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以為你的問題獨一無二,永遠不要以為你是最不幸的。實際上,我們幾乎每個人,包括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其實,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是帶著心理問題在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問題之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卻能做到帶著心理問題去積極生活。 出現問題并不可怕,一個個想辦法解決就是了。真正可怕的是對問題的畏懼、擔心、焦慮,不去仔細考慮如何解決問題,而是上綱上線去指責提出問題的人,或者一味逃避而不敢大膽面對這些問題。
譬如數學家納什(電影《美麗心靈》中的男主人公原型),他在年輕時患了精神分裂癥,從未徹底治愈,幻覺和妄想一直在糾纏著他,但他帶著癥狀去生活、去思考,去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要分清痛苦與問題,可以想辦法減輕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勇氣去面對問題。
太痛苦常常是因為不了解為什么痛苦,我們被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折磨地筋疲力竭、苦不堪言,卻不知道痛苦就是許多具體問題導致的。而太痛苦又直接導致我們逃避痛苦、恐懼痛苦……最后,我們忽略問題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產生了一系列心理問題。要帶著心理問題去生活,我們必須先改變一些習慣性的錯誤認識,明白首先要慢慢解決一個個問題,那些由問題衍生出來的痛苦就會不知不覺消散在風中,真的不需要糾結于痛苦本身的。
關于痛苦與悲傷,我喜歡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的話:
痛苦和悲傷把你的注意力從積極的生活中轉移開,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當你損失慘重或處于極度悲痛的時候,你會想到對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個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層規劃,而不是令人精力渙散的小玩意以及娛樂項目。
相信許多人有這種體驗:一場大病、一場災難或親朋好友一場意外的死亡,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使得我們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而不是讓那些亂七八糟的小事占領我們人生的全部,在齷齪和計較中白白消耗我們寶貴的生命。這也是悲慘的人生真相必將帶給我們的饋贈。
一系列的人生悲劇,既可以令一個人變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別人重復訴說自己的苦難,以贏取別人的同情、獲得別人的關注。其實,這樣又有什么作用呢?別人又怎么會真正關心你的想法和痛苦呢?別人只是漠視,甚至還想方設法打壓你,因為你是一個好欺負的人嘛!自己不強大,指望任何人都是沒有作用的。面對逆境,你也可以令一個人變成貝多芬,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唱響自己生命的最強音。內心堅強的人是不需要向任何人、任何苦難低頭的,做好自己、勇往直前就行了,不必太多考慮別人的感受。
作為一個人,我們必須深入地探討自己經歷過的所有事件以及教訓,必須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只有在這個深度上我們才能發現我們自己的真實,找到自己的決策能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生過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么去解決和處理。問題出現了,就把它放在那里,它就會成為我們心頭的刺,你不將其拔出來,就會讓我們寢食難安、心神不寧。無論我們出生、成長在什么樣的家庭里,我們從中學到什么經驗與教訓,學會如何巧妙的地解決問題,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經驗來解決以后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才是最重要的。
痛苦和快樂正如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我們生命的正反兩面,不可分割。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歡樂的同時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痛苦與我們如影隨形,如果逃避,我們就損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對并整合這些陰影,陰影就會變成我們的人生財富。
你不能逃避問題。你能做到的,就是從你自己開始,將你自己的苦難轉化為你的催化劑,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快樂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