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也是情感的連接,我們喜歡一個人,會給她買好吃的,帶她去吃好吃的,甚至為他做一頓豐富的飯菜,平時交往,我們喜歡用請你吃美食來表達感謝。
我們想家,想念某個人,會想念她做的美食,不一定是山珍海味,可能只是生病時的一碗熱湯面,疲憊時的一頓酸菜肉的大餡餃子,口腔是有記憶的。
提到美食臘八粥,誰不是嘴里立時生出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我們都愛美食,享受食物在舌尖上跳舞,享受美味的綻放,好好吃飯是一種幸福。
咱們中國地大物博,《舌尖上的中國》擁有最豐富的食物原材料,跟著小火車,一起看一看各地都有什么美食呢?跟同桌說一說你知道的地域特色美食。(重慶火鍋和小面,四川麻辣燙和苕粉,長沙臭豆腐,云南大理米線,武漢熱干面,蘭州拉面,咱們東北有啥招牌菜?鐵鍋燉,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酸菜五花肉,排骨燉豆角……
食物美味可口,讓人幸福,誰愿意分享一下,怎么向別人介紹一種美味的食物呢?從哪些方面入手呢?請學生回答。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打開五感,進行片段仿寫,學寫一種美食。板書:打開五感,學寫美食。
我們本學期的重點是跟名家名作學方法,把美食用文字寫出美妙滋味的作家數不勝數,我們先走近沈老先生的《臘八粥》,一起感受下文字的奇妙滋味。
讀片段,找人說整體感受
看了沈老先生的描述,你有什么感受?(想吃)五感調動了我們的五官,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不同部位一起去感受美味。
再找找看,哪里讓你有食欲,想吃呢?學生找五感視聽嗅味觸。
師粘貼五感小人,并相機板書。
來看看汪曾祺關于咸鴨蛋的這種不起眼的美味的描述:PPT
孩子們,讀了這段文字,你覺得自己哪些感官被打開了?生答
再來一個小零食,老師讀,你們來做動作,讓我們的五感跟著動一動,好嗎?
火燒栗子的過程,通過一系列動作,孩子們,你們的哪些感官被喚醒了?(1--2人)
找一找,作家在描述美味方面,有什么共同點?
是呀,作家筆下美食的美妙滋味離不開五感(視聽嗅味觸),他們打開五感,讓我們的眼耳口鼻手甚至全身,更好的感受和體驗食物,從而感受到食物的鮮美。
孩子們,我們差不多十三四歲的年紀,一日三餐,假設我們吃了10年的飯,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我們吃了上萬頓飯,說說是誰在我們煮飯呢?我們為家人做過一日三餐的請舉手?大家前后左右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
(愿意吃的比愿意做的多很多,相比較家中那個為我們十幾年如一日,每日三餐為我們制作美味的人,我們更習慣于享受美味,而我們為家人做飯的次數就少得多了,甚至屈指可數,寥寥無幾。)相比較我們偶爾做的幾頓飯,上萬頓飯,假設每頓飯用時1小時,那也就是成千上萬個小時的投入,是媽媽爸爸或者爺爺奶奶,亦或是姥姥姥爺每天在廚房的忙碌,但是他們樂此不疲,看到我們吃得香,他們即便辛苦,哪怕勞累,心里確是開心和滿足的!這是我們的第六感——心才能感受到的,來自家人的愛。
成千上萬頓飯里,一定有你偏愛的食物,它可能很平凡,只是爸爸做的一碗手搟面,也可能是媽媽最常做的豆角飯,酸菜水餃……
孩子們,能跟我們分享下你們最愛吃誰做的哪道菜嗎?說的時候,試著打開五感,這樣我們更有畫面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寫一寫(雨的印記輕音樂)
孩子們,愿意分享下來自你們最愛的美味嗎?從食物的來源和制作方法,以及美味的呈現,打開五感,再加上我們的心的感受,去寫一寫。
學生分享(前后對比。)大屏幕出示。學生點評。
孩子們,全身心的記錄美味的你們,有一顆善于發現的心。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感謝袁隆平老爺爺,讓我們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能吃飽白米飯,我們唯有珍惜糧食,才對得起這份辛勞。)
師總結:孩子們,做,是付出,吃,是享受。美味的背后是用心啊,那些每天為我們準備一日三餐的人,不正是用食物向我們傳遞溫暖表達愛嗎?
當我們生病或者不如意時,家人的一碗熱湯面,可能就會讓我們重新有了力量和勇氣,打開五感,仿寫美食,也是記錄愛的過程,愿孩子們享受更多美食,記錄更多愛,也愿孩子們,爭取成為美食的制造者,為家人去創造一點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