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 ,閱讀是這個世界上最優雅、最有意義的事情 。閱讀可以啟智,可以多聞,可以煉志,可以靜心,可以怡情,……一句話,閱讀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可惜的是,這個道理我知道得有點晚。關于我的閱讀史,實在有很多話想說一說。
01.年少無知懶讀書
不怕大家笑話,雖然我現在是個語文老師,但是學生時期,我卻很少讀書,直到師范以后,我都沒有讀過四大名著。現在想來,那真是一件尷尬的事,可是當時卻不自知。等有所感覺的時候,已經過去好多年,失去的時光再也追不回。
小學時就別提了,我沒有任何讀書的印象。到了初中,同學多了,但是前兩年還是以玩耍為主,身邊似乎也沒見哪個同學以讀書為樂的。直到初三年級以后,才稍懂學習,看到有人捧著書本,也會湊過去瞄一眼,有時還會借過來翻一翻。
這段時期,我印象最深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賦》,一本是魏巍的小說《東方》。這兩位都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特別火的作家,課本上都有他們的作品。不用說,兩本書都是很文藝的,很好看,我應該是沒有把整本書讀完,但是那種美好的意境卻永遠留在我心里了。尤其是《東方》,我記得里面有個人物叫小雪(這個極富詩意的名字此后又遇見過好多次),我還摘抄過描寫這女孩兒的一段文字,開頭的幾個字至今記得 ,是“小雪的小彎辮”什么什么。因為書很厚,終于是沒有認真讀完。
到師范以后,身邊讀書的人就多了,那時候流行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和韓寒的《三重門》等書,我也是只聞其名,卻沒有邁出讀書的那一步。
就這樣,最適合讀書的年華,我就像一片無所事事的落葉,被奔流向前的潺潺溪水一帶而過。
02.初為人師淺閱讀
很多年以前,我摘抄了一句讀書的格言,作者已經不記得了,但是,這條名言卻始終銘記在心——
讀書,是為了造就完美的人格。
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令我如夢初醒。那時候,我已初為人師,身份的轉變,也讓我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如今又遇到這樣一句話,我覺得這不是偶然的。它必定是在提醒我,讀書不僅對于自己的成長有益,對工作也是極為有用的。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了有意識的閱讀。
我開始買書,《李敖文集》《賈平凹文集》《林語堂散文選》《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等等,不過,這些書大都是盜版書,質量很差,自然讀起來就沒那么順暢。只有那兩年的《咬文嚼字》合訂本才稍稍提起我的閱讀興趣,但是很可惜,因為2012年的合訂本始終沒有買到,后來居然就中斷了對這套雜志的追捧。
另外,由于獨學而無友,我的閱讀活動也表現出一種隨意性,沒有系統,沒有計劃,不求甚解,自然,收獲也就寥寥。
03.漸悟書中滋味長
真正開始閱讀,還是近兩三年的事。這要得益于全民閱讀的浪潮,得益于我們市圖書館的免費對外開放,當然,我對閱讀的逐漸理解以及發自內心的渴求也是原因之一。
那是2015年的春天,公園里、馬路邊到處是花團錦簇 、綠意盎然,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 ,游春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以自己的笑臉和行動歡迎著春天的回歸 。而我的喜悅不僅來自春天的美妙 ,還來自一張市圖書館的讀者證 。有了它,我就可以把喜歡的書借回家讀了。
翻看借閱記錄,我找到了我在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名字叫《宋詞,一朵開在絕情谷的情花》。這是一本詩詞鑒賞類暢銷書,它的裝幀極富詩意,淡淡的粉色封面上,幾枝清新的墨梅橫逸斜出,與書的內容以及作者的個性都很契合,真給人一見傾心之感。
我本就極愛詩詞,對詩詞解讀類書籍自然是愛屋及烏,更何況其中詩詞多是詞中精品,于是,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內,我便讀得如饑似渴,完全沉浸在那些優美的文字構筑成的美麗世界里了。
打這以后,我基本上每周都來一次圖書館,先聽一場講座,再借一本書回家慢慢品讀。
我的興趣 ,主要在散文隨筆。因此,圖書館里索書號為I26大類的幾柜書是我常常光顧的對象 。一開始,我仍舊是隨心所欲,什么書入眼就順手拿回去 。后來,隨著閱讀的逐漸深入,我覺得應該做一點規劃了。
有一段時間,我著重讀現代作家作品,如沈從文的《生之記錄》《瀘溪黃昏》《湘行散記》《月下小景》,通過這些作品,我心中湘西的形象更清晰了,它美麗、神秘、純樸而又險惡。同時,我對沈從文這個人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有傳奇的人生經歷,他當過兵、打過仗,他沒有上過多少學,他的學校就是生活、是社會,他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與張兆和的美好的愛情,他后來放棄文學創作而從事古代服飾的研究,等等,一個立體的沈從文屹立在我的心里了。
除了沈從文 ,我還讀梁實秋,讀豐子愷,讀林語堂 ,讀朱光潛,讀周作人,讀老舍和夏丏尊……這一大批民國作家,他們身上那種從容不迫、優雅大度的氣質深深感染著我 ,使我懂得生命的價值,懂得人生的意義。
后來,我發現一批當代學者型作家作品,于是廢寢忘食,如北大李零教授的《花間一壺酒》,人大孫郁教授的《文人的胡同》,等等。他們的作品流露出當代學者對歷史,對文化,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通過閱讀這些文字,我領略了學者思維的縝密和思想的深邃,真是甘之如飴。
說起當代作者,我最喜歡的,有三位:汪曾祺、史鐵生和蔣勛。我想依我的閱讀順序分別說說他們。
我最先接觸的是史鐵生 。《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 》《病隙碎筆》《務虛筆記》《妄想電影》《命若琴弦》……當年,凡是在市面上能見著的集子 ,我幾乎都會買下來。
我喜歡史鐵生這個人,這個“職業是生病,業余搞寫作”的作家無數次將我代入他的故事;他的喜怒哀樂 ,他的思考和發現,他筆下那些如夢幻般的情境令我著迷 ,令我向往;當然,我也欽佩他的毅力和達觀 ,如蘇東坡一般 ,那是洞悉世事、看透生死以后的從容淡定。
我自然也喜歡史鐵生的文字,詩意,質樸,冷靜,睿智,令人遐想,啟人思考,回味無窮。
汪曾祺再次進入我的視野,是他的散文集《人間草木》。從前年開始,我突然對植物發生了很大興趣,不僅經常查找周圍遇見的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也逐漸找一些植物方面的書來讀,像《野花》《大自然的守望者》《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書,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一方面認識了更多的植物、了解了植物世界的奇妙,另一方面對植物的喜愛更加強烈了。這時候,我看到了汪曾祺的《人間草木》,山丹丹、枸杞、槐花、紫薇、桂花、菊花、葡萄,等等,林林總總,形形色色,汪老寫草木,亦寫人,妙趣橫生,韻味十足,讀過這樣美妙的文字,你會覺得,任何平凡的草木一到了汪曾祺的筆下,都會搖身一變,變得有趣有味起來。
汪老的平淡自然的風格,一下子喚起了我的興趣,隨后,我把圖書館所有能找到的汪曾祺的集子逐一借來,細細欣賞。《以歡喜心過生活》《旅食與文化》《五味》《憶昔》《生活,是很好玩的》《獨坐小品》等,平淡的生活,平凡的物事,始終透露出汪老對生活的熱愛,對和諧的追求。
讀這樣的文字,心境是澄澈的。于是,那段時間,我分專題書寫了閱讀體會,分別是《汪曾祺筆下的植物》《汪曾祺與水》《汪曾祺筆下的人物》《汪曾祺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個地方》等,由此表達我的尊敬與喜愛之意。
這幾年,臺灣學者、作家蔣勛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僅有《美的沉思》《蔣勛說〈紅樓夢〉》《蔣勛說唐詩宋詞》等文化作品,同時,他又陸續創作了《舍得,舍不得》《孤獨六講》《品味四講》《生活十講》《島嶼獨白》《此時眾生》等隨筆。前者文化氣息很濃,我還未來得及閱讀,我讀過的是他的生活氣息飽滿的作品。
蔣勛先生是美學家 ,無論是帶著《金剛經》去旅行 ,還是衣食住行;無論是品味孤獨,還是對價值觀 、倫理、信仰、物化、情欲等問題的思考 ,他都能從美的角度出發。他在《品味四講》里說,“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 ,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悠閑,美應該是生命的一種豁達 。如果處在焦慮、不安全的狀況,美大概很難存在”。沒錯,讀蔣勛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種從容和悠閑。
在現當代作家作品里徜徉得久了,有時我也會換一種口味,去年的某一段時間,我就專注于古代隨筆、筆記、小品文的閱讀,比如張岱的《西湖夢尋》和《陶安夢憶》,李漁的《閑情偶寄》,張潮的《幽夢影》,還有《日記四種》和《閑書四種》等。古文優雅恬淡,最近自然,是我持續不斷的喜愛。
近一年多來,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專業知識的欠缺,我覺得必須改變現狀了。于是,我開始閱讀一些專業書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還有許多當代語文名師的教學專著。我又訂閱了《語文教學通訊》和《中學語文教學》等專業雜志,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技能。
這幾年的閱讀經歷 ,讓我越來越覺得以往虛度的時光是一種罪過 ,設想一下,假如我能夠早一點醒悟 ,學生時代就把很多重要的作品讀過,如今的我的生命一定更加豐潤 ,更加深厚。但是 ,時光不能倒流,失去的也無法挽回。好在我終于醒悟了,為時還不算太晚。陶淵明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對我來說正合適。以后的歲月里,我將繼續把書作為最好的伙伴 ,把那些想讀而未讀的、一生中必讀的好書認真讀一讀。
生命中能以書為伴,是最值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