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30
這句話其實在坊間非常流行,甚至,會成為一定圈子內的“政治正確言論”:
有錢了不起啊?
某種意義上,這是語言文字本身作為表達工具常常過于簡陋、過于含混造成的。我猜,絕大多數人在說這話的時候,實際上要表達的意思是:“雖然你有錢,可是你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或者是:“我并不會因為你有錢,就覺得你有什么了不起。”
雖然這些都是對的,但過于含混的表達其實常常會反過來塑造自我理解。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內嵌著一個“自我保護機制”,它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盡量去保證自己不會產生“ 心理崩潰 ”。
長得丑的姑娘很少有可能收到情書,可她們對自己“收不到情書”的這個事實有著屬于她們自己的另外一個解釋:“我才沒有她們那么不正經呢!”
吐槽抱怨,嫉妒憤恨,這些都是我們的某種本能,不論你愿不愿意承認,它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學習各種技能,戰(zhàn)勝天性的過程。
當我們展現這些天性的時候,我們會自然將它“合理化”。所以那些在你看來不順眼的事情,就會越來越不順眼。
如何克服這樣的本能呢?
其實方法不復雜,你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對我的成長有沒有幫助?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做。做著做著,你就會自然去“合理化”它,進而督促自己把它完成。
有一些不美麗的天性沒關系,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利用它們。
再比如,很久之前,我自己就是不怎么會說話的人,經常說話得罪人,經常說話不得體——可當時我對自己的這個缺點有著另外一個“理直氣壯”的解釋:“我這個人就這樣,說話不會拐彎抹角,只會直來直去……”
上學的時候,并不是所有成績差的學生都自卑的,相反,他們通過自己的一套解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優(yōu)越感:“別看他成績不錯,可實際上什么都不會!”或者:“我媽說了,現在成績好的將來不一定就過得好!”
尤其后面這句話,格外具有迷惑性,因為它看起來就是真的——可事實上,現在成績差的,也同樣將來不一定過得好;進一步,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將來都不一定過得好,可問題在于,同樣被表述出來的“不一定”實際上卻并不一定相同,那八成的概率也是“不一定”,兩成的概率還是“不一定”,怎么可以等同視之呢?
當我們沒錢的時候,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就會跳出來,嘗試著給我們找出另外一個能讓我們心安,不至于使我們崩潰的解釋,一個角度不行,就換個角度,不行就再換,直到找到為止。
比如“有錢了不起啊”,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個可以讓自己“足夠心安”的解釋。我們常常聽到的“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錢買來的”也是這種——事實上,確實有用錢買不來的東西,所以,你有錢沒錢都買不到,于是,“有錢”不是優(yōu)勢,“沒錢”也不是優(yōu)勢,最終的結果是,“沒錢”依然是劣勢,因為沒錢的話,“能用錢買到的東西”都買不到,這豈不是更慘?!
這種行為,平日里我們將之稱呼為“找借口”,雖然是個不太精準的概念,卻也能湊合著用。
所謂的“找借口”,就是為一個“無法接受的現實”千方百計地去找一個令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釋,一個不行,就換另一個,再不行,就接著換,實在找不到,就耍賴,反正“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現實”(現實是什來著?)
“有XX就了不起啊”真是一個萬能的模板。
在這個句型的幫助下,你甚至都不用思考,就能找出無數個“借口”。
這剛好符合了多數人“找借口”的剛需。
人總是習慣去做簡單的事,而回避困難的。相比于“找借口”這么簡單的事,“找方法”就顯得無比困難了。
但是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在這一次選擇中產生的。
對于你來說,生活中真正的剛需到底是“找借口”還是“找方法”,將極大程度影響你的未來。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事情一定有解決方法,但做不好事情一定有對應的借口。你愿不愿意放棄部分安全感,試著去找一下方法,將是你成長的最關鍵因素。
找借口,這個“自我保護機制”,本質上來看,就是一種“鴕鳥策略”。鴕鳥遇到極端危險的時候,就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面而臥,甚至將頭鉆進沙中,身體蜷曲一團,完全不顧除了頭之外的部分其實無法隱藏(據說偶爾能因為鴕鳥自身暗色的羽毛而偽裝成巖石或者灌木叢,躲掉一些其它動物的追捕,可獵人常常不可能被它們這樣就蒙混過關)……
進而,這種思考模式,往往是“不顧一切”,“只要有一點說得過去就行了”,于是,若是你仔細觀察一下那些有“找借口”習慣的人,你就會發(fā)現他們早已經養(yǎng)成了習慣,不僅在找借口的時候這樣,事實上會在任何時候都只能做到“膚淺地思考”,處理任何“因果關系”的時候,都是哪怕有那么一點微弱的聯系,都直接跳進“因果結論”,完全不顧還有很多其他情況需要分析,需要判斷……他們過分豐富的“找借口經驗”,使得他們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深度思考,甚至,他們永久喪失了一種能力,分析能力——唉!這可是搜尋財富機會必不可少的能力。
甚至可以直接這么說:
搜尋財富機會,只靠分析能力。
以后我們還會討論,最終會明白,其實,連運氣這東西,其實也一樣受分析能力的影響,不信走著瞧。
“分析并作出判斷”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并不局限于投資理財。
不論你是過馬路,還是選擇職業(yè),最終都需要你根據現有的情況,做出最合理的判斷。
我們之前講過的珍惜注意力,拋棄部分安全感,都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判斷力上。
你看那些“有錢人”,幾乎都是善于觀察的人。
很多時候,他們并不需要自己去試錯。看著傻瓜如何冒險,從中汲取經驗就可以了。
當然,他們也會去實踐,只不過他們會躲掉明顯的坑,達成目標的效率就相對高很多。
話說回來,我們不找借口了,我們面對現實罷,“有錢究竟哪兒了不起呢?”
為了方便我們分析得清楚,得先明確一下“了不起”的對象究竟是什么?你有很多錢,我沒有多少錢——假定這是一個現實——那現在,“了不起”的對象,并不是你或者我,而是“你和我之間的財富差異”。
對,那個 “ 差異 ” 很 “ 了不起 ”。
不僅中國如此,每個國家都有“合格投資者”的定義。
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下列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1. 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
2. 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這里的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份額、資產管理計劃、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保險產品、期貨權益等。)
“單個項目投資能力不低于 100 萬元”,這個條件的意思是說,合格投資者基本上應該有能力投資若干個 100 萬元的項目……100 萬元,聽起來并不多,因為在中國很多家庭買房,動不動就幾百萬元(當然,其中絕大多數家庭是貸款幾百萬元才能買房)。
可實際上呢?甲有 100 萬人民幣的閑錢,乙有 10 萬人民幣的閑錢,這中間的差異是 90 萬人民幣,9 倍……已經是很大的差異了,可若是再細想想,很可能遠遠不止 9 倍,而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差異。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候真的很大,大到超出你的想象。
無論是思考方式,還是腦子里的邏輯概念,可能都有著天壤之別。但是我們卻發(fā)現不了。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隱性的,我們無法一目了然地區(qū)分它們。
但是“金錢”則不同。它就實實在在地擺在那里,是多是少,馬上見分曉。所以自然會戳中一些人的玻璃心。
但是“認清差異”是我們消除差異的第一步。
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事實,不敢正視現實差距,那即便有再好的方法,也不能幫你擺脫困境。
看到了別人的財富,要想到這只是內在差距的外在體現而已。
試著去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從內到外不斷磨平差距,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地方。
算算唄。你一個人,在北京生活,每月稅前工資 2.5 萬人民幣,稅后,再算上五險一金之類的,拿到手 1.7 萬多一點點,在不特別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你能存下多少?很多人兩千都存不到——這是事實,更是另外一些月入僅 5000 的人想象不到的事實。假定每個月能存下5000,一年也才總計六萬,簡單一算,也就是說,需要 15 年的時間才能彌補那“90萬的差異”——這還是在下面的兩個前提下:
1.假定沒有任何意外發(fā)生(15 年沒有意外發(fā)生其實很不可能);
2.假定那差異 15 年后不會變大……
這里的核心與關鍵在于:你能活幾個 15 年?
差異很大,差異很了不起——是否認真尊重那個差異,在我看來實在是最重要的“大腦重塑”動力。不尊重那個差異,就會沒完沒了地接著找借口,最終無論愿意不愿意,都要事實上忍受那個差異帶來的后果與壓力——而后大腦被塑造成另外一個樣子;反過來,尊重那個差異,就等于已經接受現實。認真面對現實的人,即便是“難受”,也是“正確的難受”,因為那個“難受”會促使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此同時,大腦不斷被塑造成一個更適合尋找機會、積累財富的機器。
開始深刻地對待“積蓄”這個行為;
開始認真篩選必要的消費;
開始認真投資自己(其實主要是時間與注意力);
開始真正全方位關注自己的成長,因為不成長,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滿意的現狀;
開始認真向那些“有錢人”學習,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對的,而不是上來就直接冒出“你有啥了不起啊?!”之類的念頭;
開始了解思考質量的價值,于是不斷刻意地提高自己的思考質量,磨煉自己的思考模式;
……
我們很難想象這世界最有錢的人究竟有多少錢,但,我們通過統(tǒng)計數據很容易理解窮人有多窮——進一步很容易明白如何才能盡快做到“沒那么窮”。
幾年前,美國一家公司做過調查,在美國,大約有 43% 的成年人拿不出救急用的 1000 美元——這可是在發(fā)達國家!中國的信用卡發(fā)行歷史,從1986年中行北京分行發(fā)行長城信用卡開始算起,到現在 30 年了,大面積發(fā)行信用卡也有十多年了——沒多久,美國的這個比例,在中國也可能對應:估計有40%以上的成年人其實根本拿不出一兩千塊人民幣的救急錢。
你想辦法盡快給自己存上個一萬元人民幣的“救急錢”,不急到一定地步就堅決不用,就放在那里——你可能已經瞬間超過國內 60% 的成年人了。很遺憾,確實就這么簡單。
這世界的財富分配不均,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基尼系數一直在不斷增加。據英國樂施會 2015 年的報告分析,到了 2016 年,你只需要有 7.7 萬美元(不到 50 萬人民幣)的財富,就已經成為全球前 10% 最有錢的人了;而若是你擁有 79.8 萬美元(不到 500 萬人民幣)的財富,那么你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的人了……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擺脫貧困”對那些肯思考,肯進步,肯琢磨,肯通過嘗試不斷糾正錯誤的人來說,其實并不難,“大富大貴”很可能并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但,反過來看的時候,大多數人之所以窮,在今天這樣的時代里,真的只不過是思考質量不佳造成的——自己的大腦被自己逐步塑造成了另外一個樣子,還是在自己全然無知覺的情況下。
從今天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積蓄罷。別只盯著那數字,要學會用比例思考,要學會關注差異。
我們之前說過,你要看得見別人的好,這樣自己才有可能成長進步。
加上一個“的”字,你就能把別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分開來看。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優(yōu)點,而全盤肯定這個人,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缺點,而無視他身上值得學習的部分。
很多人討厭“有錢人”,并不是因為他們賺錢的能力,而很可能是其他不那么美麗的品質。
這個時候,重要的是想清楚一點:
別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吧,我們應該有能力看到別人好的地方。
因為別人的缺點,就讓自己自動帶上有色眼鏡,屏蔽掉他身上的那些閃光點,這樣最終損失的只有我們自己。
你的第一個“小目標”,是先邁入前一半,然后在那一半里,再想辦法進入那一半里的前一半……
你要尊重那些排在你前面的人的財富與你的財富之間的差異,知道那些差異不是用錢的數值衡量的,而是用彌補那個差異所需要的時間衡量的……
于是,你會明白那差異的巨大,你也就有了正確的壓力與動力,去提高你單位時間的產出,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和效率,以便縮短彌補那差異的時間——賺錢太慢,效用減半,等很老了才開始有錢,其實并不美好。
我們都知道,接受現實真的很痛苦,但這是前行的第一步,否則連起點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