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寫作,我們擬從四種文體開始:
?寫小故事
為什么?這是因為講故事是人類的天性,人們經常將身邊發生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達、傳播和記憶。古往今來,故事對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故事信息符合人們的接受習慣,更易于被人們接受和理解。
美聯社特寫新聞部主任布魯斯·德希爾瓦認為: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松,讓人覺得有趣。
在我國,故事本身有著悠久的文化淵源,聽故事成為歷代中國民眾最主要的文化消費方式。雖然現在,人類的文化傳播已從口語轉變為文字,從聲音轉變至圖像,但是人類對故事強烈的心理歸屬感也世代流傳下來。
人們可能會很快忘記那些感人的言語、深刻的道理,但一些扣人心弦、代代相傳的故事卻久久難忘,甚至是影響至深。因此,講故事就成為記錄與傳承歷史,詮釋和傳播人類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徑。
人們之所以喜歡聽故事,是因為故事有情節、有細節、有人物命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夠滲入讀者靈魂,打開讀者心靈之窗。
小故事寫作要訣:“口子開掘要小”、“出場人物要少”、“故事情節要曲折”、“細節要感人”。故事短小精干,千八百字內。
寫作中也有一般的套路:對大量的生活素材加以提煉,先找到故事核,圍繞一個中心情節(故事核),集中一個人物或者一個事件,在兩三個不同場合,展開兩三次矛盾沖突,最后使矛盾得到解決。
從自己身邊真實的小故事開始寫起。
?寫游記
創意寫作書系有一本書叫做《一年通往作家路》,其中介紹游記的三個要素、優秀游記的整合、游記寫作指南等。
游記寫作通常表現出兩點:一是渲染“我眼中的風景”,一是描摹“我心中的風景”。
重要的是寫好“我心中的風景”,因為電視屏幕上絢麗的風景片,和日趨完美的攝影藝術已經把“我眼中的風景”給我們展現的如此美好。但這種機械的手段卻永遠無法替代我們個體心中異常細致和深邃的想法。
當我們接觸客觀風景時,內心中種種悲愴或歡樂的印象、感受、詠嘆、顫栗和搏擊油然而生,我們不能不深深地思索自己生存的意義,我們渴望向美的境界升華飛騰。
在游記文學中,大體上歸為三種模式:
1.線蹤模式。敘述方式通常是:什么時候與什么人從什么地方出發,沿途見到什么人、事、景物,這人、事、景物有什么特點,旅游者感受到什么。
它的優點是能夠完整地記述旅游者的一個旅游過程。貼近旅游的自然形態,在審美上具有一種自然的真實感和流動感。
2. 點蹤模式。與線蹤模式相反,點蹤模式的結構中心不是旅游者,而是旅游的對象,它“把作者藏在幕后,讓游覽的地方和歷史充當舞臺上的主角”。
3.心蹤模式。面向的是旅游者的心游。身游和心游是旅游的兩種基本形態。身游屬于現實之旅,獲得直接的旅游印象。心游屬于精神之旅,它常常是旅游者觸景生情后勾起的戀舊心緒,而重新回到記憶庫中的旅游世界中去開辟旅線,組合成一條新的風景線。
從自己最近的旅游開始寫起。堅持喲!!!
?寫隨筆
顧名思義,隨筆為“隨意而筆”,意到筆隨,言盡筆止。
不囿題材,不拘形式。小事一樁、閑趣一縷、靈思一點,形諸文字,即為隨筆。因而廣義而論,隨筆即為玲瓏之散文,精悍,靈活,充滿靈性與靈氣。古代筆記、近代小品文、現代美文均屬此類。
隨筆的寫作,在于信手寫來,“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隨筆寫作材料宜實,角度宜小,手法宜活。
隨筆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繪景、狀物等都可以自由運用。
?寫詩歌
現代詩教,在教育體制里沒有建立起充分的合法性。近代語文單獨設科以后,傳統詩教作為課業的一種方式被取消,很可惜。讀史使人智慧,讀詩使人靈秀。
我們現在如何學寫詩?
第一、古詩今譯。即古為今用,化古詩的意境為新詩的表達。必須強調這與古詩的翻譯不同,要寫成現代詩的形式。古詩今譯是對“新詩”寫作的有益探測和鍛煉,而古詩今譯所生產的文本,也是一種“新詩”,一種被更新的詩。
譬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古詩今譯如下:
《聲聲慢》
是一個人該忘記的時候
卻依舊記得
滿院落敗的黃花
是一個人該離開的時候
卻依舊等待
夜晚來到時的凄涼
雨中的梧桐
佇立著
承擔著
暮色里的愁容
第二、寫“微型詩”
微型詩三行以內不超30字。微型散詩三段以內不超百字。要求文字簡潔,詩里藏針,滴水藏海。譬如:
《故鄉》 ?????作者\ 施云
故鄉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
兩個字
就這么十三個字的一首微詩,卻榮登2015年末中國咸寧“金葉·香泉海杯”第二屆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榜首。一等獎作品《故鄉》共13個字,獎金十萬。
兩個字無疑就是濃濃的鄉愁,但作者并沒有將鄉愁寫進詩里,預設了懸念,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揣測,去思緒,去選擇,去填空。
從這兩種方式開始寫詩是不是簡單很多。可以先試著寫幾首。
我們將會逐次講述上述四種類型的文體的寫作方法等問題。()微信號:langyazag
langyaz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