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個華裔寥寥的小鎮(zhèn),春節(jié)對我們來說和其他日子并無兩樣,倒是少了震耳欲聾的炮竹聲,我家的貓咪們紛紛表示很愉快。
我向來不喜節(jié)日,主要是不喜歡熱鬧后的寂寥,對比太強烈反而讓人失落,春節(jié)尤其。童年記憶中關(guān)于過年的那些熱鬧再也無法復(fù)制,就讓每個日子都平等待遇,反正都是三餐,一樣的日出日落。
過年的年味濃郁其實是有條件的。首先家里要人口多。小時候外公外婆,舅舅阿姨,加上我和妹妹,三代同堂,小小的房間擠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沒有空調(diào)暖氣的房間也熱氣蒸騰。其次家里長輩對過年的儀式有一定之規(guī),全家老小都遵從,不亦樂乎。最重要的是家人之間那份感情,讓大家天南海北奔襲而來,笑聲不斷。
從有記憶開始,春節(jié)就是一年到頭最盼望的日子,對孩子來說意味著美食,新衣,壓歲錢,還有長輩們舒展的眉頭,不再愁苦的面容。離春節(jié)還有一個月,外婆就開始準(zhǔn)備腌制醬油肉,鳳鵝,咸雞,這些是涼菜的最好材料。我們這些孩子也要幫著打下手,家里有個小石磨,黃豆炒熟后就用小石磨磨成黃豆粉,我竟然忘了這是做什么的材料了。接著要磨的就是糯米粉了。白白的糯米拿水泡一晚,一邊磨一邊添水,石磨的出口拿個白布袋接著,慢慢濾干水,大年三十晚上的糯米湯圓就靠它了。寧波湯圓最傳統(tǒng)的餡料就是黑芝麻,主要成份是豬油,白糖和黑芝麻。黑芝麻炒熟在石頭容器里搗碎,豬油塊挑去絲,和白糖揉在一起成團,像和面一樣,非常需要體力。這種如今看來熱量超高的甜食在當(dāng)時絕對受追捧,隨包隨煮,堪稱過年最經(jīng)典的甜點。
一邊準(zhǔn)備這些費事費力的食材,到了過年前兩周整個家里都變得忙碌起來。那些常年用紙蓋著防塵,端放在櫥頂?shù)拇晒抟矔恍⌒哪贸鰜聿潦?,那些百花童子的圖案古色古香,里面放著啥我也忘了,好像曾經(jīng)放過月餅之類的點心。不管怎樣,孩子們和小貓一樣,對難得一見的東西充滿好奇,但我們絕對只能看,不能碰的,所以至今也只有些模糊的記憶。房子不大,雜物不少,打掃的內(nèi)容更多是清洗床單被套,在沒有洗衣機,冬天寒風(fēng)凜冽的上海,家里的主婦都雙手紅腫,還會長凍瘡。等到離春節(jié)才10天不到時,在外地的親人就陸續(xù)回家了,小阿姨會從寧波一只雞一只鵝的乘輪渡而回,大阿姨會拎著綠色行李布袋,里面裝滿東北的瓜子松子木耳之類的土產(chǎn)坐火車而回,在廣州參軍的舅舅帶來的是五顏六色的水果糖,加上專為過年采辦的年貨,紅棗,花生,魚肉蛋奶,一場美食盛宴所需的食材也就差不多了。那時雖沒冰箱,但冬天氣溫低,除了熱菜現(xiàn)炒,涼菜都提前準(zhǔn)備,放在瓷缸里,每頓飯盛出一份很方便。寧波人家的年夜飯涼菜常吃的是四喜烤麩,水筍燒肉,鰻鲞,咸雞等等,另外需要做的就是酒釀和蛋餃,還有炒得肩酸脖子痛的瓜子花生。
打掃房間,準(zhǔn)備年菜外,就是準(zhǔn)備新衣。家里老小大都會翻出平時舍不得穿的錦緞棉襖,呢子外套,連外婆常年套著的袖套也摘了,洗澡理發(fā)用火鉗燙一下劉海,人人都看著那么精神喜慶。轉(zhuǎn)眼就到了大年除夕夜。
新衣服是大年初一才能穿的,所以除夕盼望的是壓歲錢和年夜飯,還有午夜時分的炮竹煙花。我們家大家庭,小小的房間要想大家都能坐下就得靠可折疊的圓臺面放在方餐桌上,大家緊緊挨著團團坐,真正的親密無間。從一早開始,家里女眷們就在小小的廚房忙碌,洗菠菜,洗薺菜,煎蛋餃,一邊聊著家常,一邊手腳不停。孩子們興奮地跑上跑下,餐桌上漂亮的塑料果盤裝了糖果,花生,瓜子,加應(yīng)子等零食,我們會偷偷拿一個再悄悄蓋好,外婆如果不管著,估計沒等天黑就空盤了。年初一也是大舅的生日,老大昌的奶油蛋糕也少不了,現(xiàn)在想想那嫩黃色奶油蛋糕的滋味,口水就忍不住啦。
除夕早午飯都比較湊合,大家都等著晚上這頓大餐,我們這些孩子是最積極的小跑堂,廚房里擺好了平日舍不得用的漂亮瓷盤,一盤盤涼菜擺好,苔條花生,龍蝦片炸好,肚絲切好,熏魚,咸雞,烤麩,至少8盤,外公主位坐好,大舅他們也就落座了。照規(guī)矩女人孩子上不了主桌,但外公外婆也不太講究,孩子都坐著吃,外婆自己一定是不肯的,連帶著大舅媽大姨她們都在廚房忙碌,十幾口人確實也坐不下。外公喝黃酒,溫一下加個話梅,甜絲絲的,我偷喝過一口。會喝酒的舅舅們陪外公喝,孩子女人喝汽水果汁。等酒過三巡,涼菜吃得差不多了,撤下幾個空盤,熱菜就上桌了。大舅媽和小舅的手藝很好,他們輪流掌勺,最愛吃小舅做的糖醋排骨和糖醋里脊,大舅媽做的是本幫特色,口味絕佳,但沒有寧波菜那么咸,賣相也很好,那條松鼠桂魚是必須整頭整尾的,取個好意頭,年年有余。雖然一年到頭這么豐盛的飯菜難得一見,但一下子大魚大肉的,平常素慣了的腸胃還是思念清淡可口的綠葉菜,清炒菠菜,薺菜年糕,馬蘭頭拌香干,總是最受歡迎,等到最后那個燒著碳的銅爐火鍋上桌,里面的肉圓,蛋餃,粉絲,白菜,肉皮,冒著熱氣,就圓滿了這頓團圓飯了。
飯后阿姨舅媽們忙著洗碗,收拾餐桌,家里男人們聊天喝茶嗑瓜子,幾年后會有春晚看,還沒有春晚的時候大家就自娛自樂,外公會坐沙發(fā)上瞌睡,外婆就開始忙碌著包湯圓了。等到臨近午夜,家家戶戶點響炮竹,孩子們兜里都有糖,大人們也開心得和孩子一樣,煙花點亮了每張臉上的笑容。
吃了一碗甜甜的湯圓,外公外婆舅舅阿姨都會給壓歲錢,新衣服也擺在了枕頭邊,若不是實在是睡意朦朧,怎么舍得睡呢。
這一晚上必是睡不安穩(wěn)的,外面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響了一夜,似乎一下子就天亮了。平常叫不醒的孩子們都早早起床,穿上新衣,給每個長輩道一聲新年好。大年初一很少走親訪友,大家還是在自己家里團聚,初二就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了,和姑爺們拎著蛋糕香煙和美酒回家拜年了。初三開始就是各家拜年,去淮海路看彩燈,繼續(xù)吃吃喝喝,直到年菜吃膩,開始想念青菜泡飯。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過年開心的是孩子,放松的是男人,最辛苦的是女人們。沒有寬敞的廚房餐廳,沒有充足的食品,沒有洗衣機,沒有冰箱,家家戶戶都如此,過一個年她們要瘦一大圈。洗碗就得把手洗皺了皮。但這種辛苦是值得的,這種團聚一年一次,日子雖簡單清苦,但總是安穩(wěn)的,有盼頭的。那時老人還健康,食品還安全,治安也不錯,最多鄰里之間因為曬被子之類的瑣事爭個幾句,似乎歲月還是安好的。
后來回了新疆,在爺爺奶奶家過年,冰天雪地中和表弟上街,一跤連一跤摔,恨不得爬回家。除夕夜包餃子,酸菜羊肉餡是我懷念至今的美味。拿了壓歲錢打麻將,全部輸了,唧唧歪歪讓爸爸替我贏回來。新疆的物質(zhì)條件遠(yuǎn)不如上海,日子過得沒有南方人精致,但也少了很多折騰和講究,一大家人圍坐一起熱熱鬧鬧吃餃子和年菜,女眷不上桌的習(xí)俗相同,奶奶和幾位嬸嬸姑姑還是在廚房忙碌,孩子們反而大咧咧地圍著爺爺吵鬧。
人生就是各種體驗,有些感受再也不會重來也沒有必要強求永遠(yuǎn)。隨著爺爺奶奶的離去,一大家變成了很多小家,即使想湊一起熱熱鬧鬧過年,老一輩體力大不如前,小一輩工作孩子忙得四腳朝天,最后都是直接去飯店吃一頓,這年夜飯的感覺和平日聚餐也沒什么不同了,只是餐廳那糖醋排骨的味道怎么也比不上記憶中的美好了。
如今我在異國他鄉(xiāng),春節(jié)也就是日歷上的一個日子。但起碼我很幸運,我過了那么多年有年味的春節(jié),聽過外公喝得開心時突然說幾句洋涇浜英語,見過外婆穿著那件藏藍(lán)色對襟棉襖笑容可掬的樣子,似乎還能聞到新疆冬夜雪地的味道,耳邊響起那令異鄉(xiāng)人淚流滿面的鞭炮聲,將記憶中的場景重溫一遍,對我來說,也算是過了一個很難忘的春節(jié)了。
親人朋友們,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