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宋詞詞牌名的來歷

所謂詞牌,就是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詞牌數目,大約有八百七十多個(包括少數金、元詞調)。

詞的內容多數已與詞牌的意義無關。事實上,從北宋開始,詞人在詞牌之外,往往另加題名或序言以說明詞意。

至于各詞牌的出處,只有少數是可以考證的,絕大部分已無法弄清其來歷了。但一般而言,詞牌的產生大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原來的樂府詩題(如“烏夜啼”“長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樂曲的名稱(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據詞的內容而定(如“臨江仙”----原寫水仙,“雙雙燕”----原詠燕子等)

⑷取別人詩句中幾字(如“醉春風”----李白“絲管醉春風”“看花回”----劉禹錫“無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歷史故事(如“解連環”----出《莊子》“連環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馬等)

⑹取本詞幾字(如“憶秦娥”“占春芳”等)

⑺詞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們作的曲自己填上詞,再根據詞意自定;

⑻用原有詞牌,增字數后改稱(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據詞的字數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綜合兩個詞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樂調(如“角招”“四犯令”等)

... ...

當然,還應該注意到詞牌名的四種情況:

⑴調同名異,也就是一調數名(其中一個是本名,其余皆為別名)。如“念奴嬌”是本名,“百字令”大江東去”“酹江月”等皆為別名;

⑵調異名同,也就是幾個調同名。如“菩薩蠻”又名“子夜歌”,而另外還有“子夜歌”的正調,完全與之不同;

⑶調異句同,即有些詞調字句全同,但譜入音樂時的腔調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紅”“赤棗子”“搗練子”三調,均為五句,兩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聲韻。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卻不盡相同,不能把它們視為同調;

⑷調同句異,也就是一調數體。一個詞牌之下,有數種不同的詞體,當然,其中有正格和別格(異體)之分.如“念奴嬌”辛稼軒的“書東流村壁”為正格,蘇東波“大江東去”則為別格。

1、暗香詞牌名。從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紹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個月,石湖拿出詩箋,向作者索要詞章新作,作者填寫了兩首詞。

2、卜算子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算子”。

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詞中又創慢詞,《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于晏殊。

4、釵頭鳳 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后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5、長相思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6、丑奴兒 詞牌名。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稱《采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7、搗練子 詞牌名。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

8、定風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流”一語。此調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0、風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后取用為詞調。

11、花犯 詞牌名。周邦彥自度曲。“犯”:意為“犯調”,是將不同的空調聲律合成一曲,使音樂更為豐富。

1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減字浣溪沙詞牌名。減字,唐宋曲子詞術語,一般填詞應按譜填,但詞人在聲腔字數上有伸縮自由,以求舊曲出新聲。這首詞實際沒有減字,末字“些”是語氣助詞,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此詞最早創于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取蘇軾《念奴嬌》中“一樽還酹江月”。

15、六丑,周邦彥自創。后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 “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的名字。”

16、六州歌頭 詞牌名。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時入詞牌。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統稱《六州》。歌頭即引歌。

17、綠羅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18、賣花聲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浪淘沙令》《過龍門》。此曲最早創自唐代劉禹錫。初為小令,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其內容專詠浪淘沙。五代至宋,此調發展為長短句,內容也更廣泛。

19、滿庭芳 詞牌名。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

20、玉樓春:取白樂天“玉樓宴罷醉和春”。又作《木蘭花》《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21、念奴嬌 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絕妙,后人用其名為詞調。

22、破陣子 原是唐朝開國時創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陣樂》中一曲,后改用為詞牌。

23、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唐宣宗時,女蠻國入貢,其人高髻金冠,瓔珞被體,故稱菩薩蠻隊,當時樂工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

24、青玉案 詞牌名。取于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銹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

25、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偽托。

26、鵲橋仙 詞牌名。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又有一說,此調因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得名。

27、如夢令 相傳后唐莊宗李存勖自制曲,因曲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一句而得名。

28、阮郎歸 詞牌名。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天臺山采藥遇仙女的典故

29、瑞鶴仙 詞牌名。宋周邦彥始創,格體參差

30、少年游 唐無此詞調,宋人晏殊作《珠玉詞》中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之為名。又名《小闌干》《玉臘梅枝》。

31、霜天曉角 詞牌名。又名《月當窗》《踏月》。此詞調首見于《全芳備祖前集》,宋代詞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為詞牌名。

32、水調歌頭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33、水龍吟 又名《龍吟曲》。取李白“笛奏龍吟水”一詩句而名之。

34、蘇幕遮 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龜茲國,“蘇幕遮”意“西戎胡語”。

35、憶江南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此調本名為《謝秋娘》,是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所作。后進入教坊。因白居易詞中有“能不憶江南”,而改名《憶江南》,又名《夢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36、惜分飛 又名《惜雙雙》《惜芳菲》。《詞譜》中以毛滂為正曲。故此詞牌可能是毛滂自創。

37、惜奴嬌 《高麗史樂志》載:宋賜大晟樂內有《惜奴嬌曲破》,故此詞牌名應是出自大曲。

38、行路難 詞牌名。本是古樂府雜曲歌名,內容多寫世途艱難,英雄末路。后用為詞調。又名《梅花引》《小梅花》。

39、一剪梅 出自宋代詞人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一句。又名《玉簟秋》《臘梅香》。

40、漁家傲 唐、五代詞中不見此詞牌,取自北宋詞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漁家傲”一句。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和《游仙詠》等。

41、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據說取名于項羽寵姬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玉壺冰》。

42、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詞牌。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入蜀地,進斜谷,霖雨連下十數天,在棧道中聞見鈴聲,思念起楊貴妃,便制曲一闕,名為《雨霖鈴》。

43、昭君怨詞牌名。樂府詩集》載王昭君出塞故事,說此調最早為昭君所創。調見蘇軾的《東坡詞》。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無情》。

44、鷓鴣天 唐、五代詞中無此詞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詞家晏殊以《鷓鴣天》填詞最多。在北宋詞牌中《鷓鴣天》的別名最多,有《千葉蓮》《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鷓鴣引》《驪歌一疊》等等。

45、醉落魄 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據曹鄴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玄宗閱后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46、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又名“鵲踏枝”“鳳棲梧”。

47、漁歌子:又名《漁父》。唐教坊曲名,詞調由張志和創制。

48、瀟湘神:又名《瀟湘曲》。唐代瀟湘地帶祭祀湘妃的神曲。

49、臨江仙 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曲常用于詠水仙。

50、長相思: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原唐教坊曲名。

51、謁金門: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辭有“得謁金門朝帝廷”句,疑為此詞調本意。

52、蒼梧謠:通稱《十六字令》。

53、八聲甘州:依唐邊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韻,故名八聲。

54、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萬斯年》,因皇甫松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句而改名。

55、尉遲杯:因尉遲敬德飲酒必用大杯

56、西江月:調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57、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張衡《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

58、沁園春:沁園本為漢代沁水公主園林,唐詩人用以代稱公主園。

59、江城子:詞牌名。亦稱《 江神子》、《水晶簾》。 雙調七十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五平韻,一韻到底。

60、浪淘沙:唐教坊曲。劉禹錫、白居易并作七言絕句體。五代時開始,衍變為長短句雙調小令,又名《賣花聲》,現主要用此格式。雙片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韻,多激越凄壯。令有別格,名《浪淘沙令》,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61、丁香結 取古詩“丁香結新恨”

62、霜葉飛 取杜詩“清霜洞庭葉,故欲別時飛”

63、清都宴 取沈隱侯“朝上閶闔宮,夜宴清都闕”

64、風流子取《文選注》“風流言其風美之聲,流于天下,子者,男子之通稱”

65、荔枝香取《唐書》“貴妃生日,命小部奏新曲,未有名,適進荔枝至,因名荔枝香”

66、解語花出《天寶遺事》明皇語貴妃“爭如我解語花”

67、解連環出《莊子》“連環可解也”

68、華胥引出《列子》“黃帝晝寢,夢游華胥之國”

69、塞垣春“塞垣”二字出自《后漢書鮮卑傳》

70、玉燭新“玉燭”二字出自爾雅

71、多麗為妓名,擅長彈琵琶

72、女冠子 言道情

73、河瀆神 言祠廟

74、醉公子 寫公子醉狀

75、點絳唇 取江淹“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

76、惜余春 取太白賦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