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高中的時候?qū)W校附近有一家私人開的書店,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叫獨立書店,那是高中時代我的精神避難所。書店雖然在繁華的街區(qū),但是處于地下室,進去之后就把所有城市的喧囂拋在身后。書店的老板當(dāng)時看起來三四十歲,偶爾在店里的時候會跟我們逛書店的學(xué)生仔聊兩句,推薦一些書或者好的版本。書店旁邊隔了一塊出來,是一家音像店,專門賣電影DVD,對于電影癡的我來說這里就是天堂。每個星期我都會跑兩三次這個地下室書店和音像店,把所有的錢都花在這里,這個地下室大概是我青春時代記憶最鮮明的場所。 ?漸漸的網(wǎng)上買書變成主流,電影也都從網(wǎng)上下載,那個地下室書店和許多書店一樣沒落、關(guān)閉。
? ?大學(xué)時候,西大門口有一家三聯(lián)書店,那也是我時常光顧的店,可是我畢業(yè)之后書店也是關(guān)門收場。
? ?這些年來我始終想尋找一家書店,一家讓我可以像學(xué)生時代一樣享受逛書店樂趣,一家純粹的書店。
? ?近幾年來各種“獨立書店”冒了出來,總是想盡辦法開辟一條讓書店在這個時代活下去的路徑。其中有一些活了下來,我也逛過一些頗受好評的獨立書店,但都不符合我的心理預(yù)期。他們賣雜貨、賣咖啡,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只靠賣書活下來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掛著書店的名字,真正的心思和中心還應(yīng)該在書上面吧,店家有沒有用心對書,是可以感受到的。然而很可惜,他們絕大部分都只是名叫書店的咖啡店和雜貨店而已,書只是店里的裝飾。
? ?說到《東京本屋》這本書,其實買之前我觀望了一點時間,生怕又是一本巡禮式的介紹些特色書店的書,幸好它不是。書以作者和幾家不同書店的老板或負責(zé)人的對談為主,較為真實的展示了日本獨立書店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他們的經(jīng)營思路。他們有很傳統(tǒng)的幾乎只賣書的書店,也有比較特別的二手書店或者主題書店,他們也賣咖啡或者雜貨,但主角無疑是書。從店面的選址、貨源、平時店里的活動等方面,都能看他們作為“書店”的定位。經(jīng)常讀著讀著就會想好想去逛一逛這家書店啊,在這里一定能安心的感受到書店的樂趣:他們賣你想要的書,也賣你想不到的書,并不是只堆滿暢銷書,老板或店員可以和你聊天,你告訴他你想要哪一本不常見的書…
? ?之前在倫敦?zé)o論如何也要去一趟查令十字路,長長一條街一條街全是書店,有繪本專門店,有食譜專門店,有二手書專門店還有漫畫專門店。有書店可逛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絕不是打開網(wǎng)頁點擊一下書就送到家的體驗?zāi)鼙葦M的。我依舊在尋找一家讓我安心和滿意的書店,希望終有一日它會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