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讀后——
王座之下,除了枯骨還有什么
歷史猶如一條奔騰的大河,后人在矚目往前滾滾流淌的河流的同時,舉起顯微鏡觀察那每一個河灣每一朵浪花,細看之下,原來這奔騰的不是流水,而是一個個命運漩渦之中的人們,貪婪的攫取,無奈的掙扎以及四散流淌的鮮血。
嫉妒永不死。(語出丹·瓊斯。)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玫瑰戰爭到都鐸王朝間英格蘭王座之下的血腥紛爭。
《空王座》是英國作家丹·瓊斯的大眾歷史著作系列中的一部,講述的大體是自1422年英國強大而短命的君主、蘭開斯特王朝的亨利五世逝世到1547年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強主亨利八世上臺這中間大約100多年的歷史,由于王位的不穩,英格蘭的對外戰爭從百年戰爭時期鼎盛時期的占上風,掉頭轉向國內無休止的打戰,憑著些微的血緣親疏,甚至假冒產品,一個又一個國王登臺又倒臺,在這過程中,王權的神圣性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過去認為王權神授,但到了這一時期,任何有實力的貴族都可以問鼎王座,可以說,英格蘭王權式微的步伐,在此時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要類比,這一時期可以與中國三國兩晉時期有所類似,獻帝被挾持,多少豪杰紛紛登場,所不同的是,中國的歷史,在隋唐時期王權得到了相對的鞏固,并繼續朝著集中的方向發展,而英格蘭雖然有了連續幾位強大的都鐸君主的出現,從總體而言,王權處于衰落政治大權日益走向了現代政體。但無論如何,這個100年的精彩,令人眼花繚亂的紛爭,細讀仍然是相當有意思的。
首先科普一下,玫瑰戰爭指的英格蘭在15世紀前后一百年的王權之爭,紅玫瑰通常指代蘭開斯特家族,白玫瑰指代約克家族,而繼起的都鐸玫瑰則是戰爭打到最后,兩個家族的聯姻以止爭所開辟的新王朝都鐸王朝,用的形象是紅白玫瑰合體,白玫瑰被附加在紅玫瑰之上,構成合體。需要指出的是,無論這幾個家族,從祖先上溯,都可以推到從法蘭西來的諾曼公爵要英國所開創的諾曼王朝,或者說,更近一點的話,他們的血統都可以推到金雀花王朝的雄主愛德華三世。英國的王座就在這樣錯綜復雜的親戚與姻親之間爭來奪去。
但是凡事都要追根溯源,在丹·瓊斯看來,這場紛爭的緣起,在于雄主亨利五世留下了一個小嬰兒繼承人亨利六世,最要命的是,亨利六世長成人之后,依舊懦弱無能,完全無法支撐王位的需求,加上當時對外戰爭的失利,國內財政的局促,以及各種外戚和當權者之間的爭斗,最終導致了本來只想掌政事權的約克公爵開始問鼎王位。
故事的開始,起源于英法百年戰爭的末期,當時也是英國最鼎盛的時候,雄主亨利五世把法國打的沒有還手之力(這當然也與法國內政的紛爭和國王的瘋病有關,此處不展開細說),總之,亨利五世武功之盛無以倫比,為了繼承法蘭西的王位,他娶了對手法蘭西瘋國王查理六世的女兒凱瑟琳,并簽約由他們的孩子繼承英法兩國王位,從而剝奪了查理六世兒子的繼承權(就是圣女貞德支持的那位王太子,另外,按英國慣例,女性有繼承權)。
但是好景不長,亨利五世兩年后就死了,他們的兒子亨利六世僅僅是個8個月大的小嬰兒,并是唯一一個帶上了英法兩國王冠,受膏登基的國王。亨利五世的弟弟們起初還是很勤政的,叔叔們中的貝德福德公爵領兵在法國堅持了20多年,繼續保持優勢。然而另一個稍顯有那么些野心的叔叔格羅斯特公爵漢弗萊雖然有各種缺點,總體來說被衷心而且能干的哥哥貝德福德公爵壓制,沒有掀起大風大浪。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一方面,英國在法國的優勢式微,貝德福德公爵在支撐了20多年后病逝,另一方面,國內財政惡化,掌政的薩福克伯爵與格羅斯特公爵關系惡化,最重要的是,已經成年的亨利六世并沒能如同他的父親一樣雄才大略,相反,他善良無害,心腸軟弱,喜愛文學,支持教育,各種來看都是個好人,唯獨不是個好國王。他的能力完全不足以應對平衡國內的紛爭,更要命的是,他在王室安排下,迎娶了法國國王(由于談判和戰場上的失敗,法國王太子重掌政成為英明的查理七世)的窮侄女瑪格麗特,這個女人在家族里擁有女性掌權的歷史,同時性格堅硬頑強,愿意勇敢地參與到王位之爭中,捍衛她的丈夫和兒子的王權。
這個時候,由于爭權失敗,格羅斯特公爵已經死了,而其他的支持者斗爭之下,薩福克伯爵也不得善終。在各種爭斗中,愛德華三世后代中的另一支約克公爵凸顯出來,按輩分算,他應該是亨利六世的叔祖輩,由于亨利六世無法很好地控制局勢,約克公爵登場打算接管政府。他的對手是受到亨利六世信任的薩默賽特公爵。擁有優勢的約克公爵在爭奪爭權中,幾次成功,然而卻不能在成功之后穩固掌權,這導致雙方的爭奪越來越白熱化,并逐漸演變為約克公爵為代表的約克家族,與以往后瑪格麗特為核心的蘭開斯特王朝的王位之爭。
平心而論,約克公爵剛開始可能只是想當個顧問大臣之類的實權派,但經過一系列殘酷的戰爭之后,約克公爵如果不登王位基本已經不能活下去,雙方成為生日之爭。
在戰爭中,亨利六世幾次成為糊里糊涂的俘虜以及傀儡以及瘋子以及被廢黜者,但是沒人殺他,他如此軟弱無害無能。而約克公爵則死在戰爭中,王后瑪格麗特轉而扶持自己的兒子愛德華。但是,他們還是打不過復仇的約克公爵的兒子馬奇伯爵愛德華,最終馬奇伯爵登基成為愛德華四世。
在他在位期間,瑪格麗特王后在法國王室的支持下,一度復辟,亨利六世重登王位,而愛德華四世倉狂逃竄到法國,連懷孕的妻子和兒子都扔給了敵人。隨后,愛德華四世又打了回來,并徹底打垮了瑪格麗特王后,殺死了亨利六世和他的兒子愛德華,瑪格麗特王后徹底熄了念頭。約克王朝算是掌權。
愛德華四世的確穩住了王位,可新的問題又來了。年少登基的他非常有主見,在王室為他議婚的時候,他卻出人意料的娶了一個寡婦伊麗莎白·伍德維爾,這個女人發跡小貴族,因為父親娶了一個有錢的寡婦而躋身上層,但她或者說她的家族最大特點就是能生,她的家族本是愛德華四世的政敵,她在此前已經結婚并生了兩個兒子,在一種傳說中的一見鐘情,或者說精細的政治考量之下,愛德華四世力排眾議迎娶了這個能生的、家族人口眾多的沒什么實力口碑很差的王后,隨后又生了一堆孩子,有10個之多。
由于婚姻中的自作主張,以及其他一眾事情上的自作主張,愛德華四世終于和他登基的重臣、年長的沃里克伯爵和他的弟弟克拉倫斯公爵喬治鬧翻了,對方在一怒之下,竟然投靠了蘭開斯特家族,并引敵入侵,導致了亨利六世的復辟。
丹·瓊斯在此處感慨:截至目前,已有兩位國王被他們自己的臣民囚禁。如今攫取王位變得太容易了。
終于鞏固了政權了之后,愛德華四世同樣面臨著早死子幼的窘境。在他駕崩的時候,英格蘭已經比他接手時穩定的多。可惜他由于生活的放蕩不加節制,不滿41歲就突然病死,當時他的兒子愛德華五世只有12歲半,王室的重任又輪到了一個半大孩子身上,實際上,這就意味著新一輪重臣間的權力爭奪。
這一輪斗爭的結果,上臺的是愛德華四世在世時忠心耿耿、英勇善戰的小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事實上,他不僅無情地推翻了人口眾多的外戚伍德維爾一家,更進一步直接從侄兒手中攫取了王位,成為有名的篡位者理查三世。他攫取侄兒王位的理由很簡單,直接否認了上一任王后伊麗莎白的合法地位,從而宣布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是私生子,沒有繼承權,并被關押在倫敦塔。理查三世更進一步,雖然沒有明確證據,但是他那兩個可憐的侄兒確實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世,后人還據此畫了一些畫作。
雖然理查三世非常殘忍,但是由于他獲取王位的手段令人不齒,反叛者也變得此起彼伏,包括他的最大支持者白金漢公爵等。理查三世的地位始終不算穩固。這時,一個潛在的挑戰者出現了,這就是都鐸王朝的開創者亨利·都鐸。
說起亨利·都鐸,他的身世更加離奇,與王位的關系更加勉強。大家還記得當年亨利五世娶了法蘭西公主凱瑟琳,僅僅兩年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僅20歲的小寡婦。要說英格蘭王室這塊還算開通,雖然凱瑟琳想改嫁給紅衣主教博福特的年輕侄兒莫爾坦伯爵埃德蒙,但遭到了阻擾。凱瑟琳太后一怒之下,嫁給了一個來自威爾士的地位低下的侍從歐文·都鐸,這樁婚事得到了王室的認可,王太后在5年中生下了4個孩子,并在35歲時去世。這些孩子的身份得到了王室認可,成為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其中一個兒子埃德蒙·都鐸,與瑪格麗特·博福特結婚生下了亨利·歐文,這個小家伙成了最后與亨利六世血緣關系最近的一個王室成員,也就是蘭開斯特家族最后的希望了,雖然他的血統其實并不那么純正,無論如何,在一群不想讓愛德華四世和理查三世痛快的歐洲大陸統治者眼中,亨利·都鐸和他的叔叔賈斯伯·都鐸都是可以利用的一張好牌。與此同時,亨利·都鐸改嫁了的母親瑪格麗特極其堅韌,通過各種手段,不僅頑強的生存下來,還得到了愛德華四世王后家族的寵信。
話說回來,愛德華五世的王位被他的叔叔理查三世搶走了,約克家族起了內訌,這時候,在瑪格麗特的斡旋下,亨利·都鐸與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決定,如果成功登基便聯姻。這也就意味著,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后人,終于因為時勢所迫,走到了一起,共同反對約克家族的篡位者理查三世。
王位之爭,最終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在亨利·都鐸帶兵打回來的戰爭中,能征善戰的老將理查三世,輸給了第一次指揮戰斗的亨利·都鐸。他輸得如此徹底,因為他干脆就死在了戰場上,這給亨利·都鐸免去了許多麻煩。
接下來,就是隆重的登基式和婚禮,迎娶了伊麗莎白的亨利·都鐸,就是都鐸王朝的開創者亨利七世,他將自己包裝為亨利六世和愛德華四世的繼承者,并精心打造了都鐸玫瑰,代表家族紛爭的結束與新王朝的誕生。
接下來,事實變得相對容易一些,當然,還有很多的反對者,比如各種假冒的王子愛德華四世的兒子等,但這些在亨利七世的鐵腕打擊下都失敗了。
如果亨利七世的統治到此為止的話,還是一個英主,不過,他的長子和繼承人亞瑟與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僅僅一年就死了,隨后幾年中,王后伊麗莎白也死于生產,這些給了亨利七世極大的打擊,在他眼中,所有有王室血脈的人都是他潛在的敵人,國王變得昏聵殘暴。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是愛德華四世妹妹所生的一大堆孩子、波爾家族的貴族們。
亨利七世病死之后,繼位的是他的17歲的二兒子亨利,這就是亨利八世,他是差不多100年來成年國王直接繼承了父親的王位,而且他還很睿智英明,這對英格蘭王室來說,真是一個福音。
亨利八世娶了自己的寡嫂、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總的來說,他的王位來的正當,又能征善戰,又善理財政,統治變得非常穩固。尤其運氣好的是,最后一朵白玫瑰,約克家族最后的血脈理查·德·拉·波爾死在了法國與羅馬的戰爭中。經過亨利八世最后的清掃,到他統治穩定時期,除了他和他的三個孩子外,英格蘭已經幾乎沒有一滴金雀花王族的血脈流淌了,換言之,沒有其他人有血脈上對王位的爭奪權了,所有的王位覬覦者,都死絕了。
但是,紛爭結束了嗎?永遠不會,接下來拉開大幕的,將是由于他要與寡嫂凱瑟琳離婚并迎娶安妮所引發的宗教改革問題所帶來的紛爭,當然,宗教改革問題極其復雜,絕非一個國王的離婚案所能概括,只是一個明面上的導火索。而這些,都將是其他的書籍所要講述的故事了。
綜合來看,有幾點感受:
首先,從英法百年戰爭到玫瑰戰爭的歷史,從英格蘭到法蘭西的命運,在君主制時代,君主個人對于王位的掌控能力是政權穩定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主強國強,主弱臣亂,主幼臣欺,莫不如此。有時回首這樣的歷史,不禁感嘆,亨利五世英雄一世,偏偏命短,兒子軟弱無能,偏偏命長,無能而漫長的統治,給英格蘭政局帶來無數混亂的源頭。這不能不讓人感嘆,國運過于寄托一人之手,未免太過危險,萬一所托非人,災難在即。因此,從君主制中的紛爭脫胎而出的,是王權的日漸式微,以及新的政治制度的萌發。
其次,英格蘭的王室,極其講究嫡子女,換言之,國王雖然可以有眾多情人,然而只有王后所誕才能有繼承權,同時,按英國規定,女性也有繼承權,因此,在中世紀的英格蘭,正妻生育子嗣顯得尤其重要。譬如愛德華四世死后,他弟弟搶奪王位所用的辦法就是否認前王后的婚姻的正式性,從而使兩個侄兒成為私生子失去王位主張。再說亨利五世的遺孀,能夠再嫁,所生孩子還得到認可,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情節,與其相似,當年的貴族女性,改嫁情況很是常見,譬如亨利七世的母親,為了自保,至少嫁了三次。至于王太后下嫁,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居然也可以接受,其同母異父的兄弟后裔,居然還據此問鼎王位,真是讓人稱奇。
第三,宗教場所具有很強的庇護性,愛德華四世逃走時,妻兒就是躲在教堂里活下來的,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只是隨著殺戮的加劇,到了最后,躲在教堂里也免不了被殺的命運,肉體消滅逐漸成為常態。
第四,關于武器的演變,早期在英法百年戰爭初期,英國憑借靈活的十字弓屢屢打敗法國的重裝騎士,而法國后來戰場上獲勝,一個重要原因是火炮的應用。冷兵器逐漸過度到熱武器,英國玫瑰戰爭期間,也大量出現了火炮的身影,戰事的破壞力更強。當然,在那一時期,并非重裝騎士失去空間,事實上,理查三世死在戰場上,就跟他脫下頭盔有關,頭部重傷致死。不管怎么說吧,熱武器開始逐漸展現威力,戰爭的殘酷性正在越來越大。
第五,這本書正如書評所說,沒有面面俱到,而且挑了精彩片段來寫,的確如此,在我看來,這本書略過了當時的英國宗教情況,略過了英格蘭與蘇格蘭的爭奪,略有遺憾,因為這些紛爭,可能在當時不算明顯,卻將在接下來的歷史中發揮重要的影響,似乎可以多寫幾筆。
在書的扉頁上,丹·瓊斯引用了莎士比亞的《理查二世》(這是另一個被廢的倒霉君主)的一句話:
死亡在箍住國王
太陽穴的空王冠里
建立了它的朝廷。
謹以此文紀念我用一個月閑暇時間攻讀的這本好書。
2019.4.13
(本文內容為讀此書后的感受與概括,圖片均翻拍自原著,向丹·瓊斯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