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是激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巖石上經(jīng)過……
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兩岸,對一陣陣的狂風(fēng),勇敢地作戰(zhàn)……
只要我的愛人是一只小鳥,在我的稠密的樹枝間做窠,鳴叫。
我愿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巖上,這靜默的毀滅并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著我的荒涼的額,親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頂上飽受風(fēng)雨的打擊……
只要我的愛人是可愛的火焰,在我的爐子里,愉快地緩緩閃現(xiàn)。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是破旗,在廣漠的空中,懶懶地飄來蕩去……
只要我的愛人是珊瑚似的夕陽,傍著我蒼白的臉,顯出鮮艷的輝煌。
《朗讀者》第二期的主題詞是陪伴。陪伴,在詩詞中直接提及的并不多,我能想到的是那句“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也只是望文生義而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還好,這是一首比較歡快的詩,總算對得起“陪伴”的初衷和目的。
陪伴,是血緣親情的無聲贊歌
無論是身為知名作家的鄭淵潔,還是自小失聰?shù)臈钅吮?,因為血緣至親的無私陪伴,他們的成長有了一些與眾不同,多了一些成長的艱辛,也擁有了更多的感動和溫暖。
說到父母之愛,總讓人想到那首孟郊的《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個人創(chuàng)辦了持續(xù)32年的《童話大王》,是父親默默的支持;16年5840天同班同學(xué)的求學(xué)路,是母親執(zhí)著的堅持。唯有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這樣走心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體會《游子吟》中呈現(xiàn)出飽滿的感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其實,這種陪伴的教育不僅僅適用在像鄭淵潔這樣的名人、或像楊乃斌這樣的殘疾人的身上,陪伴的教育形式適用于每一個有孩子的父母身上。
僅僅存在于孩子視線里,并不陪伴。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刷著微博、玩著網(wǎng)游、看著朋友圈,沉浸在手機的世界里的大人,對身邊孩子的問題、要求一概敷衍了事。這樣的看似陪伴,其實是對陪伴的曲解和敷衍。
真正的陪伴,是全心全意的,是有互動交流的。從最簡單的放下你手里的手機,主動地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用心與孩子交流做起,無論是共同討論一個話題、共同完成一個小手工,還是牽著手一起走進大自然,只要你愿意投入了時間和精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帶有溫度的陪伴。
陪伴,是以公益之舉行心中大愛
當(dāng)蔣雯麗和林兆銘的故事出現(xiàn)在《朗讀者》的舞臺時,“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詩句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
雜詩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fēng)轉(zhuǎn),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dāng)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
或者說,在廣博的世界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的關(guān)系,都不是骨肉或血緣這樣的詞能囊括的。人的格局有多大,人類的未來就有多遼闊久遠!
作為預(yù)防艾滋病宣傳員,15年的身份標簽,讓蔣雯麗看上去更優(yōu)雅、更美麗了。董卿問,這個身份已經(jīng)陪伴你15年了,以后還會繼續(xù)陪伴你嗎?她說,作為演員,演戲是階段性的,而公益卻是一輩子的事情。
她朗讀林清玄的《百合花開》,讀到最后那句“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的開花,用花開證明自己的存在”的時候,讓人感到每一種生命的存在因為有人愿意陪伴,而有了更現(xiàn)實、更美好的意義。
用愛幫扶弱勢群體,那愛里必然要有實際的行動,而陪伴就在這些行動中如春風(fēng)化雨、潤心無聲。
同樣的,有人愿意關(guān)愛人類,有人愿意陪伴動物。接下來出場的是野生動物的陪伴者林兆銘。這個自稱不會和人打交道的羞澀男人,在談到死去的鸚鵡時,幾度哽咽、傷心不已。他讓我們知道,愛和照顧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方式。
“不能維持一只動物生存的田野,一定是貧瘠的”,當(dāng)他以并不標準的普通話朗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時,一個陪伴者的俠骨柔情,定格成一幅人與自然相伴相惜的和諧畫面。
陪伴,是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的約定
當(dāng)陪伴的人成為彼此的“老伴兒”,那感覺像是生命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了正果。用一生記住最初的誓言,“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車遙遙篇》
范成大
車遙遙,馬憧憧。
君游東山東復(fù)東,安得奮飛逐西風(fēng)。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
月暫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復(fù),三五共盈盈。
喬榛,著名的表演藝術(shù)家,在節(jié)目現(xiàn)場講述了他一生7次與死神狹路相逢的人生經(jīng)歷。老伴兒唐國妹,一路陪伴、不離不棄,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喬榛在“月暫晦,星常明”階段,生命一次次與死神插肩而過,又一次次被重新照亮。
在整個過程中,唐國妹堅持不用護工,吃喝拉撒親力親為,之所以這么做,就像她說的,僅僅是“做一個妻子應(yīng)盡的責(zé)任”。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多少人自慚形愧。
談到責(zé)任,現(xiàn)在的人越來越?jīng)]有耐心將一份責(zé)任以虔誠的心一以貫之了?!胺蚱薇臼峭著B,大難臨頭各自飛”,甚至都不用大災(zāi)大難來檢驗責(zé)任了,稍不如意就將責(zé)任推之一邊,維護家庭的包容心、責(zé)任感,變得越來越淡漠,以至不屑一顧。
然而,時間積淀的陪伴,因為責(zé)任加身,在悠悠歲月中總有綻放光彩的時刻。當(dāng)喬榛和唐國妹這兩位老人一起朗誦《我愿是激流》的時候,感動了多少在場的人?在那幅場景中,又有多少人向往“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一起慢慢變老的生活狀態(tài)?
陪伴,是最從容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一個多么溫暖的詞啊。就像那句說濫了的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朗讀者》第二期的節(jié)目,向我們完美的闡釋了種種從容而長情的告白。
《滿江紅·中秋》
辛棄疾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風(fēng)月。況素節(jié)揚輝,長是十分清徹。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倩飛廉、得得為吹開,憑誰說。
弦與望,從圓缺。今與昨,何區(qū)別。羨夜來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上,從容陪伴酬佳節(jié)。更如今,不聽塵談清,愁如發(fā)。
“從容陪伴酬佳節(jié)”。反過來講,因為在時間的長河中有了形形色色的陪伴,得以把許許多多平凡的日子過得如佳節(jié)一樣或熱鬧、或深情、或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