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會不約而同地呈現出相似的敏感期,比如:
4-12月,吃手,什么都往嘴巴里放;
6-12月,扔東西,拿起來又扔掉;
1-2歲,走路,摔倒又爬起來;
1-2.5歲,說話,掌握復雜的語言;
3-4歲,喜歡玩積木、貼紙、畫畫,不停問為什么,執拗;
4-7歲,喜歡數數,喜歡問幾點了;
5-7歲,喜歡符號,認字能力提高;
……
但最終呈現出不同的興趣稟賦:
多數小朋友六七歲之后就只偶爾畫畫了,但有的小朋友對顏色、繪畫的喜歡一直保持;
多數小朋友了解基本數學常識后,就只在課堂上學習了,但有的小朋友始終熱愛數量和空間思維;
很多小朋友認完字后只讀教科書,但有的小朋友迷戀大量閱讀……
孩子小時候都是一粒種子,長著長著,變成了百花,不同的顏色、形狀和香味。
我們說一個孩子優秀,標準應該是:
身心健康、學習能力強、道德水平較高、審美和自我發展能力較高。
但在操作過程中,往往簡化成:
學習好,不被人欺負。
今天我們不討論理想,只著眼現實談辦法:
如何對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讓他接近他的最優秀。
我們往往情不自禁地掉進一個思維陷阱:
逼迫孩子做他最不喜歡做的事,來磨損他的自信。比如:
發現孩子不喜歡寫作文,于是逼迫他上作文輔導班。
發現孩子數學不好,于是給他報個數學補習班。
發現孩子不擅長和別人打交道,于是帶出去逼迫他和小伙伴玩。
發現孩子手腳不協調,就千方百計讓他參加籃球隊。
但在孩子自信還沒有建立起來前,匆忙做這些,后果往往是雪上加霜。你付了很多學費,孩子卻更不喜歡寫作文了,更不喜歡數學了,更內向了,不喜歡打籃球了……
我不是說這些不能做,而是不能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做。
在大自然里,小鳥出殼后,鳥媽媽到處去給它找蟲子,喂給它吃,小鳥的體力不斷積累,羽翼不斷豐滿后,鳥媽媽把它推出窩,小鳥才能學會飛翔。如果小鳥剛出生,鳥媽媽就心急地把它推出窩,小鳥就會立刻摔死。
孩子也一樣。一個已經有自信的孩子,挫折和磨難會激發他的潛力;一個自信和自我意識非常健全的孩子,否定、苛責、孤立都無法傷害他。相反,健全個性發散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讓環境無法抗拒他。
但問題是,孩子的自信哪里來?你無法搖晃著孩子說:“你要自信!”或者大吼:“你為什么這么軟弱!”就能打通他的任督二脈。
自信會來自孩子笨拙地系扣子時,你那一聲聲“快點、快點”的催促和滿臉嫌惡的表情么?
自信會來自你先包辦他的生活、作業安排,等他習慣后又不斷埋怨的冰冷語調么?
自信會來自白天乖乖在幼兒園坐著、晚上乖乖在家坐著、周末乖乖在媽媽車上坐著的單調生活場景么?
自信會來自小群體比較時,自己總是最差么?
不會。
永遠是生活的各種細節,而不是你的主觀意愿,塑造孩子的一切啊。
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自信,就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力,陪伴他做他最感興趣的事,還要耐心等他發現自己的天分所在。
他擅長讀書,就給他買書。在選書的時候,充分運用你的鑒別力,故事的有趣、繪畫的精美、語言的精準、邏輯的自洽、印刷的安全、價值觀的恰當……但在陪他讀書時,充分運用你的克制力,隨便他讀哪本,讀幾遍……偶爾問問他為什么喜歡,充滿欣喜地和他交流。就像開車,你掌握著剎車就好了,把方向盤交給他。
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給他買各種畫紙、畫筆和顏料。帶他去看畫展,給他介紹各種繪畫流派。帶他去大自然,去九寨溝看最繽紛的色彩,去帕勞看最繽紛的海底世界……
他擅長數學,就幫他強化。去超市買東西,把比較價格和計算的任務通通交給他。每個月請他幫自己記賬。帶他去上奧數。去學編程……
他擅長人際關系,就不斷帶他和小朋友玩。我家孩子幼兒園時有個同學,叫奇奇。他好擅長和人相處。兩個小朋友玩玩具,他總是讓別人先挑。過一會兒又耐心告訴別人,自己這個多好玩,倆人交換。一群小朋友玩,大家吵架就來找他,他調解得好好的。如果隊伍里有更小的,或者不合群的小孩,他單獨去和那個說話,帶著他融入。我們都超愛跟他玩,只要他在,大人就很放心。他的父母,是給中學生補習數理化的,并沒有大事業,但非常樂觀大氣,總是未語先笑,讓人如沐春風。
這個孩子一直是班長,長大后也許是領導者,也許是一個小群體的意見領袖,也許是個受人尊敬的普通人。但他一定很幸福。
所以,請不斷讓孩子做他最擅長的事,暫時避開孩子不擅長的事,先打造起孩子穩固的基礎自信。興趣和信心,是后面紛繁復雜的各種教育,堅毅教育也罷,挫折教育也罷,所依賴的前提。
當然你會問,那孩子不擅長的方面,也很重要,就不管了么?
當然不是。明天我們再聊:如何彌補孩子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