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覺得有各種各樣的痛苦讓人無法忍受,乃至于終于有人因為忍受不了“這世界跟自己一點兒關系都沒有”的痛苦,就義無反顧地選擇跳樓、入海等自殺行為。這是排名第一的痛苦。
還有一種排名第二的痛苦是:
我是正確的,然并卵。
這是一種無奈的痛苦,所以經常有人拿它來調侃。
為什么你是正確的,然而卻并沒有卵用?因為:
正確本身,其實很可能并沒有什么價值。
02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張四象限的圖片:
在第一象限里你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別人也都是正確的。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正確”本身的價值其實并不大,甚至這種價值可能沒有任何意義。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大家對未來事情發展的預料和判斷都正確,這并不能說明你比別人技高一籌。這就像你、我、他都認準一個行業前景頗好,于是乎大家都一窩蜂似的去爭去搶,到最后我們可能什么好處都撈不到。
在第二象限里,你是錯誤的而別人都是正確的,這想想都讓人覺得可怕。趕緊懸崖勒馬浪子回頭,提高認知自我升級,不能一味地固執前行了。
在第四象限里你錯我錯大家錯,雖然你與大家都一樣但并不值得慶幸。就像古時候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祭拜,甚至有時把童男童女作為祭品投向茫茫大海。這應該說是一種愚昧和無知。
03
在上圖的第三象限里,你是正確的,同時,別人都是錯誤的,這時我們應該緊抓時機,因為這時我們的“正確”才具備很大的價值。
創業界有一句名言,“當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認為是機會的時候,它已經不是機會了。當一件事還沒有被大部分人認可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機會!”
當我們與大多數人的觀點有差別時,我們是不被認同的,在別人看來我們就是“倒行逆施”,而我們這時的行為就是“特立獨行”。
特立獨行和我們前面說到的正確一樣,他們本身的價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能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那就價值巨大了。也就是說如果希望“正確”發揮它最大的作用,那就要加上“特立獨行”。
04
上面這張圖清晰明了地說明了當我們用兩個維度來思考價值時:同一時刻,你正確的程度越大,不認同你的人越多,那么價值才會更大;但如果你很正確,同時所有人也都很正確(就是說對你的不認同的程度為零)的話,那么價值其實也可能會歸于零。
前兩年大家都看好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這個行業,于是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爭相在這個領域創業。當每個人都害怕落于人后時,其實你的勝算并不高,最終成功的是卻那些擁有資源的最強者。
仔細想想:僅僅是“正確”這個事實本身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哪怕一點點的相對優勢。或許在這個正確程度的維度上,別人可能要遠超我們。這里還需要另一個維度:不被認同的程度。
不被認同沒關系,痛苦更沒必要。若是我們能確信自己是正確的而身邊大多數人并不認同,那我們應該高興得手舞足蹈才對,因為著意味著機會來了。
05
很多人苦耗一生的時間去追尋價值,但是當他們“不小心”找到真正價值的時候卻又痛苦的要死要活。這是因為他們忍受不了別人的不認同。說到底還是他們放不下安全感的問題,他們想在別人的世界里一直存在。
之所以會在面對真正的價值時有痛苦,是因為這些人衡量正確與否的方式完全錯誤。他們衡量正確與否,靠的不是邏輯與獨立思考,而是“認同的人是否足夠多”。
這種“表現型人格”的人在乎的不是好壞和對錯,而是自己是否顯得好看,也正因為如此才讓“隨大流”這個坑根深蒂固地存在。因為他們覺得只有“跟大家在一起”、“與大多數人相同”時,才會覺得安全可靠,不被拋棄……
于是我們看到大部分人讓自己的特立獨行屈服于環境的阻力,連稍微偏離主流輿論都不敢,終日渾渾噩噩,不愿意預測并活在未來,相應的也就損失了正確的價值。
于是,就一再錯失良機!
但是我們說高收益和高風險常常相伴而生,來自環境的壓力越大,正確的價值也就越大。優秀的領導通常都能違背大多數人的想法并堅持自己的判斷,我們應該學習他們這種“固執己見”的瞬間。
06
雖說我們一直強調“特立獨行且正確”,但也并不能保證我們就一定有機會去驗證并收獲其價值。
當世界最終給于我們正反饋時,我們心平氣和地接受且并不因此而趾高氣昂;相反,若是這世界沒有回報給我們正反饋甚至有時是負反饋時,我們依然能心平氣和且并不灰心喪氣。
這才是真正的勇氣。
真正的勇氣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在你知道了危險的情況下,即便大多數人起來反對你,你仍然能相信自己的推理和判斷,愿意為它付出行動,并承擔相應的后果,不退縮。
不管這個世界認可你的判斷,還是否定你的推理,我們都能做到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才有資格享受“特立獨行且正確”所帶來的豐厚回報。
07
對一個人最大的褒獎是:
有勇有謀。
有勇,說明此人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論做什么事都不推卸責任,并承擔一切后果。只有擁有這樣的膽量,才能夠真正做到敢于特立獨行。
有謀,說明此人不會意氣用事。
做事情講邏輯,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不違背大勢行動,這樣才有機會無限地接近“正確”。
有勇有謀,做起來很困難。但也正是因為它困難,所以才顯得它的價值彌足珍貴。
08
要做到“特立獨行且正確”很不容易。因為一切真正有價值的事情都很難做到,否則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隨便便就能成功了?
絕大多數人嘴巴里說的正確或者錯誤,并不是基于自己掌握的事實以及對應的邏輯推理,他們只不過是人云亦云。因為跟隨大家,人云亦云很輕松;要做好自己,獨自判斷很困難。
要想知道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就需要我們通過合理的邏輯推理。
通過持續地深入思考自己的思維過程并不斷地打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才有可能發現其中的漏洞并不斷地修補,讓它日漸趨于完善。
這不是個一帆風順的過程,但為了最終能獲得“特立獨行且正確”的巨大價值,我們必須做好這些無法避免的工作。
09
特立獨行≠標新立異
年少不更事,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標新立異。自我意識的覺醒讓他們想在眾人面前時時刷刷存在感,所以就選擇特立獨行。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明白那為了刷存在感的特立獨行其實可能就是最大的精力浪費。它除了滿足一個表現型選手的虛榮心之外就沒有任何的作用了。
只有當這些特立獨行是正確且有利于自己成長時,它才真正有意義,并且值得你為它頂住壓力并堅持下去。
上中學時,我不止一次地和物理老師抬杠糾結壓力和壓強的關系,當時不管老師怎么說就是固執地認為:既然壓強是單位面積上的壓力,那么去掉修飾語之后,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壓強就是壓力。
我自認為自己很聰明,但實際上是自己吃虧的——因為“證明自己正確”并不是學習的任務和目標,“時時刻刻成長,早晚更聰明、更正確”才是應該的結果。
年輕時可能因為不曉事理,我們經常因為一些自認為正確的道理卻又不被認同而痛苦,因為痛苦也或許會做一些
“走形兒”的事兒。所以會吃很多當時就能理解的明虧,還有很多多年之后才反應過來的暗虧。
10
請注意的是,我們說的是特立獨“行”,而不是特立獨“想”。我們的想法再多,哪怕這些想法各個正確,但只要沒有付諸實踐,其實都根本沒有任何的價值和意義。
笑來老師說:
如果說想錯了是零分,那么想對了而不去做就應該是負分。不要讓自己的空想,成為把握正確機會的阻礙。
總是有人喜歡做事后諸葛亮,說自己也如此想過但就是沒有行動,這不是馬后炮還是什么?
愿意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這是我們身上勇氣的最好體現。
比起我們“想錯了”,“想對了但是沒有行動”可能更讓人惱火。
結束語
要想讓自己能“特立獨行且正確”地做事情,就必須讓自己“放棄百分百的安全感”、有能力“預測未來”及“多維度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至于最終讓自己能“活在未來”,這樣我們才不至于盲目地特立獨行而栽大跟頭。
“多讀書,勤思考,常踐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常踐行的人。
不做“表現型選手”,要去做“進取型選手”,放得下身段,拉得下面子,時刻明白“個人成長”比“虛榮心”重要得多。多一點耐心,忍住短時間內證明自己的欲望,即便不是在現在,你也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獲得大家的認可。
記住一條極其睿智的原則:
“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