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MarkGranovetter,曾經做過一個研究,關于找工作的渠道。他發現,人們靠自己的朋友介紹通常找不到工作,反而是一面之緣的人找到了。
事實上,熟悉的朋友跟你處于同一個圈子,了解的信息往往跟你差不多,有多少事情是你不清楚而只有他們知道的呢?反而是那些“泛泛之交”,他們的圈子跟你不同,才能夠了解到你不清楚的信息。
這篇文章,想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弱聯系,這是我們常常忽略的、卻往往能夠帶來巨大價值的人際網絡。
一、弱聯系與強聯系的不同角色
根據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 RobinDunbar)的研究,每個人的社交網絡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人最為親密。然后是12-15人,失去他們會給你帶來重創。繼而是30-40人,這是你經常保持聯系的一群。然后是150人,而這150人是人類智力允許其擁有的穩定網絡的人數上限(也被稱為鄧巴數字)。
社交產品Path,規定好友上限人數不超過150,就是基于這個理論。
至于150人以外的人際網絡,你會認識這些人,但并不會那么在意他們,你們的交集一般也很少。關系如下圖:
而根據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 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人際關系根據心理距離的遠近,又分為強聯系和弱聯系。如下圖:
強聯系是指,你們處于同一個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娛樂,你們的相處時間較長,通常想法也傾向于相似。
而所謂弱聯系,就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認識、但不那么關心,可能是朋友的朋友,或者剛認識不久的人,你們的想法常常不同。弱聯系通常建立在價值交換的基礎上。這里的價值指的是廣義的價值,不僅僅是指經濟價值。我舉個找工作的例子,來說一下兩者的區別。
比如,你要找工作,但沒有太多面試經驗,強聯系人,也就是你的好友,可以特地抽出時間來幫你準備面試,而這是弱聯系的人不會、也沒有必要幫你去做的事情。
但弱聯系人的價值也很高,比如,他/她所在的公司正在招聘,而你恰好在找這樣的工作,也是一個符合要求的候選人,幫你做一下內部推薦是舉手之勞的事情,雙方獲益、雙方開心。
再比如:一個強聯系人,每天發點無病呻吟、沒有價值的朋友圈,你不會就此跟對方斷絕關系,說不定還會關心下他的現狀:是不是碰到什么挫折了。而一個弱聯系人,要是這么做,你可能就果斷取關了。
明確這樣的區別之后,我可以說明下:這里討論的是弱聯系,而非如何維持好友關系。可能你會認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不需要那么大的人際網絡啊。是的,當你談人生、談理想、吐槽生活的時候,朋友就夠了。但是,當考慮找人合作、了解信息的時候,“弱聯系”其實是最佳選擇。
著名社會學家MarkGranovetter,曾經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職場人士,看他們從什么樣的渠道找到工作。他找了282個人,然后從中隨機抽取了100人做面對面訪問。他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的不到一半,而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系找到的工作。
并且,讓他驚訝的是,這些人利用的個人關系大都是“弱聯系”,也就是說,人們靠自己的朋友介紹通常找不到工作,反而是一面之緣的人找到了。
事實上,熟悉的朋友跟你處于同個圈子,了解的信息往往跟你差不多,有多少事情是你不清楚而只有他們知道的呢?反而是那些“泛泛之交”,他們的圈子跟你不同,才能夠了解到你不清楚的信息。
所以,就像之前的那張圖展示的一樣,“弱聯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它的本質是信息的傳遞,以及價值的交換。這也就是為什么,弱聯系理論常常應用于找工作、商業合作、相親這樣的信息依賴性社交事件。
總之,強聯系數量,人與人之間其實不會差很多,它決定的是你的人際網絡深度。而往往決定你人際網絡廣度的,卻是你的弱聯系數量。
二、拓展弱聯系,需要做到這六點
Facebook和米蘭大學此前聯合宣布了他們關于六度分離理論的研究成果:他們已經確定,世界上任何兩個獨立的人之間平均所間隔的人數為4.74,研究對象是一個月內訪問Facebook的7.21億活躍用戶。
實際上,一個社交網絡,只要覆蓋的人數足夠多,每個用戶擁有足夠多的好友,那這個網絡內的所有人最后一定會彼此互聯。
但是,為什么網絡這么發達了,社交媒體這么多了,我們卻仍然覺得自己處在一個小圈子,掙脫不出去?
事實上,當我們能夠輕易地縮短物理距離的時候,我們其實很難縮短心理距離,這是我們人際網絡受限的最大原因。因為,你很難跟一個路人有什么交集。
那么如何跳到自己的小圈子以外,并與其它圈子的人縮短心理距離呢?我總結了一些方法,如下圖:
1.離開舒適區
很多人對于跟陌生人交往這件事,有極大的恐懼。但是,為了拓展人際網絡,你不得不逼迫自己,主動進入陌生圈子。
主動,決定了你邁出去的關鍵一步,也決定了你人際網絡的廣度,而內涵決定了你跟對方能夠聊多久,也就是決定了你人際網絡的深度。
如何離開舒適區、走到圈外呢,這里有幾種方法
第一,讓別人引薦
你可以多讓自己的強聯系對象把自己帶入其他圈子的聚會或者活動。
當然,你需要給自己制定一些目標,如果你只是在聚會中坐在角落一言不發,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主動建立圈子之間的連接
你可以為自己不相識的朋友之間建立聯系
假設你是那個小黑點,你本身在兩個不同的人際網絡圈里面。當你把兩個圈子里面的朋友介紹認識之后(見虛線部分),實際上你打通了A圈和B圈,建立起了更大的C圈。
而在C圈里面,你是那個社交節點,別人依賴于你而相互連接,你是圈子的核心人物,對圈子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都更大。
還有,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兩個本不相識的朋友介紹認識了,他們也會樂于幫你介紹他們的朋友。
第三,借助共同話題
大多數中國人畢竟還是比較內斂的,我們很少為了社交而社交,沒來由地介紹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實在太突兀了。就算相親,也還有很多人不能接受。
所以,要走出去,你需要找到一個話題作為契機。當你想讓朋友幫你介紹他的朋友時,你需要知道那個對象是誰,你跟他有何共同話題,可以作為雙方認識的契機。
2.選對圈子
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加了很多微信群,但是卻沒有獲得什么有價值的信息;你參加了一些活動,最后誰也不認識誰;你進了一個滿是大牛的圈子,卻發現自己還是被隱形了。
其實選擇一個人際網絡圈的時候,我們需要有幾個判斷:
第一,不要跟現有的人際網絡重合度過大
弱聯系跟強聯系不同,不是用來抒發情感的,而是為了了解信息、拓寬視野的。如果重合度過大,意味著你了解到的信息和機會,跟從你的好友那里了解到的其實差不多。
第二,能夠給你帶來價值
價值可以是自我成長、信息獲取、合作機會,等等,甚至你覺得這個圈子的人很逗比,這也是一種價值,就看你自己需要什么。還是那句話,沒必要為了社交而社交。
第三,你對這個圈子可以有貢獻和價值
既然是弱聯系網絡,而非好友關系,那么如果你沒有任何價值,別人為什么要接納你呢?至于是什么樣的價值,等下我們來說。
所以,不管什么樣的人際網絡,在你選擇進入之前,先對照以上三個問題,然后再決定是否花時間進入。
3.差異化定位
有時候,即便你進入了一個社交網絡,但是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沒人在意你,你想認識的人、想了解的信息都沒有獲得。
如何刷存在感,實在是個深奧的問題。所以很多人去偽裝自己,展現自己并不具備的那一面,極力討好他人。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事實上,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優勢不同,其在人際網絡當中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人際網絡中會有四種角色:節點、專家、明星、助理。
節點是把大家連接在一起的人,這個前面有講過。
特別是在一個弱聯系的社交圈子,不可能任意兩個人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一定是有一個或者一些人扮演節點的角色,把大家連接在一起。
適合做節點的人,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征:可能是該人際網絡的發起人,也有可能是人脈甚廣的人。他們很善于跟大家打成一片,并且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欣賞每一個人。
專家是掌握信息、知識甚至資源的人
一個圈子當中,不可能每個人都有貢獻,這個圈子80%的價值是由那20%的專家貢獻的。
典型的例子像知乎,大部分用戶從未回答過問題,而有贊同有關注的用戶連10%都不到。
適合做專家的人,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征:知識淵博,比常人閱讀的新聞和書刊要多很多,你想要了解的信息總能夠從他那里聽到。并且,他總能給你很多有用的建議,常常給你指點迷津。他們本身具有特定的社會資源和優勢。
明星是那些善于說服的人,他們未必有很強的專業知識,但是他們很有人格魅力。
有時候,專家說出的觀點,可能別人未必完全認可,但是經過明星的詮釋,會獲得極高的認同度。
適合做明星的人,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征:善于把自己的觀點以及自己推銷出去,讓別人信服。這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那類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們身上有種難以言說的特質,一種強大的、有感染力的、不可抗拒的東西,超越了語言的力量,能夠讓見到他們的人愿意相信和贊成他的觀點。
助理是在圈子里面提供服務的人。
他們熱心腸、樂于助人,未必有專業的知識、很高的人格魅力以及連接大家的社交能力,但是他們任勞任怨地提供服務。這個角色不一定在所有社交網絡都有,尤其是高端社交網絡。
比如,企業家協會通常會由發起人的秘書來做很多服務性工作,而這個秘書,其實并不屬于這個網絡的一員,因為他的價值對于別人來說太可替代了。
適合做助理的人,通常具備這樣的特征:熱心腸、做事有條理、不計回報。
這四種角色,并非完全割裂的。比如,你既是節點又是專家,自然在這個網絡中的價值會更大。
4.擺正態度
第一,保持真誠
保持真誠在這里有兩個含義:第一,出發點別那么功利;第二,表現真實的自己。
關于出發點:當你與別人交談的時候,背后懷著什么目的,其實下意識地會做出反應。而這些反應會被別人察覺到。而別人一旦察覺出來,那么你們之間就是利益交換,那你要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跟他做交換。
關于真實的自己:如果試圖用一個虛假的人格來獲取別人的信任,是很容易被看穿的。事實證明,一個社交圈內,各種性格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第二點所說的那樣,可以有四種不同的角色。因此,你完全不需要偽裝自己,只需要對自己保持自信就可以了。
第二,保持平等
既然弱聯系更多的是用于找工作、商業合作、創業,等等,那么你們在其中應該是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誰求誰的問題。即便是面試,也應該是雙向選擇,更何況人際交往。所以,保持平等的心態。
有時候,你越想表現得謙卑,反而適得其反。你不是自大狂,也別做腦殘粉。克利弗·S·劉易斯說:許多事情越想努力做好,效果就越糟。
第三,記得給予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中譯名《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書中提到,人際網絡中有三種人,一種是 Giver(給予者),一種是Taker(獲取者),一種是 Matcher(互利者),那些獲得卓越社交價值的人往往是Gver(給予者)。
所以,不要總是求別人幫忙。另外,承諾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甚至超預期地做到。
5.用好技巧
第一,形象技巧
我這里說的形象,不是指顏值。而是說,要懂得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形象裝扮。
比如,如果你是個女性,長相又比較年輕,在商務場合,韓版襯衫、花邊裙子之類的衣服就很不適合,而深色的西服套裝就會顯得更加干練和成熟。第一印象是你需要努力很久才能挽回的。
第二,比你能說的,讓他說;沒你能說的,啟發他說
我進咨詢行業的第一年接受培訓,里面有一點就說到,在跟客戶交流的時候,你說話的時間跟對方說話的時間之間的比例最佳為4:6。
當然,你可能也會遇到有些人,本身不善于交流,經常會冷場。這個時候,你就需要主動一些。但是,不是主動說很多話,而是分享一點,然后馬上再互動一點,逐漸啟發別人多說。
不要問封閉式問題,而要問開放式問題,一個問題讓對方可以說得越久你們的距離就越近。
第三,適當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前面介紹過幾種社交定位,可以在這里展現出來。另外,如果你做過什么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有什么特別的能力,不妨跟別人分享一下。記住,是分享,不是炫耀。即便你真的很牛,炫耀也會讓人產生社交壓力。
有時候跟牛人相處,你的能力實在弱爆了,沒有什么可展現的。這個時候,你可以展現潛力。
對資歷比你深很多的人來說,幫助年輕人實現想法,比從他們身上獲得價值要有意思得多。
6.最后,不要過于依賴人際網絡
第一,不要因此忽略自己的好友
弱聯系是代替不了強聯系的。不管鄧巴數字有多大爭議,至少有一點是對的,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厚此必然薄彼。好朋友可遇不可求,不要冷落了他們。
第二,弱聯系也可以轉化為強聯系
弱聯系的人當中,如果你有幸發現些你欣賞的、很投緣的,完全可以轉化為強聯系。沒有必要說:嗯,這個人是我的弱聯系對象,所以我只跟他進行價值交換,不需要深入交往。
第三,投資自己比投資別人要靠譜得多
當你真正積累了足夠多的人際網絡時,你最終會發現,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關鍵的成功因素。所以,你最大的瓶頸永遠是你自己,而不是人際網絡,不是機會,也不是環境
總結:
1.強聯系,是指你們處于同一個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娛樂,你們的相處時間較長,通常想法也傾向于相似。
2.弱聯系,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認識、但不那么關心,通常建立在價值交換的基礎上。
3.弱聯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弱聯系理論常常應用于找工作、商業合作等信息依賴性社交事件。
4.拓展弱聯系的方法:離開舒適區、選對圈子、差異化定位、擺對態度、用好技巧、不要過于依賴人際網絡。
5.離開舒適區的方法:朋友引薦、主動建立不同圈子間的連接、找到共同話題。
6.選擇圈子的標準:與現有圈子重合度不要太高、可以為你帶來價值、你可以對這個圈子貢獻價值。
7.根據你的性格、資源等,可有四種人際網絡的定位:節點、專家、明星、助理。
8.如何擺對態度:保持真誠、保持平等、記得寄予。
9.這些技巧需要注意:根據場合來塑造外在形象、根據對象來決定你說話的時間、向對方展現能力、能力不足的時候展示潛力。
10.不要過于依賴人際網絡:別因此忽略強關系、弱關系也可以轉化為強關系、投資自己比投資別人更加靠。