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當我像往常一樣拿起手機,關閉 “飛行模式” 的那一秒,一條微信跳了進來。
“小達,我好像抑郁了,能和你聊聊嗎?”顯示時間: 凌晨04:15
我瞬間清醒,點開微信。
原來是同事小Y,她也是一名心理咨詢師。
"怎么了?" 我回復道,
"需要現在電話你嗎?"
"不用了,不好意思打擾你休息,咱們到單位見面了再說。"
1、堂堂心理咨詢師,抑郁了
早上9點半,等我再次見到小Y的時候,并沒覺得她和往常有什么不同:穿著職業的套裝,頭發修飾得略帶俏皮,一看就是挺有喜感的一個人。
怎么就能 抑-郁 了呢?
“怎么回事兒?”
“哎,吳老師啊!真是一言難盡。”
很累,卻又很焦慮
無緣無故的,感覺做什么都提不起勁兒,身體懶洋洋的。我知道最近咱們工作任務比較重,我也排了各種各樣的計劃。可是身體,它就是不聽使喚。
多夢、早醒,睡覺不解乏
早早地醒來,感覺身體非常不想起,不像從前,每天不管多困難,都盼著起床,感覺時間不夠用。
想想要做的事情,又很焦慮,很痛苦,直掉眼淚。
記性,變得特別差
昨天帶我女兒下樓去驛站拿快遞,走到柜子邊才發現只帶了串鑰匙,沒有帶手機,沒有“短信取件碼”根本沒辦法開箱子,只能再跑一趟;
接完女兒到便利店買水,把女兒的游泳圈忘記在了便利店,幸好女兒及時發現,否則錯過了入場時間就慘了。
身體倦怠,不聽使喚
坐在書桌前,對著電腦。要準備做點什么事情,莫名的心里就一陣緊張,感覺就像馬上要上臺演出,但自己卻一點準備都沒有。
胸口時常像被壓了塊大石頭,害怕看到結果,有時甚至會有呼吸困難的感覺,腸胃很不舒服,惡心,吃不下飯。
腦子里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可我的手,我的身體,完全都不聽使喚。
焦慮、糾結、拖延
想躺在床上,閉上眼,感覺自己慢慢地飄起來。可怎么都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心“砰砰砰”地的直跳,頭腦里有一個聲音在說:快點干活!快點做事!否則你就來不及了!
可等我真正起身去做的時候,頭腦里卻又有另一個聲音響起:哎!做什么做?再怎么做,都沒有用。
有時候身體的那種感覺就像:野獸要撲上來了,逃也逃不掉了,那就不動了吧。
恍惚、混亂
昨天,騎車帶著女兒在馬路上。
風把頭發絲吹進了眼睛,我使勁眨了眨眼,在我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仿佛覺得自己飄了起來,身體隨著車子慢慢地往前行進。
當時的想法就是:就這樣,一直一直地騎下去,會怎么樣。猛然間,想起坐在車座后面的女兒,一陣驚醒;
晚上做晚飯,面對已經準備好的食材,我無法下手,心跳得厲害,思維混亂,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拿起一個東西又放下,然后又拿起來另外一個,但是不知道想干什么。
今天早上4點鐘我就醒了,實在感覺很難受,就忍不住給你發了一條信息。
我也知道,我們是同事、是朋友,其實不適合咨詢。而且那么早,半夜三更的跟你發這種消息,確實不合適。可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神使鬼差地就發了,我想可能,是我的一種本能求助吧!
說著,小Y苦笑著,搖了搖頭。
2“拼”到停不下來
自打認識小Y的那天起,就知道她是一個很“捉急”的年輕人。
十年苦讀,才從西北小城考到了上海。
從大三開始,考證、實習、參加各種選拔社會精英的比賽。她用近乎變態的方式,把生活繃緊得像皮球。
一直以來,她恨不得把日程計劃全精確到秒,她認為成功必須要累死累活才能得到,一旦閑下來,就覺得空虛和自責。
她每天加班到凌晨,為了完善一個課程PPT,三餐可以放一起吃。平時瘋狂報班,瘋狂打卡。巴不得一個月就來重讀一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書,恨不得二十天成為新媒體高手。
她急著變好,急著變強,急著活成勵志典型,可是現實卻是越活越慌張,越拼越崩潰。
她急著學更多的技能,然而卻貌似一個都沒有學好,本希望自己有一雙翅膀,結果在急功近利的努力下多出了一條無用的尾巴 - - 抑郁了!
原生家庭埋下的“情緒發條”
小Y是家中的獨生女,爸爸媽媽因為自己的人生不得志,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寶貝女兒的身上。
從小,年年要求小Y成績在年級里排名次,考得好就又親又抱有獎賞,考不好就“麻栗子”伺候。小Y倒也十分爭氣,每次和親戚朋友們吃飯,她都是父母手里最得意的“那張王牌”。
從小,小Y就被按上了習慣性超負荷的“情緒發條”。
一直到結婚、懷孕。
因為自身學心理專業的關系,小Y很重視孩子的早期養育,打算停下來至少3年在家親自帶孩子。爸爸知道了之后,急得直跳腳,連夜從老家趕到上海,做女兒的思想工作。
雖然在小夫妻倆的一再堅持下,爸爸也無可奈何,但冷嘲熱諷的風涼話不斷。
小Y曾對我說起過,孩子2歲生日那天爸爸對自己說的話,至今時不時地會從頭腦里冒出來:你說說你,這兩年你都收獲了些什么?什-么-都-沒-有!別人都呼呼呼往前跑了,追不上啦!
被一再追趕、壓縮的生活空間
你、我,以及身邊無數人,都生活在這個快被焦慮逼瘋了的時代。
一群又一群年輕人背負著理想來到了上海。
看著動輒5萬,6萬一平米的房價,就算榨干父母一輩子的積蓄,也不能在大城市買到一套房子;
為了讓自己的下一輩在教育,醫療,工作,高考等領域獲得真正的公平,不得不努力去拼一拼,試一試。
我們時時逼迫自己朝遙不可及的成功奔跑,我們不知道生活該是什么樣,反正一定不是現在這樣。
這個世界上,好像每個人都比你厲害,比你優秀、還比你勤奮,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提醒你:“你如果不拼命,你就徹底完了。”
不追求年薪百萬,就是甘于平庸;
不高度自律,就是遠離成功;
比起拼命工作帶來的焦慮和抑郁,
更怕松懈一秒鐘就被這個世界拋棄。
身上都擔滿了壓力,時代卻一直在壓縮青年人的空間,周遭總是一片焦慮,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壓垮我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的努力也許感動了其他人,但承受不住的是你的身體啊!
3、再努力,也別背叛自己
太拼的人生,會是一場“過勞死”。
很多人從來都沒有為自己考慮過。每一個人都是有承受極限的。一旦越過自己的屈服極限,不僅不能恢復原狀,還極有可能分崩離析。
7月29日,華山醫院抗感染專家李光輝教授因動脈瘤破裂,不幸離世;
僅僅過去半個月,又一名醫生離世了。上海新華醫院甲狀腺核醫學科吳震宇醫生于8月13日去世,年僅38歲。
被譽為“青年導師”、“創業教父”李開復曾經一度是青年人模仿和追求的偶像,始終執著于“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不同”。
他2013年在他52歲生日之前,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度退出公眾視野。再出現時,他帶來了他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向死而生》。
他說:“多年來,名利的浮漲讓我不知不覺間偏離了軸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不自知。”
盲目地追求“有意義”,結果卻迷失在自律帶來的成就感和緊迫感里。
眼看著當年比自己學習成績差得多的人快速地解決了房子、車子,甚至走向財富自由,你的心開始按耐不住了;
你放棄了過去穩定安逸的工作環境,希望拼一把。然后,你開始創業了。忽然之間,你需要關心以前從來不關心的事情,承擔以前從未承擔的壓力。
. . . . . .
雖然很累,你告訴自己:
“再撐一下,別人不是干得挺好嗎?我也可以!在這個世界打拼,有誰不累呢?”
每天倒頭睡下,無比焦慮的時候,都給自己打雞血。
只是你可能忘記了:有些人,承壓能力確實比你要強,你的心態和能力,其實配不上你的欲望。
你漸漸被這喧囂的世界控制了,忘記了你當初做這件事情并不是為了與別人比較。
你焦慮,你失眠,你感覺整個人都要垮了,直到,真的垮了。
說到底,要做一個別人眼中的成功者、優秀者、好人、負責任的人,你在內心無法接受真正的你。
你覺得只有你優秀、足夠好,才會有人喜歡,有人愛。
但是,你可能忘記了:背叛自己才是最高意義的背叛。
你對其他人都好,對其他人都負責(當并非出自真心實意的時候),往往意味著你要犧牲掉自己的利益。
一個連自己都無法關愛好的人,是沒有辦法真正地對別人負責的,長期的付出、迎合、扭曲、比較終于漸漸地摧垮了你。
你覺得越來越累,越來越不堪重負,甚至是,你被欲望和對外在形象的追求控制了,直到你再也扛不下去,倒了。
幸運的,生了一場重病,漸漸意識到生命里曾經忽視的東西那么重要:
不幸的,連反思機會都沒有,只好下輩子再來。
4、越會休息的人,越高效
那些跑得遠的人,并不是跑得快的人,而是那些能夠在漫長旅途里停下來休息的人。
1. 有張有弛,持久高效
之前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時候,曾一度覺得自己狀態不錯,于是一口氣做了四個番茄鐘,效率是很高,但做完之后頭痛欲裂,最后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完成接下來的工作。
人生的賽道很長,最有效地能讓自己最終達到目標的,其實就是把每一場短跑跑好,一段一段高效的完成自己的目標,才更有可能持久下去。
2. 適時停下,清晰思考
有時候,太努力了,反而做不好一件事情。那些天天急急忙忙瘋狂努力的人,沒有時間思考,走錯了方向還渾然不知,結果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碌碌無為。
3. 意志力資源,需合理運用
一般人們可能認為:激勵人堅持努力下去的“意志力”是一種品德,要通過思想教育的方式來加強。
其實,意志力是一種資源,它就像人的肌肉一樣會精疲力盡,也可以通過鍛煉加強。
有一個著名實驗,它檢測的是人在根本解不出答案的題目上能堅持多長時間,也就是拼意志力。
實驗之前,所有人都餓著肚子,答題桌上放著香噴噴的餅干,一組可以邊做題邊吃餅干,另一組只做題。結果能吃餅干的組平均堅持了20分鐘,而不能吃餅干的組只堅持了8分鐘。
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你用在抵抗餅干的誘惑上,就沒法用在做題上。
同理:
為什么戒了煙的人在壓力很大的時候容易復吸?
為什么人在脆弱的時候容易抵抗不住誘惑?
都是因為意志力資源不夠用了啊!
科學家還發現,意志力是一種通用資源,意思是你可以通過做一些日常小事來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大事上。
比如堅持洗冷水澡,比如堅持跑步,都可以整體提高意志力,遇到大事的時候,意志力資源更多,你就更容易挺住。
所以,意志力是一種資源,善加利用和鍛煉,你可以變得更強大。
5、苦難,是通往“成為自己”之路的關鍵
我對小Y說:
工作,是做不完的;但命,用得完!
你的身體已經發起信號,喊你 "自救"。
我知道你很努力,可我更害怕你"抑郁"。
原生家庭、周圍環境,的確有帶給你那些“不由自主”的影響,但畢竟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我們自己選擇怎么做!
一位高僧所說的:心一次次破碎,就是為了把心打開。你現在所承受的痛苦體驗,都是有意義的。用心去感受一些東西,就能將心打開。
認真地記日記,認真地找心理督導做治療,把“抑郁”視為朋友,視為自身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來認識,來擁抱,而不是將它視為敵人去消滅。
胸口的那塊 "大石頭",當你不那么著急想要把它搬走,不再抵抗,慢慢就不會感到那么難受了。
可以試著用帶有欣賞的目光,去把它雕刻成一塊、一塊......
苦難,是我們通往成為自己之路的一個關鍵。
愛斯基摩族的薩滿依格加卡加克說,生命遠非人智所及,它由偉大的孤寂中誕生,只有從苦難中才能觸及。只有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打開,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
抑郁,作為一種常見的苦難,它可以打開你的心眼。如果你懂,那它就會贈送給你的一份 "生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