人,也不想寫某類“雞湯文”,給大家一碗湯,不能大口喝還不給勺子,表面看得口水直流,可回過頭卻無法一飲為盡。就算對外分享我的做法,你也不會冒險相信一個剛畢業的職場新人這些勸誡。
但我能根據我個人深刻的迷茫經驗,告訴正值迷茫或者還未迷茫過的你,如何進一步迷茫到底。成功不可復制,但失敗可以避免。
1
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不會發光
如果你覺得現在這份工作不是你想要的,你的能力得不到成長,讓你不愉快,我建議馬上去向老板來個痛快的辭職,必須提醒的是,不要找好后路再來辭職,要來就來個痛快的裸辭,它能讓你深刻感受到失業后迷茫的快感,以及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吶喊。
如果當時運氣好,你會發現,自己除了干本行,原來什么也不會干,此刻的你,正扮演寓言故事里那只兔子的角色,只不過跑得比你快的不再只是一只優秀的烏龜,而是一群又一群平庸的烏龜,甚至還有些拄拐杖的平庸烏龜。
這個時候,你一定很泄氣,才發現自己一事無成。那么,恭喜你,你已經獲得通往迷茫之路的門票,請繼續悲傷。
在以前公司,有個坐我旁桌的女同事,她與我同期進入公司,并工作了半年,某天中午休息時,她和我聊到,她很早就透過領導層的決策與經營理念,預估到所在的公司無法讓員工大展拳腳,因為都是上級說了算,她想跳槽但自知職場能力不足,于是每天晚上下班后都在家暗地狂學這行所需的知識,等待一個適合跳槽的機會。半年后今天,成功跳槽的她,月薪早已從0.8k提到了5k,在二線城市過著小資女的生活,而我卻在為失業迷茫著。
我不想敬佩她,因為她的做法,使她失去了迷茫所帶來的快感,這是一個反面教材,如果她的故事啟發了你,而你也像她一樣準備著的話,我必須警告你,你將無法嘗到那種失業后迷茫的快感,更無法聽到來自內心深處的自我吶喊。
2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輕松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接觸迷茫這東西,我建議盡可能從自身經驗出發,獲得知識,不要去觸碰各種書籍,無論是雞湯,或是傳記,還是記實,這些書籍只會蠱惑你的意識,讓你乖乖為其買單,然后你會將其放置一旁,作為收藏欣賞。
與此同時,千萬別去了解牛人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因為它們會比書籍更具蠱惑人心的力量,一旦入坑,你一心想通往的迷茫之路,將就此與你告別,你會為此失望。
后方警告,如果你想更進一步接觸迷茫,以下內容建議自動過濾。
3
寫作大咖Spenser(陳立飛)說:互聯網時代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意味著財富重新分配,階級流動活躍。它讓一小撮普通人脫穎而出,站上浪潮之巔,實現財富和影響力的飛躍。
如果說過去是以認知的數量來決定一個人的競爭優勢,那我認為,在當今移動互聯網的不確定性時代,認知數量早已不能構成優勢,取而代之的,必將是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認知深度。
獵豹CEO傅盛說過: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希望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個體,未來的經濟單位將不再是過去的企業,而是個體。提升認知,只會變得越來越緊迫,而只有提升認知,才能及早看到未來。
農業革命使智人(人類)過上了更累的日子,但同時他們也開創了在那個時代里史無前例的人類文明。
告別迷茫日子,會過得很累,可以選擇不過,但比這更累的是,你帶著低淺的認知, 活在這個時代,卻還整天喊著:我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