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詞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來配合燕樂的歌辭,后來逐漸成為一種長短的詩,各臻其體,因而又稱詩余。和唐詩雙峰競秀美。
? ?詞首先盛行于民間,現存最早的詞是敦煌發現的曲子詞,文人詞相傳以李白的《菩薩蠻》、《憶秦娥》最早,但疑為偽作。詞是根據曲子所填的歌詞,又稱為“曲子詞”。他
? ?是用來唱的,所以每首詞都曾有過一個樂譜。每個樂譜都必定屬于某種宮調(類似今天的C調、G調之類),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東西的總和就每種詞調都有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就叫是詞調。曲子早已失傳,只把名字詞牌。
? ?由于種種原因,留給我們瞻仰。清《詞規》收錄詞牌1180多個,實際上應該更多。常用的詞牌,大約有100多個。
1)來自六朝隋唐舊曲; 包括民間歌曲、宮庭
外域歌曲等等。
2)根據詞的內容,歌舞曲、創制、譜曲而來
3)由舊詞改變或由舊詞牌改稱
4)人名、地名
1.念奴嬌
“念奴”是唐朝天寶年間的著名歌妓,“善歌唱……聲出于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眼色媚人》)。傳說唐玄宗曾親自作曲填詞,命念奴歌唱,果然“嬌滴滴如夜鶯啼鳴,婉轉轉似百靈放歌,活潑潑如鴛鴦戲水”。玄宗龍顏大悅,遂將此曲定名為“念奴嬌”。《念奴嬌?赤壁懷古》流傳千古,首句為“大江東去”,末句“一樽還酹江月”,故“念奴嬌”又名“大江東去”或“酹江月”。
2.雨霖鈴
據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記,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出逃,在馬嵬坡迫于形勢,將楊玉環賜死。后在霖雨連綿之夜,玄宗車行于蜀中棧道之上,馬鈴和著瀟瀟雨聲,更添寥落與凄慘。他想自己身為一國之君,連心愛的妃子都保護不了,不覺悲從中來,口出“雨淋鈴”三字。后來命教坊“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記恨焉”,并叫伶人張野狐吹奏,從此流傳于世。
3.釵頭鳳
陸游年輕時娶表妹唐琬為妻,感情深厚,但因陸母不喜唐琬,威逼二人分離。多年后陸游沈園春游,與唐琬不期而遇。陸游“悵然久之,賦《釵頭鳳》一詞,題園壁間”。據考證,《釵頭鳳》詞調是根據五代無名氏《擷芳詞》改易而成。因《擷芳詞》中原有“都如夢,何曾共,可憐孤似釵頭鳳”之句,故取名“釵頭鳳”。陸游用“釵頭鳳”大約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是指自與唐氏仳(pǐ)離之后,“可憐孤似釵頭鳳”;二是指仳離之前的往事“都如夢”,倏然而逝,未能白首偕老。
4.沁園春
由東漢的沁水公主園得名。東漢明帝劉莊第五個女兒劉致為沁水公主,在封地沁水縣興建一座園林,史稱沁水公主園,簡稱沁園。大將軍竇憲依仗其妹竇皇后的權勢,以低價奪取沁園,公主害怕,不敢計較。后來章帝知道此事,要治竇憲罪,竇憲退出沁園,從此不得重用。后世泛稱公主的園林為“沁園”。后人作詩以詠其事,此調因而得名“沁園春”。
5.水調歌頭
相傳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代發展為大曲(即大型歌舞曲)。凡是大曲都由幾個樂章組成,“歌頭”就是開頭一段。《水調歌》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為中序的第一章,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
6.賀新郎
事實上,“賀新郎”最初名字是叫“賀新涼”。清代《古今詞話》記載了這個詞牌的來歷:“東坡守杭州,湖中宴會,有官妓秀蘭后至,問其故,以結發沐浴忽覺困倦對,座客頗恚(huì)恨”。秀蘭受責怪后,于酒席上摘石榴花獻在座諸賓,未曾想更激怒了賓客。蘇軾為此賦“賀新涼”,即“乳燕飛華屋”也。秀蘭歌之,眾人始息怒而樂。以“賀新郎”為詞牌的詞大多感傷悲憤,和婚宴氣氛不合。
7.鵲橋仙
關于“鵲橋仙”這一詞牌名的由來,一說因歐陽修有詞“鵲迎橋路接天津”一句,取為詞名。又有一說,此調因詠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得名。以上說法都表明了這一詞牌與“鵲橋相會”的神話有關。古時關于“鵲橋”的神話,以東漢應劭《風俗通》中“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記載為最早。至唐時,民間傳說更為普遍,詩人多有吟詠。該調當于此際產生
8.踏莎行
踏莎行,原指春天于郊野踏青。作為詞牌,相傳為北宋寇準創制。據說,北宋寇準在一個暮春之日和友人們去郊外踏青,忽然想起唐代詩人韓翃(hóng)“踏莎行草過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詞,名為“踏莎行”。“踏莎行”中的“莎”字讀suō,指莎草,亦稱“香附子”,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讀shā時多用于人名、地名。
9.菩薩蠻
原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據《杜陽雜編》載:“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明霞錦,其國人危髻金冠,纓絡被體,故謂之‘菩薩蠻’。當時倡優,遂歌‘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效其詞。”唐時俗稱美女為菩薩,女蠻國的人梳有高高發髻,戴金飾帽子,掛珠玉項圈,故稱之為“菩薩蠻”。
10.虞美人
相傳虞美人花與美人虞姬有關。楚漢相爭,西楚霸王兵敗烏江,聽四面楚歌,自知難以突出重圍,便勸所愛虞姬另尋生路。虞姬執意追隨,拔劍自刎,香銷玉殞。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了一種鮮紅的花,后人把這種花稱作“虞美人”。后人欽佩美人虞姬節烈可嘉,創制詞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為曲名,訴一縷衷腸。“虞美人”因以為名,逐漸演化為詞牌名。
11.清玉案
“青玉案”出自東漢張衡的《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錦繡段”,即“錦緞”,絲織品,表面有彩色花紋。“案”指放食物的小幾,形狀如有腳的托盤。
12.浣溪沙
又名“浣溪紗”,典出“西施浣紗”。西施是春秋末越國的浣紗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動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魚兒看見倒影,忘了游水,漸漸沉到河底。歷史上以“沉魚”代稱西施。傳說西施浣紗處在今天浙江紹興的若耶溪,該溪因此又名“浣紗溪”。
13.蝶戀花:
南梁簡文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南梁簡文帝蕭綱帝蕭綱,在歷史上被稱做“宮體詩"開山鼻祖。并且據宋人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在梁祝故事中的記錄,是蕭綱發現并推出了祝故事,才使這樣優美的傳說留記于世。心系蝴蝶,所以用“翻階蛺蝶戀花情"這樣的千古名句去形容蝴蝶。
14.西江月
又名《步虛詞》,《江月令》。調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15.虞美人
又名《一江春水》、《玉壺冰》。唐教坊
曲名,后用為詞調。據說取名于項羽寵姬虞美
人。
16.南歌子
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名,曲調名源于漢張衡的《南都賦》,因“坐南歌兮起鄭舞"句。隋唐以來,曲多稱“子",因此,曲調調名
《南歌子》。
17.六州歌頭:
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時入詞牌。六州指伊、涼、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統稱《六州》。歌頭即引歌。
18.憶秦娥
此調別名甚多,有《秦樓月》《玉交枝》《碧云深》等。相傳李白首制此詞,因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
19.醉落魄
又名《一斛珠》。據曹鄴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玄宗閱后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
《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20.天仙子
原唐教坊曲名,本名《萬斯年》。因皇甫松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句而改名。
21.水龍吟
又名《龍吟曲》。取李白“笛奏龍吟水"一詩句而名之。
22.露天曉角
又名《月當窗》、《踏月》。此詞調首見于
《全芳備祖前集》,宋代詞人林逋取其前片
的意境用為詞牌名。
23.采桑子
又名丑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就大曲中截取一段為之。雙調44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宋詞中又創慢詞,《采桑子慢》等,90字。
24.如夢令
相傳為后唐莊宗李存勖自制曲。起初叫《憶仙姿》,蘇軾嫌調名不雅,取詞中“如夢、如夢”之疊句,改名《如夢令》。
25.少年游
又名《小闌干》、《玉臘梅枝》。唐無此詞調,宋人晏殊作《珠玉詞》中有“長似少年
時"句,取之為名。
26.沁園春
沁園本為漢代沁水公主園林,唐詩人用以代稱公主園。創始于初唐。調名源于漢朝竇憲倚勢變相強奪沁水公主田園之典故。
27.水調歌頭
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去破三部分。“歌頭"是中序的第一章。
28.蘇幕遮
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龜茲國、“蘇幕遮"意為“西戎胡語”。
29.漁歌子:
又名《漁父》,唐教坊曲名,詞調由張志和創制。此曲起源于民間的漁歌。漁歌也是民歌的一種,是沿海、沿江地區和湖泊港灣周圍的漁民在打漁時借以消遣的曲調。這些漁歌類似現
在沿海地區的咸水歌,歌詞一般是齊言體。
30.滿庭花
又名《滿庭霜》《江南好》《滿庭花》。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滿庭芳草積"的詩句而得。
31.木蘭花
又作《玉樓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詞人所填《木蘭花》,句式參差不一。宋人定為七言八句。
32.阮郎歸
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天臺山采藥遇仙女的典故。
33.瑞鶴歸
宋周邦彥始創,格體參差。
34.八聲甘州
依唐邊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韻,故名八聲。
35.芳心苦:
又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36.搗練子
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
37.六丑
周邦彥自創,后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故以此取為曲調的名字。
38.綠羅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記得綠羅裙"一句,取名之。
39.風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后取用為詞調。
40.長相思
本為樂府名篇,因南朝樂府有“上言長相思,下言惜別離"一句,故名。
41.定風波
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
流”一語。此調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
42.竹枝詞
唐教坊曲名,本是巴渝民謠。“竹枝"原是巴山楚水一帶的民歌,唐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曾在建平(今重慶巫山縣) 見到聯歌“竹枝",他也效屈原作《九歌》為其譜寫新詞九章,稱《竹枝詞》,被后人收入詞集、詞譜。
43.閑中好
調源自晚唐詩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因詞中
有“閑中好"句,故取作詞牌名。段成式在當時詩壇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長得很帥,到如今卻鮮為人知。究其原因,大概因為他的創作方向。所作《酉陽雜俎》,屬于志怪小說,中國"“灰姑娘"葉限就出自于此書,比西方灰姑娘早了800多年。
44.章臺柳
此調為唐:韓翊(yi) 創制。據唐傳奇《柳氏傳》里的記載,柳搖金是唐玄宗天寶年間長安富商李宏的歌姬,通曉翰墨,歌喉婉轉。韓翊是李宏的門人,頗有文才。柳搖金因韓翊的詩才而對其心生愛意,韓翊對柳氏亦有好感。古道熱腸的李宏知曉兩人的心意后,便在長安城中的章臺街買下一所宅院送給韓翊,并將柳搖金嫁給了韓翊。天寶十三年,韓翊考取進士及第,回鄉省親,路途遙遠不便攜柳搖金同往,便
將妻子留在了長安,獨自回鄉。安史之亂起,
戰火連天。柳搖金韓翊省親期間,為保清白,寄身法靈寺避難,兩人也因此失了音信。韓翊則輾轉投奔節度使侯希夷軍中擔任主簿,戎馬倥傯,長安收復后,韓翊遂派人打探柳氏下落,附詩一首:
章臺柳、章臺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
亦應攀折他人手!
由此可見男人的小心眼,老婆生死未卜,他竟然還有心思猜疑是不是已委身他人,著實可惡!
柳搖金得到丈夫的消息,喜出望外,卻又滿腹辛酸。捧信嗚咽,提筆成詩:
楊柳枝,
芳菲節,
苦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
縱使君來豈堪折。
未曾想,信未到韓翊之手,柳氏卻被蕃將沙叱利搶入府中占為己有。韓翊得此消息大慟不已,報官請求察斷,無奈當時朝廷也不敢輕易得罪番將,懸而不結。韓翊的好友虞候許俊知道這件事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柳氏從沙叱利府上搶了回來,皇帝為了安撫沙吒利,賞了他二這件事也算圓滿解決。百萬錢,
飽經坎坷與悲歡,韓翊和柳搖金得以破鏡重圓,白頭偕老,也算是天可憐見。
45.憶江南
此調本是隋樂《望江南》,又名《謝秋娘》。
據傳隋煬帝楊廣喜歡在東湖泛舟,作八闕《湖上曲》,配上樂曲《望江南》,令歌妓演唱。至于《謝秋娘》,后改此名。后來白居易又依李德裕的《謝秋娘》作了三首懷念江南的詞,取名為《憶江南》。并自注:“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憶江南》便是由此而來。
46.訴衷情
原唐玄宗時教坊曲,后來溫庭筠依曲填詞、并取名為《訴衷情》,用以抒發感情。意取《離
騷》:“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而名。
47.山坡羊
《山坡羊》是唐朝時首都長安的流行歌曲,后發展為詞牌、曲牌。
48.青玉案,詞牌名,取于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前后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