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了一條自問自答式的朋友圈。問:書讀得多有什么樣的體會?答:這樣你就不會在朋友圈里曬心靈雞湯了。除了點贊的,下面的評論多是,要多讀書。
現在問題來到了你面前。你是接受這個答案,還是否定這個答案?這決定你對雞湯的態度,也影響你對讀書的態度。
按照慣性思維理解,讀書多了,自然對這個世界的一些現實看得更清楚,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與思考,不再人云亦云。知識的豐富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強大,讀書就是把自己變強大最有力的工具。
如果打破這種慣性思維,你有沒有想過,其實讀書是最大的心靈雞湯。因為雞湯文是剛需,而想獲得喝雞湯的舒適感,讀書是最優的選擇。如此一來,曬雞湯也并沒有什么不妥。
我們先來說說雞湯文這件事。
朋友圈里最火的,毫無疑問是雞湯文,各式各樣的雞湯文。雞湯文一般開篇先講故事,故事都是身邊事,比如說某個朋友的,或某個同事的,某個遠房親戚的,總之給人感覺這個故事很真實,可信度高,故事中間時不時夾雜幾段金名,故事講完,最后得出個刷新三觀的觀點,Ok,打完收工,一篇新鮮的雞湯文出爐了。
如果你訂閱了很多的公眾號,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大部分的公眾號都集中在晚上8點到10點這段時間發送。尤其是那些閃著人生哲理火花的標準雞湯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民日報公眾號,每晚10點左右,一篇標準的美文雞湯,熱乎乎地準時端到你面前。
連人民日報這樣的公眾號都知道天天發美文雞湯來助眠,其他公號還有什么理由不追隨的。
雞湯是剛需,一點也不假。
很多反對雞湯的人,包括我在內,我們反對的是什么?其實不是雞湯的觀點,人們需要反常識的觀點,需要煽情的故事與狗血的劇情。可是這些令人贊嘆的觀點背后,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往往是洗腦、麻醉,甚至是毀三觀。一篇好的文章,無法提供技術上的解決之道,起碼在價值觀的引導上,不要出玄娥子,可是往往很多文章都把讀者當成了烏合之眾,而且,他們居然成功了。
比如說一篇寫金錢的文章,文章觀點是不談錢才傷感情,咦,觀點反常識,讀者有共鳴,故事也生動,好文。可是作者偏偏要起個哄,說這就是個金錢社會,你談感情就是傻,你不談錢就是裝,然后說,我們不要再做生活中的傻子了,更要撕掉虛偽的面具。看看,多么有煽動性的觀點與態度。結果呢,點贊無數,轉發無度。
再舉一個最牛X的人的例子。
作為雞湯文教母級的選手,咪蒙火了,火了自然就有人研究。每個人的成功都不可復制,但是可以研究出來去騙人。
有人總結咪蒙文章三大特色:臟話,自黑,神吐槽。仔細一琢磨,說得還挺對的。她那篇帶“low逼”標題的文章出街以后,突然很多標題都現出了“逼”這個字。不知道寫這些標題的人是咪蒙逼的,還是他媽逼的。
此外,咪蒙的那篇《如何寫出閱讀量100萬+的微信爆款文章》,我曾本著學習的態度仔細研究過,不得不佩服,她總結的真是特么地又準又狠。參照她這篇文章,只需要滿足其中的三到五條,就是一條標準的雞湯文了。如果能全部滿足,那10萬+指日可待。
其實咪蒙談到的寫作爆款文的秘訣在一本叫做《全新思維》的書中也有類似的闡釋。書中講未來是屬于右腦思維的人,引導未來的六大能力是:設計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響能力(Symphony),共情能力(Empathy),娛樂感(Play),探尋意義(Meaning)。這其中的六大能力與咪蒙文章中的觀點十分接近。大家不妨找來讀一讀,對比一下,自己是否具備引導未來的能力。
但咪蒙的成功,又絕不是以上三點這么簡單,咪蒙在公號里曾經推薦過100本繪本的書單,這個書單最早是2012年在南方都市報的深圳周刊上推薦過,后來又編入了咪蒙的書里。從這個書單可以看出,咪蒙的閱讀基礎有多深厚。
問題又回到了讀書上。既然大家對雞湯文有如此強烈的渴望,為何我們不能通過讀書去滿足自己獲得心靈舒適的感覺呢。
你如果喜歡唯美的文章,可以讀周國平,讀畢淑敏,讀林夕,讀李娟,讀吳念真。如果需要共鳴的故事,可以讀《活著》讀《擺渡人》讀《偷書賊》讀《無聲告白》,這么多好的雞湯,為什么不去讀,而非得流連于朋友圈那些短文呢?
你可以有一千個不讀書的理由,可讓人悲傷的不是你都不讀書了,而是你越來越愛讀朋友圈里的雞湯了。
而如果你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在朋友圈里曬心靈雞湯也不會有什么問題。一個愛讀書的人,曬的雞湯也難喝不到哪去。
就怕那些既不愛讀書,又愛曬心靈雞湯的人。你們快愁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