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澍 | 2012-07-16
演員的考核就是如此:做得好得一分,不做得零分,做得不好扣一分。《軒轅劍》雖然才出來僅僅八集,但這部戲的整體素質卻是可以猜想一二了。對于這部戲,編劇和導演要負很大的責任,特別是編劇,劇情表現太不到位,其實演員們都算敬崗愛業的認真演戲,但最終我的感受只覺得很可惜。
然而,這篇文章卻不是要說這部戲的,重點在于說劉詩詩。《軒轅劍》對于劉詩詩而言,應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部戲可以給予她一種警醒:某種固定的銀幕形象對于演員而言是無盡的深淵。我非影視專員,我僅作為一名觀眾來述說我的體味。我一邊看著戲,卻同時假想的以為,那不是“撻拔玉兒”,那傲嬌的時候是“燕三娘”,那苦楚的時候是“馬爾泰.若曦”。于是,倒是另一個鮮活的角色映入腦海:“龍葵”,在《仙劍奇俠傳三》中對“龍葵”這個角色的演繹,是既張弛有度,又個性鮮活,她不會讓你產生“過往的記憶”,觀眾會相信,那個角色就是“龍葵”,“龍葵”就是那個形象,獨一而無二的“龍葵”。是詩詩入戲太深,未及調整?還是演戲亦久,漸成風格習慣?不論如何,對演員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好征兆。
我向來喜歡詩詩的愁容怨貌,然而更加尊重她作為演員的藝術演繹。演員演繹千姿百態,他們為了成全角色而不得不拋棄自我,他們為了成全作品而不得不勞心費神。如果一個演員不能再演繹出那萬千的世界,那么他們的價值將受到嚴重的懷疑。這個世界,即便看上去都是同樣的葉子,但其實它們沒有一片是相同的。這個世界,酸甜苦辣,愛恨情仇,形象似乎不過如此,但其實每種形象,每人演繹,都會有萬般姿態,不盡相同。這便是演繹之藝術所在。演員發揮自己的演繹優勢是正確的選擇,但過于依賴或者習慣于某種表現就危險了。詩詩對怨之情的演繹很有優勢,然而不同的角色,就會有不同的怨,不同的怨,自然要不同的”態“,如果總是固定的態,觀眾看到的不是角色,而是演員過往的記憶,那么這部演繹作品給觀眾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了,甚至斷送自己的藝術之路。
不過,演員亦有自我特色演繹的演員,那些把演繹真正變成藝術的偉大演員。例如,周星馳。我們看周星馳的電影,搞怪的特色幾乎不可能被第二人模仿,但他的每部電影角色,我們卻不會感覺重影,雖然他每部電影有著相同的藝術感受,但表現都完美的忠實于角色的需要,這已經很好的證明了,演員不是靠形象或者表現的狀態來定位自己的演繹藝術的。作品中,觀眾相信角色是真實的,可感受的,但同時又清楚的知道,這是只有這位演員才能演繹出的這種味道的角色,那么這位演員就是一位偉大的演員了:他找到了角色與自我的黃金分割點。演員中也不乏許多優秀的,他們完美的忠實于角色的演繹,但又僅此而已。例如霍建華、吳奇隆。
劉詩詩是個怎樣的感覺呢?她會是一位值得被期待的,正在走向優秀之路的演員。我還未曾看過《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不過周星馳令我深信,演員不是靠形象,靠角色,靠表現技巧來長久存活于觀眾的心中的,演員應憑借其自我的修養,并把這種修養融會入他們忠實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中,而后,人們將永遠記住那個人,那個角色,就像”至尊寶“這個名字給予我們的熟悉印象。詩詩還有很多的東西要去學習,要去體會,她還有著無限的將來,無限的可能,她還在不斷的成長,不斷的釋放自己的潛力,我作為觀眾,期待著劉詩詩帶給我們更多更優秀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